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教育(ID:wenhuieducation)
作者:朱穎婕、姜澎?
火爆的《中國詩詞大會》昨晚迎來總決賽。來自上海名校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美少女武亦姝奪冠。?
在這所中學,有一位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黃榮華,他從十幾年前就開始在學生中推廣《傳統文化讀本》。在應試的夾縫中,推廣這套讀本的過程并不容易,學生們說:
“高考語文一共才6分默寫分,背書的時間可以多做好幾道理科題,分數早回來了!”
“背完大綱要求篇目已經很累了,哪有精力學習課外古詩文!”
“我又不讀中文系,有必要學這么多嗎?”
甚至有學生連續5次來找他理論,“憑什么讓我們背那么多的古詩文”?
但是,今年春節期間,一名2014屆畢業生給黃榮華發來微信:“恨多年前未聽榮華勸告,多背點古詩文。”
學生不解: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詩文?!
過去在很多學生眼里,黃榮華并不討人喜歡,是個“壞人”。因為,他所在的教研組要求學生背誦古詩文的量,遠遠超過了教學大綱的要求。
在他給高一學生布置的寒假作業中,就有“?學習《中華古詩文閱讀》(高一第二學期)‘第三編’、學習‘《文心雕龍》學習一:文學產生’”等。開學后第一件事就是考試,30分的內容,全部來自這些自編教材。
每年都有學生來找他理論,甚至有學生連續5次來找他理論,“憑什么讓我們背那么多的古詩文”?
黃榮華說——
身為中國人,文化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烙印終歸會顯現出它的力量。而高中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每個學生在高中階段都應該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初步的認識。
但是,在他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曾做過一個粗略的統計:一個年級中,真正喜歡語文的學生大約占30%,而真正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又只占其中的30%。
“不同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和能力不同,但身為一名中國的高中生,應該接受并且能夠欣賞古詩文。”黃榮華坦陳,學生之所以會認為背誦古詩文那么痛苦,一方面是因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古人不同,閱讀、記憶與自己的生活脫節的作品是很困難的。
更重要的是,很多孩子在初中和小學階段并沒有經歷傳統文化教育的環境和氛圍。“我讓他們現在背誦那么多的古詩文,是希望他們未來的某一天也能夠回想起自己曾經學過的這些內容,并且能夠欣賞它。”
阻力來自于無處不在的應試思維
在黃榮華看來,更大的阻力來自于應試的氛圍。在如今的古詩文教育中,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選擇“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
應試思維模式導致了古詩文多被視為“語言材料”,學生們只是機械記憶與練習,背離了其作為“文學”和“文化”的本質。在某些“執著”于應試教育的高中語文教師看來,用應試教育以外的新方法、新知識答題,對考試很不利。
黃榮華舉了一個例子,在此前某期《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有一道題是:“李白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謝公’指誰?”正確答案“謝靈運”,可以在高中課本的注釋中找到。
然而,我們的課堂上,幾乎沒有老師會專門為學生講述李白和謝靈運之間的淵源——“這教的是知識點,不是文化”,黃榮華說,這也導致這些知識點被快速遺忘。
此前,不少學者在接受采訪時也指出,在應試思維模式下,即便是這些古詩文都背誦出來,高考的古詩文默寫也未必能得到6分滿分,但是“有些付出的收獲并不在當下,教育的目標并不是快速高效地達成一個高分”。
在上學期的“一模”考試中,復旦附中古詩文默寫的分數比兄弟學校少0.72分到1分以上,但是語文的整體分數比兄弟學校高了4分以上。
黃榮華清楚地知道,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和古詩文“合拍”,但令他感到遺憾的是,在不少學生、家長甚至教師的心里,古詩文教育并不被看重,而主要理由竟然是“古詩文教育見效太慢,而且對考試無益”。
“應景”地教一教、背一背,不是真正的古詩文教育
一位畢業多年的復旦附中校友被問及高中時期印象最深刻的回憶是什么,她脫口而出:“讀了三年《論語》、《古文觀止》、《詩經》、《楚辭》和《聲律啟蒙》!”
現在,學校又多了兩部校本教材《中國人》、《中華古詩文閱讀》。據黃榮華介紹,這是學校花費十余年探索古詩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成果。
“‘應景’地教一教、背一背,不是真正的古詩文教育,沒有課程設置、不融入日常教學是不可能落實的。”黃榮華說,目前在復旦附中,圍繞古詩文教育的系列課程分為三類,即以六冊《中華古詩文閱讀》為教材的必修課、以《中國人》為教材的選修課、以課題研究為目的的榮譽課程。他的目標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
30%的優秀學生學習此教材70%的內容,
30%的合格學生學習50%的內容,
30%的普通學生學習30%的內容,
10%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學習。
此外,在學生每次的假期作業中,還有拓展性古詩文自學內容,若完成得好,將獲得學校的評比獎勵。
黃榮華說,“作為一名優秀的高中生,要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版圖’有多大。”
否則,會影響他們的自我身份認同、文化表現力,以及對傳統文化的鑒賞能力。學生應在古詩文教育中,感知生命與周遭事物的關聯,更重要的是,自覺形成“文化史”的概念。
如今,越來越多復旦附中師生從這套古詩文教育體系中收獲樂趣和裨益。曾經參與《中國人》編寫的語文教師張慧騰承擔了開講選修課“儒家的理想人”的任務。
他感慨道:“我意識到自己所教的并不是一門普通的學科。我的教學除了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有關儒家的知識,更在于引導學生在心中構建起一個‘儒家的理想人’,甚至在行動中成長為這樣的人。”
一名學生在課程體會中寫道:“《中國人》系列課的魅力在于三點: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的人文與歷史;幫我們換腦筋;幫我們想問題。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高中生,都應該去讀一讀這些古典哲學,去挖掘我們先人的思想的精華,去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