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何實現態度轉變?
實例一:小時候逛商店選氣球,喜歡粉色,母親說我最愛的是藍色,長大后我也最喜歡藍色。母親對孩子的影響也反映了其中的局限性。
實例二:聾人世界,我們不是聽力不健全,而是一種文化,這是可行的。
大多數耳聾家庭父母聽力正常,那些聽力健全的父母試圖去治愈他們的孩子,他們不得不在青春期才開始接觸聾人群體。
實例三:小矮人出生,母親面臨的問題是該如何對待這個孩子?他應該說你和其他人一樣,只是矮了點?還是試圖建立某種小矮人身份認同,加入小矮人聯盟,老師了解矮人生活圈的那些事?
實例四:小矮人出生時被判為畸形侏儒癥,殘疾非常嚴重,他的父母被告知將永久喪失行走的能力和語言能力,醫院給父母建議留在醫院可以平靜的離世。他的母親并沒這樣做,把他帶回家,找到治療侏儒癥全國專家,讓孩子接受治療,他的童年經歷了30多次手術,這些手術讓他有了行動的能力。住院期間醫院給他找來了老師輔導功課,他是家族里第一個上大學的人,目前在酒吧門口也看到了它獨有的汽車。
母親說如果在他出生的時有人和我說,我未來的擔心是他會和他大學的友人酒后駕車。我問他你做了什么?幫他成為一個有趣成功精彩的人?她說我愛他就這樣。他一直有這光芒,他的父親和我很幸運,最早看見了他的光芒。
怎樣過程有著身份認同的人是怎么和他們保持好的關系?
1.自我接受2.家庭接納3.社會接納
大多數孩子認為父母不愛他們,接受,接受需要時間。有的父母有極端的想法,他希望他們的孩子沒有自閉癥,他們真正的意思是我希望我的孩子并不存在。人們有自己的生活,他們不想被治愈或改變或消滅。他們希望,不管是誰,都能保有與生俱來的天性。我們不同和協商彼此不同連接著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