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依然沉浸在我們仨的故事里久久不能平靜,有一種溫情在心中揮之不去,我們仨的一顰一笑,一點一滴像是生了根發了芽的種子在心里蔓延;也有一種憂傷在心中縈繞,“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因為再也沒有了我們仨。
楊絳先生用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講述了“我們仨”的故事,那些在她的記憶中沉淀了近一個世紀的畫面又栩栩如生的再現,我想她在寫這本書時是幸福的,因為她可以在文字里、在回憶里再回到“我們仨”曾經的歲月里。
《我們仨》的愛情
? ? 楊絳先生與錢鐘書先生的恩愛一生,他們的愛情沒有轟轟烈烈,沒有浪漫滿屋,甚至都沒有甜言蜜語,但整本書又都被這份深深的情感所包裹,無處不讓讀者為這份相濡以沫的情感而感慨。這本書一開始楊絳先生就說她做了一個萬里長夢,夢里鐘書先生被接到一個驛道,她每天都要走長長的古驛道去見他,每天早去晚歸,不能說話,相視而座,每每看不見就失魂落魄。你能從他們雙手相握的溫度、眼中的溫情、依依不舍的離情中深深感受著他們之間無法言說的深情。而這個夢也是楊降先生在鐘書先生生命的最后里程做的,確切的說它不是一個夢,而是楊絳先生在鐘書先生病重入院即將離世前的一段真實經歷,只是她永遠不愿接受這是一個事實,所以她寧愿是一個萬里長夢。
? ? ? ? 錢鐘書先生寫的〈圍城〉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現在有多少人把婚姻形容成“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我想鐘書先生一定是例外,他是進去了不想出來的那一個。因為在他與楊絳先生的圍城里,他是一個快樂的頑童,被龐愛的孩子,他可以什么都不會做,他可以像孩子一樣“闖禍”,卻永遠不會擔心被責罵。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有一段講的是,在他們的女兒阿圓剛剛出生的那幾天——
鐘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我說“不要緊”,他真的就放心了,因為他很相信我說的“不要緊”。
每每看到此,都覺得有一幅無比溫情的畫面在眼前,一個妻子像孩子一樣寵愛自己的丈夫,一個丈夫像對母親一樣信賴自己的妻子。這樣的情感,你用“山無棱乃敢與君絕”這樣的語言來形容,會覺得俗不可耐。
《我們仨》的親情
阿圓是楊降先生和鐘書先生唯一的孩子,也是他們愛情的結晶,在我們仨里,你能感受到家庭氛圍的和諧,不分長幼,沒有尊卑,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嬉戲,他們把出去旅行、散步當成一起“探險”,把在各自的工作學習領域的收獲一起分享叫撿“石子”,他們各自有不同的外號,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亦或是滇沛流離的路上,他們一家三口都以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生活,與書本為友,與知識為伍。而阿圓對父母的情感也從字里行間緩緩進入讀者的心里,在她的眼里,楊絳先生和鐘書先生也是兩個大孩子,她想用盡全身的力氣去呵護他們、保護他們,可她終究還是帶著深深的不舍離開了,在臨終前病床上的她還在寫〈我們仨〉。
“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的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楊絳先生在世的時候,讀這段文字會讓無數讀者心碎,而今,“我們仨”應該團聚了吧,他們應該又快樂的在一起嬉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