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性朋友說,男生和女生最大的區別是,“很久很久以后,女生能清楚的記得多年前兩個人在一起時候的浪漫、感動的時刻,且記憶的很清晰。而男生卻早已忘記”
我說:"那不好嗎?至少她記得你的好"。
朋友:“可是給她感動的地方太少了,有些慚愧"。
事實上,我也不清楚男生到底記不記得。
記得的話,深不深刻。
心里的認同點是,那份感動、那份浪漫、那份情懷,是因為彼此才誕生的。
所以,并非是一方記憶上深刻。
相信,深愛的人,不管多久都會記得。
而感嘆的人,也并非討厭那種細膩,對過往感動情懷的心里猶存。
只是,怕將這本不多的感動過往和現在或將來的自己形成對比。
讓對方失望。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身邊的愛情多了一些籌碼,好像籌碼越重越能代表愛情的分量一樣。可是,愛,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了那么多的附加條件呢?
相親要對方達到什么樣的身高,什么樣的資產,結婚彩禮要達到多少。如果雙方勢均力敵,要求無可厚非。可是,如果你都不及對方的三分之一,那是不是有點沒認清自己呢?
見過因為彩禮鬧掰的朋友,可是雙方的能力并沒有一方高出一方很多。
當我們把對愛人的愛,對朋友的愛都附加上條件后,我們的幸福指數還會那么高嗎?
大環境的影響、心里攀比因素、各種原因,使我們陷入了這個怪圈。
究其原因,是因為在愛情中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才會要很多附加條件,以便依傍。
說白了,就是愛與被愛的能力不夠。
如果一個人,再累再辛苦,都會想著體諒關心對方,是不是一件很珍貴的禮物?我們一定都會很喜歡這樣的伴侶。因為這本就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其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同理心。
多點同理心、多點換位思考,我們都會很感恩對方,因為視彼此為珍貴的禮物,才會更加懂得和珍惜,才會更愿意攜手并進,共同努力。
愛,若有條件,那是雙方勢均力敵。
愛,本無條件,也是因為雙方勢均力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