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減少焦慮,減輕壓力,克服恐懼的方法(ACT療法),以及一些心理調節上的認知誤區(比如:你正在追求幸福的路線,很可能是錯誤的)。
如果你用好這個方法,不僅能讓你安撫自己焦躁暴走的情緒,輕裝上陣,還夠更好接納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
過上幸福的生活?
你可能會說:吹的吧?你丫都還沒過上幸福的生活,憑什么說可以這樣說?忽悠人的吧?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這篇文章一定對你有所啟發。
這幾個月來,我經歷過焦慮,體會到什么叫壓力大,也陷入惡性循環無法自拔,直接懷疑到人生,曾經的認知一點點支離破碎又被重塑……
但,當我用了這個方法后,情緒明顯穩定許多,對幸福的感知認識也更深刻,同時對自己了解也進一步加深,于是忍不住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成長和學習有幫助。
這篇文章分享主要圍繞一本低估的心理學書籍《幸福的陷阱》的內容,內容有點小枯燥,但有用。
enjoy !
01
我們掉入幸福的4個陷阱
在解決問題之前,第一步是定義問題是什么,確定問題邊界。
所以,什么是幸福?當然大家對幸福的看法不一樣。
很常見的兩種含義:
第一種是常見的感覺,一種愉快、高興或者滿足的感覺。
第二種是指“一種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這篇文章傾向于第二種理解。
簡單說完了幸福定義,接下來就說說我們對幸福4個特別常見認知誤區。
第一個特別常見認知誤區:幸福是常態的 。
我們小的時候就經常聽到這樣類似故事:最后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終于在一起,最終能過上了幸福的一生。
還有呢?
沒啦?大結局,故事結束了。
那在一起之后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沒說,畢竟,我們的大腦都喜歡看圓滿的故事。
那現實中真實情況是什么呢?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每年幾乎有30%的成年人會患上一種已知的精神疾病。
根據衛生組織統計,抑郁癥已成為世界人數多、醫療花費大且傷害人類的第四大重癥疾病,到2020年,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疾病。
從上面的統計數據中不難發現,幸福真的不是常態!
我們大部分看到幸福的常態是更多是存在“幸存者偏差”,還有一部分是存在虛幻的小說電影電視中。
舉我身邊一個小例子,曾經和我一個出國搬磚的小伙伴,之前國外時和我一直談笑風生,回國后去醫院診斷為抑郁中度患者,差點就重度抑郁。
更不用說,一些前同事和我聊天說,其實他也是抑郁很久了。
所以,放棄幸福是常態這個幻想,接受這個事實。
第二個幸福認知誤區:不幸福是缺陷 。
關于第二個想法,其實來源于第一種想法推理,認為我們精神痛苦不正常是一種病態。
按照這個邏輯思考的話,只要我們大腦中體驗到痛苦的想法和情緒,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是缺陷的。
真實情況是什么呢?這和我們大腦進化有關。
我們大腦進化的目標在于:幫助人類在這危險的世界環境中活下來。
因此,我們的大腦早就成為回避危險這個領域的專家,所以大腦會無時無刻進行評估和判斷:時好時壞,是危險是安全等等。
所以,這個其實是大腦正常的運作機理。
任何一個健康的人的思維也會很自然產生這種想法。
所以,不幸福,有痛苦并不是缺陷,而是客觀存在的。
第三個幸福認知誤區:為了幸福必須消除消極情緒 。
先說結論,我們無法消除消極情緒。
為什么?
還是和第二點原因解釋一樣。
這是我們大腦正常進化的結果:從遠古時代人類想著更好地活著,需要獵殺更多實物,躲避猛獸攻擊的危險,每時每刻都在居安思危,如果不這樣做,一不小心被掛掉。
而到了現在時代,已經演變成獲取更好工作、獲取更多的資源,爭取更好的居住環境等等爭奪。
所以,消極的想法本意是讓我們更好的活著,讓自己更有競爭力。
它之所以產生,只不過大腦進化,大腦自我保護而已。
第四個幸福認知誤區:我們能夠控制情緒和想法 。
事實的真相是,我們對于自身和情緒能夠加以控制的程度,遠遠不如我們期望這么高。
舉個例子,我曾經轉行求職面試時,大腦中就不斷給我冒出各種消極的想法,比如面試官提的問題我會答不來,今天狀態不好等等。
當我想用積極的想法,比如我肯定信,面試這點小破事沒啥事的,力圖壓過消極想法時,往往短期有效,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這種消極想法又冒出來。
后來我才明白,通過自我激勵的宣傳口號短時間是有效的,但是長時期而言,是無法真正控制自己的想法。
至于情緒也是如此,我們同樣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比如憤怒、傷心、恐懼、內疚等等。
為什么?
歸根到底,還是我們人類大腦十幾萬進化的結果,豈能通過一些心理暗示就能控制的。
當然,我們在不同情緒下,通過后天練習,我們的行動是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
上面就是我們常見的4種幸福陷阱,每陷入任何一個陷阱,都會讓我們追求幸福反向而行。
02
很大可能是想法害了你
首先分享下基于心理學的ACT接納承諾療法,它的核心觀點是:
A=接納內部體驗并且安處當下
C=選擇一個有價值的方向
T=采取行動
關鍵詞:接納而不是排斥,更不是消滅。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治療方法,先定義下什么是想法特別重要。
你的大腦中是不是經常冒出各種想法出來呢?
那想法到底是什么?它是以何種形式怎樣停留在我們大腦上的呢?它的可信程度有多高呢?
我舉個例子就能明白了。
在紙上的文字我們稱為“文章”,把文字從我們嘴巴上讀出來稱為“演講”,那么腦海中的文字則稱為“想法”。
進一步拓展下,腦海中的畫面和身體上的感覺則稱為意像和感覺。
概括下:
想法=腦海中的文字
意像=頭腦中的畫面
感覺=身體上的感覺
這樣我們對想法,意像,和感覺有了區分。
也就是說,我們腦海中不斷冒出的想法,只不過是語言文字而已!只不過這些文字有些代表積極的,有些代表消極的。
換句話說,大腦中的想法用另外一個詞語來形容,就是故事,絕大部分是虛假的故事。
但故事不等于事實。
研究表明,我們大腦有大約80%想法從某種程度上是消極的。
而我們很大程度依賴于自己的想法,因為想法會不斷告訴我們該怎么做,如何度過生活。
如果把想法當做事實,那么就自然而然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焦慮、抑郁、憤怒、低自尊、自我懷疑和不安。
為什么?
因為我們就掉到“認知融合”的陷阱里。
什么是認知融合?
認知融合是指:我們把我們的想法(故事)和客觀事實混為一談。
所有就有:
想法即現實——我們想的就是真實的
想法即真實——我們對想法深信不疑
想法很重要——我們全力以赴,極其關注想法
想法即命令——我們自動化服從想法
想法即智慧——我們聽從想法的建議,認為想法無所不知
想法即威脅——我們對某些想法感到特別恐懼和困擾
你可能會問,大腦真的會冒出這么多的想法嗎?
這就不用懷疑了,還是和之前說一樣,這是大腦進化的結果,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和逃避分享,大腦會無時無刻在冒出各種想法出來。
那問題來了,我們那如何解決“認知融合”問題呢?
這個很好理解,既然融合是陷阱,那么我們想法和事實分隔開,不就是解決了這個問題嗎?
所以就給出了“認知解離”的方法。
認知解離核心原則:
解離不是消除這個想法,也不是迫使你接受某個想法,而是讓自己認識到想法的本質只不過是一串串文字而已,然后任由它游走即可。
換句話說,你就是相當于以上帝的視角或者第三方視角看待這些想法。
那具體如何操作呢?
有5種方法,我還是比較推薦用好前面3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在想法前面加上“我有個想法……”。
比如 當你的腦海中冒出:“我好失敗”或“我是一個沒有魅力的人”時。
這種想法對你是消極的,對未來的生活是沒有幫助的。
這時候,你就腦海中給這個想法前面加個短語“我有個想法……”,于是就變成“我有個想法,我好失敗”、“我有個想法,我是一個沒有魅力的人”,然后保持這個想法幾秒鐘,慢慢感受到這個想法對你的感覺。
比如,當我冒出一個這樣的想法時,“我做不到”就會變成“我有個想法,我做不到”。
這樣,就把自己的想法和事實區分開了。
不妨你也試試。
第二種方法:為你的想法配音樂
這個方法很好理解,就是把你的想法用搞笑特別滑稽的音樂配樂。
比如,你的想法是:我是一個很蠢的人。
這時,你用生日歌或者葫蘆娃的音樂配樂,然后你再哼出來試一試。
你會發現,這個想法好像沒那么重要了。
第三種方法:給想法故事命名
因為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冒出各種想法,有些想法經常出現,來來往往。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給這些故事一一命名。
比如,這個想法是“我沒有女朋友的故事”、這個想法是“我是個失敗者的故事”、這個想法是“自卑的故事”等等。
比如,當你冒出“我不受人喜歡”這個想法時,你就可以對自己說,“我認出你來了,你這是來自于“我的自卑的故事”,我看到你幾次了,真的是老掉牙了”。
慢慢練習幾次,你會覺得蠻有意思,漸漸地對這個想法也就沒這么重視,反而會專注當下要做的事情。
要不你也試一試這個方法?
當然還有另外兩種方法。
第四種方法:向大腦道謝
怎么道謝呢?
就是當大腦又冒出各種消極的想法時,你知道那僅僅是故事片段而已,于是你可以單純自言自語對大腦說“謝謝你大腦!你真的是豐富的信息!”或者“真的嗎?太有意思啦!”
我個人覺得這個還是稍微有點小自戀,蠻有意思的,我就不太適合這種方法,有可能你挺適合這樣方法。
當然,這種方法可以和第四種方法連接在一起,于是變成“謝謝你大腦!你真的是太棒了!你現在又給我上映“我的自卑”的故事呢”
第五種方法:用可笑的卡通角色配音
當你消極想法又冒出來的時,用你覺得很喜歡又很搞笑的卡通或人物,然后想象用他們把你的想法說出來,你再聽聽。
比如,你的想法是:“我是一個失敗的人”。
這時候你就可以想象一個豬八戒挖著鼻孔,大搖大擺走來念叨:“我是一個失敗的人”,然后你想象站在路邊聽就行了。
接著你還可以換做另外一個形象的人,比如蓋茨比也說同樣的話,你也是負責傾聽而已。
每當大腦冒出一些想法,你感覺到壓力和焦慮時,可以問問自己“大腦又在上演什么故事?”
然后用上面的方法,自己選擇1-2種,每天練習5次左右。
慢慢地,你會發現,你對這些消極想法已經沒有那么重視了。
你有沒有發現,上面的種種方法,其實本質是讓你知道腦海中的想法僅僅是文字而已,并不是事實,你無需和它對抗,任其游走就行。
當你完成了認知解離,接下來我們就來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怎樣專注當下要做的事情。
03
如何深度聚焦當下要做的事?
我們為什么要專注于當下的事呢?
這句話你可能聽到過:“既過不戀,當時不雜,未來不迎”,所謂當時不雜意思是聚焦當下要做的事情。
為什么要聚焦當下的事情?
你有沒有經歷過,一旦當你有消極情緒上頭后,當你和這些消極想法/情緒斗智斗勇時,你是沒法專心當下工作和學習。
甚至是,壞情緒壞想法一冒出來,如果沒有處理好,極大可能就是毀滅一整天。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讓自己快速調整狀態,進入當下工作或者生活狀況嗎?
方法還是有的。
正如上面我們說的,想法只不過是我們腦海中的一系列文字而已,而且大約80%的文字是消極的,我們要做的不是排斥它,相反,我們要做的是接納它。
專注當下的方法也是利用了這個原則。
這個方法是:10次深呼吸法。
具體方法步驟如下:
1. 盡量以緩慢的速度做呼吸,可以選擇閉眼或不閉眼;
2.吸氣時,將注意力專注在吸氣本身,跟隨者空氣進入從鼻腔進入胸腔,感受到吸氣時胸腔擴張;
3.呼氣時,將注意力專注感受到肺部收縮;
4.循環步驟2-3;
5.現在允許你的任何想法和意像在你的腦海里走來走去,仿佛是自由穿梭的汽車。
如果有想法出現時,你就好像對這些汽車司機行注目禮,然后繼續專注于你的呼吸上來。
6.將注意力繼續專注在你的呼吸上。
7.如此循環練習10次深呼吸。
你會發現,這個好像和冥想很相似?(了解冥想戳這里)
是的,他們的底層用的方法都是心理行為學,只不過冥想更具有儀式感。
所以,當你發現你被你的想法干擾,無法專注當下的事情時,不妨多嘗試下這個方法。
這個方法最好是每天練習多次,我也嘗試練習很多次,效果還是蠻明顯的。
最后,到了很關鍵的一步!我們怎樣找到自己有價值的事情呢?
04
怎樣尋找有價值的事情?
那,什么是價值?價值和目標有什么區別呢?
目標是什么?目標是你想要達到某種程度的結果。
價值是什么?
我們內心深層渴望: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持有什么立場,以及我們該如何和周圍世界發生聯系
在人生旅途中,能夠引導和激勵我們的那些首要原則
是不是聽起來比較虛?
那就來個問題回答:
在你內心深處,你認為什么最重要?
你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
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你想要建立什么樣的人際關系?
如果不再為回避恐懼陷入情緒的斗爭,你會將時間投入到哪些事情?
如果你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了,你做的事情就是有價值的。
什么?很難回答?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找到核心的價值呢?
其實還是有的。
我突然想到曾經看到一個很巧妙的方法,暫且把這個方法叫“重生法”:
第一步:假設自己能穿越,寫下曾經你很想改變的事情
比如,我可能會寫:
①填寫志愿時太隨意了,對專業一點概念都沒有,沒有選擇一線城市去上大學,視野太小。
②職業規劃意識太晚,直到工作后2年后才開始有職業規劃概念和意識。
③沒有花時間去追求自己想要認識的人。
……
你也可以寫下來。
第二步:假設你已經到80歲,往事回首,快速想想這兩個問題,越詳細越好,可以寫下來:
我花費太多時間去擔心……
我花費太少時間去做……
比如,我可能寫的是:
①我花費太多時間去擔心失敗了,怎么辦,經常猶豫,錯過了很多可以改變的機會。
②我花費太少時間和自己共處,制造太少讓自己和自己愛的人甜蜜或快樂的時光。
……
這時你充滿了懊悔,要是能回到過去,該多好呀?!
這時候,來到了第三步。
第三步:你睜開眼,這時上天給你一次重生的機會,你可以改變你現在的行為,不能再有80歲后悔了
于是你快速寫下,現在做什么事情,我之后不會后悔。
比如我可能寫的是:
①想到什么先快速測試,做一件事用心去做,盡全力,盡可能把每一項都當做自己的作品,先行動再思考;
②遇到心動的人,要主動去告訴她,哪怕失敗;
……
當你寫完這些列表以后,這就是你堅持的原則和價值,別人再也不會忽悠到你放棄,你甚至可以備份手機,時刻看看。
此外,當你覺得生活很難或者走不下的時候,你可以掏出寫的這些原則,看看這些行動清單,你也會重新再點燃起新的斗志!
因為,這些驅動力是你發自內心的,你知道你想要什么。
當然,有些原則,隨著閱歷的增加,你會適當修改調整,但是不影響你整體的行動原則。
最后再說幾句
好啦,總結下,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4方面內容,即:
4個常見對幸福的誤解。
5個可用于“認知解離”的方法,重點分享了“想法”只不過是腦海中的浮出來文字而已,并不是事實。
可以用“10次深呼吸法”聚焦放下的事情。
利用“重生法”找到自己內心認可的價值和原則。
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最后,只要能呼吸,就能說明自己活著,而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正如我的特別好好好的好友cold經常和我嘮叨的:
莫慌,莫慌,除了生和死,其它的都是小事!
共勉!
----------------
本文首發個人微信公眾號『磚先生談成長』,一個想飛的個人成長號,談學習,扯淡職場,只講對成長有用的,歡迎關注。
關注公號回復“邏輯”,可獲得接地氣的邏輯思維訓練方法,回復“面試作品”,可獲得轉行求職面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