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為大家講解的《幸福的陷阱》一書:
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已經很長時間了,但是它真的一直都被我忽視。原因是因為我自己主觀地從書名上來判斷說,這可能又是一本積極心理學的書。
我們講過不少積極心理學的書,比如說《幸福的方法》等等,所以我覺得沒必要再講。結果后來有一天,中科院的祝卓宏教授邀請我去參加一個ACT心理治療的工作坊。去了以后聽了三天ACT療法的創始人海斯教授的演講。我突然覺得這個方法真的太重要了,而且會在今后一生當中都會對我產生長期的影響。
這本書就是講ACT療法的。《幸福的陷阱》不是像過去的積極心理學一樣,告訴你說我一定要想辦法追求幸福。反過來它是告訴你,人生的痛苦往往是來自于,我們對于幸福過度的追求。因為對于幸福過度的追求,導致我們的視覺窄化,導致我們認為,不幸福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所以我們會天天地跟自己較勁。然后治療的方法反倒變成了最大的病患的來源。
你們有沒有試過身上有個地方癢,癢的話你怎么辦?你就撓。然后越撓越癢,越撓越癢,最后撓到爛。撓到爛以后,你發現撓的這個動作,比癢本身造成的傷害要大得多。但是你很難跟那個癢和平共處。你覺得沒辦法,我只能不停地撓它。
你比如說,有一次有一個戒酒的人。就是他長期有酒癮,戒酒失敗,跑去找這個海斯教授咨詢,就制定了一個戒酒的計劃。這個人過了兩周以后,跑來找海斯教授,說對不起,我又開始喝酒了,我覺得我真的很失敗,我可能這輩子真的戒不了酒了。
你看,這種情況在我們這兒很常見。你努力做一件事,后來你又半途而廢。海斯教授就很冷靜講說,很好,你現在又重新喝了。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有一種模式叫作嘗試-失敗-放棄。還有一個模式叫作,嘗試-失敗-再嘗試,你選哪個?
他一聽這個他說那我選再嘗試,選再嘗試這一次他成功了。你就想為什么這個事很重要呢?你回到我們生命的本源,一個小孩子是怎么學會走路的?小孩子如果走路摔跤,就說我再也不走了,他是不可能學會走路的。小孩子就是因為走路、摔跤,再走路、再摔跤,然后慢慢地學會了走路。
而我們長大成人以后,我們經常的模式是,我失敗了,我再也不嘗試了。所以你想想看,海斯教授講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場景。你端著一杯水準備喝水,好渴好渴,特別渴的那個感覺,終于把那個水放到面前。結果有一個人一撞你,水灑掉了,沒喝著。好了,你從此以后發誓我再也不喝水了?
你基本上不可能。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很多人就是用這樣的行為模式。就是我再也不喝水的行為模式,導致我們只要嘗試之后失敗,我們就會說我不行,這就是頓悟。就是你一下子會讓自己有一個感覺,改變整個人生的價值觀和方法。
這里邊對我影響很大的是一個自行車的比喻。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努力地追求生活平衡。我們希望等我的生活平衡了,等我把什么什么做好了。你想想看騎自行車,自行車為什么能跑?自行車能跑就在于它沒有一刻是平衡的。騎自行車的人是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它就是不停地左右晃,不停地左右晃,他才能騎。如果騎自行車的人要求說,我必須騎在中線上,如果我身子晃我就不騎了,那么你自行車肯定騎不了。
所以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我們的人生就是在失控當中,不斷地前進,但是我們由于過度的控制,什么叫過度的控制?就是我們覺得我們應該幸福,我們覺得我們應該成功,我們應該優秀,我們應該解決所有的問題。
這種對于生活的過度控制,導致我們總想讓自行車直著走,總想讓自行車停在中間,不要左右晃,這是做不到的。
所以ACT療法,A叫作接納,C叫作承諾,這個的中文名稱叫作接納承諾療法。我在這兒借這本書,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大家。那么什么是幸福的陷阱,首先我們要知道幸福有四個迷思。就是人們認為幸福是人之常態,人們認為幸福是人之常態,為什么呢?因為我看別人都挺幸福的,但實際上幸福是非常罕見的,大量的人都是在人前光鮮。
然后第二個,人們認為不幸福就是缺陷。我不幸福,這是我的缺陷,我要改造它,我要撓它,我要不斷地撓,這就是第二個迷思。
第三個,就是我必須清除掉消極情緒,這不對。這里邊海斯教授講了一個例子,他說,我們總喜歡分清楚情緒的好壞,什么是好情緒,什么是壞情緒,對嗎?那我問你,悲傷是一個好情緒,還是一個壞情緒?那在大部分人講會說,悲傷不算是,我不喜歡悲傷,我喜歡快樂,我喜歡快樂。
好了,海斯教授講了一個特別感人的場景。他的媽媽去世,然后海斯教授就坐在旁邊,拉著他媽媽的手,感受到他媽媽的手變得越來越涼。然后這個身體的顏色,也開始發生變化,慢慢地呼吸停止,人走了,在那一刻他非常非常難過,然后眼淚就一直流。因為自己的媽媽去世了。他說難道在那一刻你需要笑嗎?難道在那一刻,這個悲傷的情緒不是一種療愈嗎?難道這種悲傷的情緒,不是代表著愛嗎?
所以,如果我們刻意地認為有些情緒就是消極情緒,有些情緒就是積極情緒,我們要求每個人每天都正能量,每天遇到什么情況下都要喊口號,都要覺得人生一定有希望,這是不健康的。這是我們說的第三個非常重要的迷思。
第四個迷思就是很多人認為,我們應該控制想法和情緒。但是你要知道,控制想法和情緒這件事,是完全做不到的。各位在學那個《幸福的方法》的時候,學過一個詞叫習得性無助,對嗎?說無助這個行為怎么來的,學來的。今天我們還要再學一個詞,叫習得性控制。
習得性控制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學會了控制這件事,所以導致我們遇到任何東西的,第一反應都是控制它。只要癢就撓,只要心情不好,想辦法唱歌,跳舞,改變它。然后總之我不接受我現在不高興,我不接受我現在低谷,我不接受我不幸福,這就是幸福的陷阱最重要的來源,就是迷思。
那么它所導致的惡性循環是什么?第一個就是解決方法變成了問題。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大量的煩惱,其實不是那個事情本身帶來的煩惱,而是我們對這個事情的應對帶來了大量的煩惱。我們過度的反應,過度的反彈,過度的反抗,導致了大量的婚姻不幸,然后孩子出狀況等等。所以控制的方法出現了問題。
還有就是合理控制和過度控制之間的界限大家不清晰。那你說照我這樣講,大家有鉆牛角尖的說,那這都別控制,都隨便。不對,你需要區分合理控制和過度控制。那么合理控制和過度控制的區別是什么呢?你會知道,合理控制是適度的。然后在控制有效的時候才會運用,控制不會妨礙真正有價值的事,這是合理的。
而過度的控制的特點是,當無效時依然不斷地使用。還有,當控制會妨礙做真正有價值的事的時候,就是這個控制。已經使得你沒法正常生活,控制已經使得你沒法健康快樂地生活的時候,這時候就叫作過度控制。
所以這里邊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你要知道,當控制無效時,我們依然在使用它。這就是過度控制的特點。
好了,ACT療法的核心六個工具,這六個工具并沒有順序。就是說我得先做這個后做那個,給你帶來解脫的,不是一個系統的方法,而是某一句話。可能某一個動作就觸動了你。所以這六個方法當中的任何一個,都有可能突然給你的人生帶來改變。所以我們并行地來學習,咱們一個個來看。
首先解離是什么意思。我們首先得知道,文字自從發明了以后,就人類發明了文字以后,就產生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現象,叫作融合。什么叫融合,就是你把文字所帶來的感覺當成是真的了,這個叫作融合。
你比如說大家現在,每個人都想象一下面前有個檸檬,把那個檸檬塞到嘴里邊嚼一下。就當你說這個話的時候,你明明沒有嚼這個檸檬,但是你的嘴里邊就忍不住就冒出酸水來,就覺得怎么怎么樣,這個就叫作融合。
所以我們會產生很多的想法。想法就是文字性的出現,比如說我是一個笨蛋,我沒出息,我這個人總是管不住自己。你看,你有很多想法,這是文字性的。
第二個是意象。就是腦子里邊總有一些畫面,一坐飛機,要掉了,飛機要掉了,嚇人,就產生很恐懼的那種畫面,這個叫作意象。
第三個就是感覺。就是我覺得不舒服,我心里難受,我聽你說這話我不高興,實際上那個話和痛苦本身之間有關系嗎?沒有關系。但是因為我們用文字,帶來的融合感。人類跟動物的區別就在這兒,這個既是人類的福,也是人類的禍。就在于人類之所以比別的動物強大那么多,因為人們可以想象,人們可以有這種感覺,這就是人類的福。
但是禍是什么呢?人類就產生了擔憂,產生了恐懼,產生了害怕。小狗沒有,小狗不會擔憂、恐懼、害怕,它只會為當下的這件事有反應,別的無所謂。這就是我們說文字所帶來的結果叫作融合。
所以當我們認為我們的想法,是真的的時候,這個現象叫認知融合,我們把認知和我們的感受,結合在一起了。所以解離是什么呢?就是我們需要把這個東西分開,怎么分開?這里邊有非常有意思的方法。
先講認知融合。認知融合是指我們的想法,也就是故事,和他想要指代的描述內容,也就是真實事件正在混為一談。我們對描述檸檬的文字,所產生的反應,就好像現實中真的有檸檬一樣。對犯罪小說白紙黑字的反應,就好像真的有人要被謀殺似的。對“我很沒用”的字眼的反應,就好像我們真的很沒用。對“我會失敗”的文字的反應,就仿佛我們可以以失敗告終。當一個人處于認知融合狀態的時候,那些想法就好像是絕對真理,結果令他感覺糟糕至極,這個就叫作融合。
所以我們需要對認知融合作出解離。就是把它分開,讓你知道,想法只是聲音、文字、故事,或者一些語言片斷。想法是想法,事實事實,把這兩個能分開。聽起來很簡單,很難的一件事。我告訴你這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然后想法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不要自動相信,人們不要自動相信想法。然后想法可能重要,也可能不重要,只有確實有用時才需要關注。想法會一個一個地冒出來,只有有用的時候才關注它,沒用的時候放在那兒,不跟它融為一體。然后想法不是命令,不是必須服從的。
這里邊有一個練習特別有意思,這個教授說,你腦子里邊想,想什么呢?想我不要摸頭,我不要摸頭,我不要摸自己的頭,我絕對不要摸自己的頭。然后就摸,為啥呢?教會自己,想法并不能指揮你。你看,想法并不能指揮你。不要動這杯水,就動,怎么著?
就是你腦子里邊想的東西和你的實際行為是可以不一樣的,是可以分開的。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很多人,比如說我完了,我老板要開了我了,我是個失敗者,我干啥都不行。你看,當你想這個問題出來的時候,你就被裹進去了。這時候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你在所有的這些想法前面,加一句話就好。加一句話說,我有一個想法,我覺得我是個失敗者。我有一個想法,我覺得她不愛我。我有一個想法,我覺得老板對我有意見。
你看,馬上分開了,這時候你就跟這個想法之間產生了距離。所以想法可能明智也可能愚蠢,不要自動遵循它的建議,想法永遠不是威脅即使是最消極的想法,也并不令人深感恐懼和困擾。
所以你要知道,這個教授所提出來的并不是說不要想法,我們沒法不要想法,想法肯定會冒出來,對嗎?但是你得知道想法本身不是事實,你得留出一個空間來,不能隨便接受它。那這里邊有很多解離的方法,我們在之前有的書里邊,也偶爾提到過。比如說給你的想法配樂,用生日快樂那樣的音調來唱你的那個錯誤的想法,唱著唱著這個意義就變了。
咱們試一下,當你說牛奶的時候,你會想到什么?牛奶。然后當我們這一屋子人,大家一塊兒念奶,一塊兒念奶這個字的時候,就一直不停地念,奶、奶、奶,這樣念下去,你突然發現它變成了咒語,它不再具備奶的那個形狀,它變成了一個嗡嗡叫的聲音,或者變成了什么。
這就是對文字的解離。就是你讓這個文字慢慢地變得不是那個本意了,你們有沒有試過寫一個字,寫的時間特別長,寫了很多遍以后你不認識這個字了,怎么回事?什么字,是中文嗎?這種情況我小時候不理解這怎么回事,寫多了解離了。就你把這個字和它的意義之間解離了。
所以如果我們腦子里面出現了一個錯誤的想法,像牛奶一樣這種想法出現的時候,你要想辦法用音樂把它解離掉,不斷地重復不斷地重復。或者給它編個故事,說失敗者故事又來了。當你能夠給它命名說,失敗者故事又來了,我是一個失敗者,這故事又來了,拋棄者故事又來了,給它命名的時候,這時候就實現了解離。所以這是第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
但是有人會說,這如果是假的我能接受,明明她是愛我的,我現在非得覺得她不愛我,我能接受,但萬一她真的不愛我呢?萬一我這個想法是真的呢?真正的憂傷發生的時候怎么辦?你看,一樣。就是真正的憂傷發生的時候,你也不要讓那個想法控制了你。什么意思?就是不要對一個想法太認真,想法會加劇那個傷痛。
你們看過《河東獅吼》那電影嗎?《河東獅吼》里邊的古天樂唱了一首歌,其實是心理學療法的方法,他說,來來我是一個菠蘿。就是當你說,我是一個失敗者的時候,或者我是一個沒人愛的人的時候,你很認真,你就很嚴肅,我就是個沒人愛的人。然后這時候如果你把它換成我是一個香蕉,你會覺得好好笑,我是一個菠蘿,好好笑,為什么?就是當你能夠意識到,你對這個想法可以不必那么認真的時候,其實說你是一個失敗者,說你是一個沒人愛的人和說你是一個香蕉是一樣的,它只是一個想法,只是一個概念,一個詞匯。
所以如果你腦海當中,真的出現那種痛苦的、憂傷的,真正的那種傷感的東西出來的時候,向它道謝就好了。就是你只需要說謝謝,謝謝你提醒我,謝謝,就好了。你跟它對話,你跟那個想法對話,甚至你把它的聲音想象成唐老鴨的聲音,這個能夠起到解離的效果。解離是這種治療方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
注意,提醒大家幾點,解離的目的不是為了去消除不快的想法。因為不快的想法產生了就是產生了,不是要消除它,而是看到想法的本質。就是看到這個本質,有時想法會自行消失,有時則不會,但假如預先就期待其消失,就等于將自己置于失望之境。就是我們教大家的這個方法,不是一種立竿見影地說,你只要這樣用了馬上就開心了。有時候會開心,有時候會放下。但是不要期待它,你只需要跟它分開就好了,只需要能夠觀察它就好了,不要期望這些技術會讓你感覺良好。
通常,當你和一個制造麻煩的想法解離以后,確實會感覺好一些,但這只是額外福利,并非主要目的,解離的主要目的是將我們從想法的專制下,解放出來,從而可以去關注那些更加重要的事。所以當解離令你感覺良好時,不妨盡情享受,但不要做此預期,同時也不要利用解離來控制感受,否則就又跌入了下一個幸福的陷阱。
就是解離變成了你那個幸福的陷阱。所以解離只是一種技術,讓你能夠把注意力放在做事上,你知道,我們有時候心煩起來,什么事都做不了,夫妻兩口子鬧離婚,給孩子連飯都做不了。為什么做不了?整個腦子被那個事控制了。
所以當你用解離的方法跟它分開,你才能夠去做事,這就是解離的目的,別忘了,你我都是普通人。所以肯定會常常忘記運用這些技術,沒關系,當你意識到自己又被無用的想法糾纏時,可以立刻選用這些技術幫助自己。
因為人長年被訓練得和語言文字結合在一起,沒辦法,你肯定會被吸進去。但是一旦進去,你要提醒自己用解離的方法出來,這是我們說的第一個方法,叫作解離。
第二個叫觀察性自我。記不記得我們講過一本書叫《身心合一的奇跡力量》,那里邊談到打網球這件事的時候,會說,什么時候你狀態最好呢?就是你投入地在打球,你沒有私心雜念,一個球一個球來了使勁打,打得特別帶勁,什么時候出問題了呢?就是你開始批評自己了,說你這怎么打的你這球,你完了,你今天狀態不好,我看你今天是不行。
你看,當你那個批評自己的人出現的時候,你的狀態馬上下滑了。這里邊你要知道兩個自我,一個叫作觀察性自我,一個叫作思考性自我。觀察性自我從來不會批評,觀察性自我只會說我看到了什么,我在做什么,球來了打回去,這是觀察性自我。只有那個思考性自我,才會不斷地批評你,你不對,你錯了,你這個動作又糟糕了,你怎么老這么樣。你看這就是那個特別煩人的思考性的自我出現了。
思考性自我就像收音機一樣,就你背景里有個收音機,在那兒不斷地講你,你想你在工作,旁邊的收音機一直開著,這時候你會怎么做?你們會怎么做,吵得你受不了,對嗎?你說我把收音機關掉。但是我告訴你,大腦當中的這個東西關不掉,大腦中的這個思考性自我關不掉。因為它要說你,它就要說你,你實在是沒辦法,這在你腦子里邊沒法關。
所以我們過去的很多療法就是教大家要關掉它,要盡量地不要理它,要干嗎,搞得你越來越焦慮。因為你發現為什么好像別人都能做到,只有我做不到?實際上誰也做不到,誰都關不掉它,當它關不掉的時候,你能夠怎么做?你只能夠選擇是否觀察。所以你要去調動你那個觀察性自我,讓它來解決問題。這時候你發現,態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給你們舉個例子,有一個人,我們在練習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就說,她是說夫妻關系的問題就沒法解決,自己內心很痛苦。你看她完全跟這個東西融合在一起,這時候我就用了這一招,我說,來想象一下,現在是咱們兩個人在這兒對話,你在這兒看,你看著咱們倆對話,你覺得我應該跟你說些什么?
這招你們回去經常可以用。就是如果你能夠嘗試著調動出來,對方來觀察的時候,她馬上態度好了很多,就她自己就覺得這事好像好解決,也沒有那么難。你們沒發現你們替閨蜜解決問題,都特別當機立斷?特別立竿見影?都明白得要命。因為你是觀察它,但如果你陷入在那個境地當中去,你發現無解,太煩太痛苦,實際上就是你要調動這個觀察性自我站出來,跟你的那個思考性自我分開。
所以觀察性自我,最重要的特點是它不會評判。那么如果我們能夠把它和解離聯系在一起運用的話,你會發現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性自我來對想法進行解離。你比如說想象一下,閉著眼睛想象一下,每個人手里舉一些牌子,舉的牌子什么呢?你腦子里邊出現什么想法,那個牌子上就顯示什么字,你們回去可以試一下。
就是閉著眼睛想象這樣舉著牌子。因為如果你沒有想法的話,那個牌子上就沒字。但是如果有想法,那個牌子上就顯示出來字,這時候你就學會了觀察自己的想法。就你把那個想法具象化地出現在了那些牌子上,它就跟你分開了,它不會控制你,而是你能夠冷靜客觀地對待它。
這里邊對我幫助最大的,是一個叫作公交車的心理實驗。就是有的人解決不了,跟丈夫的關系問題。然后就一直痛苦,有的人解決不了,跟父母的關系問題就一直痛苦,這時候你要想象什么呢?你要想象你的人生就是一架公交車,你是開車的那個司機,這車是你的,你要把這個車開到你理想的一個地方去,你要回到目的地去。
但是這個車沿途會上來下來很多人,有時候會上來一些魔鬼。這些魔鬼,就壞人什么都會來,煩,這些魔鬼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呢?它張牙舞爪,它嚇唬你,它詛咒你,它不斷地欺負你,給你帶來很多煩惱。但是它不會真的傷害你。它不會搶你的方向盤,它就是欺負你。我們在人生當中會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會遇到很多煩惱,遇到很多不想見到的人。但是你碰上了,他上了你那公交車,這時候請問你是持續開車,還是停下來跟他吵架?
就你會發現如果你非得跟他吵架,吵完了你才走,你這輩子哪兒都去不了,你這輩子就只能待在這個地方。但是當你目標堅定地說,我要去到那個有意義的地方,我要開車,我要接著走。慢慢地你會發現,這些魔鬼其實只是一個小貓咪,其實只是一個虛張聲勢的人,其實只是想幫你,或者甚至他就是你的一部分,他最后會成為你的一部分。
這個思想實驗在我們的腦海當中你去想一想,會帶來很大的威力。就是當一個人跟你講,我真的很煩,我沒辦法的時候,你就問他說還開車嗎?這有一輛公交車,上來的一些乘客你不喜歡。但是你是留下來跟他吵架呢?還是接著開車?
我們在生活當中,很多人就是留在一個地方整天吵架。就是從一件事里出不來,整天為這個事吵架,吵了一輩子,然后最后這個車哪兒都去不了。你要問自己,如果痛苦的想法和感覺都不再成為障礙,我會如何行動?
這個問題很奢侈你知道嗎?就是當我們每天說,自己該如何行動的時候,我們的前提都是我媽會怎么想,我爸會怎么想,誰會怎么想,會有很多這樣的前提假設。但是如果你問問自己說,如果痛苦的想法和感覺,都不再成為障礙,我會如何行動?這就是你公交車的終點。
就是你要去的那個有意義的地方,如果時間和精力,不再消耗在惱人的情緒上,我會開始或者繼續,做哪些事項和活動。花點時間,拿出十分鐘來,回答一下這些問題,你就能夠找到你人生當中真正有價值該去做的事,而不是被那些情緒困擾的東西。所以這是我們說第二個有效的方法,叫作觀察性自我。我們要學會調動自己的觀察性自我,站出來看自己。
第三個就是我們要能夠用聯結的方法來控制情緒,情緒不能控制行為,我們也不被情緒所控制,什么意思呢?你有沒有見過一個人,特別特別生氣,但是表面看起來一點事都沒有的,見過嗎?這就說明情緒并不能夠控制你的行為。
所以我們得知道,情緒跟行為之間是有差別的。每一個人的情緒發展,都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重要事件發生,有一個事刺激了你一下。第二個階段是你準備行動。然后第三個階段頭腦開始參與,這就是我們情緒過山車。
在這里邊有一個過山車的比喻是特別好的。就是過山車的時候害怕嗎?大量的人坐過山車肯定會害怕。那我請問,你害怕的時候,你一般的動作是什么?就是我們很多人覺得害怕,你不就是糾在一起,然后這樣蜷縮起來,這個才代表著害怕嗎?但你看過山車上的人呢?過山車上有一半的人,是這樣縮在一起的,有另外一半的人是這樣,眼睛睜得好大。然后手舉開,這樣喊。
你看,說明什么問題?就是你完全可以在同一個情緒之下,做出完全不同的反應,情緒并不能夠控制你的行為,甚至你可以用積極的行為來反饋它,你可以擁抱這個恐懼,覺得好好玩好刺激,它立刻就會變化。所以我們頭腦當中的一個原罪,這個書里邊用的詞,叫頭腦當中的原罪。就是我們特別容易讓情緒失控,因為我們從小從原始社會的時候留下來的,就是打或者逃,打或者逃是靠情緒驅動的。就是你要是不做出反應,你要是不打或者逃,你就被老虎吃了。
所以我們天天都被這個打或者逃控制,這個叫作頭腦當中的原罪,那我們需要學會什么呢?我們需要學會關掉我們的掙扎開關。就你想象你的腦子背后裝了開關,你想象你這兒,裝了一個開關,你是個機器人。
然后只要那個開關一打開,你就變成了一個打或者逃的人,你就遇到任何事你都要有反應,你都需要跟它對著干,做出反應來。但是假如你可以想象關掉這個,我現在掙扎開關關了,來吧,你傷害不了我了。
你要知道,我們所有的情緒,其實說到底只有九種,各位知道嗎?人是由九種情緒構成的,哪九種呢?就是所有的情緒,都只是這九種情緒的組合。就是組合,兩三種組合一下,兩三種組合一下,害怕、生氣、震驚、厭惡、悲傷、內疚、愛、喜悅、好奇,這是九種原始的情緒。那我問你,你喜歡哪幾種,討厭哪幾種?大部分的人看完這個名單以后,說我喜歡愛、喜悅、好奇,這三個感覺特別好,前面的內疚、悲傷、厭惡、震驚、生氣、害怕,我覺得盡量避免吧?
避免不了,這是我們原始的情緒。而且這些情緒在關鍵時候都能救你命,你為什么要內疚?內疚是學習的過程,內疚是自我反省,是有道德感的,你為什么恐懼,為什么害怕,都是能救你的命的東西。所以這些情緒沒有所謂的好壞,是因為我們童年的程式,我們童年所接受那個教育的程式,導致我們對于情緒產生了大量的評判。
就是我們從小到大,你比如說你小時候,你媽媽就告訴你說,男孩子不許哭,不要磨磨唧唧。然后不要干嗎,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我們有特別多這樣的文化在我們的周圍,導致我們對于情緒有評判。我們會覺得,這個情緒不對,那個情緒不好。然后當你出現這個情緒以后,你會極力地壓制它,使勁地摁著它,你不愿意跟這個情緒共處,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會天天地跟自己過不去。但實際上你要知道情緒的本質就是一系列,發生在身體上的物理變化,所有的情緒,都會帶來身體上的物理變化,對這些變化我們重點的,是要去注意身體的感受。
就是當你能夠注意到身體的感覺的時候,你注意到那個物理變化的時候,這個情緒就立刻得到了控制,比如說你生氣的時候感受一下,我此刻在生氣。所以如果你心情不好,其實有一招非常簡單的放松方法,叫作感受你的腳趾。我如果不說這句話,你們剛才都沒有感受到,你們的腳趾吧?現在感受一下,感受一下你的腳趾,你的腳趾在什么地方,踩著地嗎,堅實不堅實,什么感覺?
只要你做這樣一個動作,這個就完成了我們說的第三個工具叫作聯結。你和現實聯結在了一起,你的情緒就立刻得到了控制,甚至我還講過一本書里邊說,如果你心煩意亂的時候,這杯茶看到了嗎?摸它一下,這是我最常用的方法。當我有心煩意亂的狀況,或者生氣或者干嗎?只要拿杯茶拿手一摸,感受自己的指頭,感受自己的指頭和這個杯子的接觸,去體會它的溫度,它有多大的溫度,燙不燙手,能不能喝?感受一下,好了回歸正念。
回歸正念意味著什么呢?就是你會發現只有此時此地的這一個時刻,是最重要的,在人生當中只有一個時刻,最重要,就是現在。為什么?因為它是我們唯一有力量的時刻,你唯一有力量的時刻就是此刻,昨天晚上發生過的事沒了,那個事已經你沒法解決了,未來去不了,也沒法解決,你唯一有力量的時刻就是當下。所以當你能夠跟當下產生聯結,你就實現了我們用術語講的叫作擴展。
擴展三部曲就是觀察,呼吸,允許。首先感受你的腳趾,感受你胃的感覺,你身體有沒有出汗,你對這個情緒的反應,這是觀察。然后呼吸,一個深呼吸,瑜伽里邊特別講究呼吸,呼吸。呼吸完了以后,第三件事允許,接納了,我允許這些東西發生,這就是接納的過程。
所以我們心煩意亂,就來自于不接納。就比如說現場的音響不好,有那滋滋那個電流的聲音,我不行,我受不了,導致你根本沒法,安心地聽課。但是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在飛機上睡覺都睡得很好,飛機上的聲那么大,上去就睡著。但是家里邊只要一點小動靜,隔壁打架子鼓,或者是空調聲大睡不著覺,為什么?就很簡單,就是因為你上飛機的時候就知道那個聲一定有,你把那個聲當作飛機必備。你試試看你坐飛機沒那個聲,你嚇死了,飛到一半全安靜了,我的媽呀,嚇壞了。
所以你在心里邊已經,接納了那個聲音作為背景音。
這個海斯教授特有意思,海斯教授71歲了今年,看著像個50歲的壯年人,身體倍棒,渾身肌肉。但是他年輕的時候有嚴重的恐懼癥。然后他小時候喜歡聽搖滾樂。因為你知道80年代70年代,那個朋克時代,都是那種大音箱,很大的音箱,站在那個音箱跟前聽,聲音特別大。
結果他到了60歲以后,他的耳朵就開始出現耳鳴,巨大的耳鳴聲。就是每天啥也不干耳朵里邊,就24小時不斷長期這么叫,他甚至有一次曾經想自殺。然后在那一刻他突然想到他說,我是干這個事的,我干嘛不用ACT的方法來治療我一下。然后他就開始用解離,用觀察性自我,最后他說接納在這兒上起作用。
就是他把那個耳鳴的聲音,當做背景音,當作人生的背景音。人生就是要有這個聲音,天天跟那聲音在一起。然后他現在給我們講課的時候提到了這件事,我才能聽見那個聲音。如果我不提這個事,那聲音都聽不見了,就已經完全成為你人生的背景了。這就是當你能夠學會接納的時候。所以聯結這件事是通過觀察性自我而發生的。
就是你得學會刻意地觀察,你得調動你的那個觀察性自我,你才能夠跟現實產生聯結。ACT就是用這些實用的方法,來告訴大家怎么樣能夠讓我們更輕松,能夠把它放下。因為生活本來其實沒有那么多負擔,是因為我們過度地反應,導致了那么多的負擔。
然后還有一個就是關于我是誰。你的自尊感只是一種想法和偏見。就是你會認為我的自尊水平高還是自尊水平低,你的所謂自尊感,只是一種想法和偏見。記住一句話,你是棋盤而不是棋子,你是棋盤而不是棋子,你千萬不要被自己的自尊感給騙了。你這一生當中什么東西,是永遠不變的,你的頭發,你的腦細胞,你的性格,你的物質生活,你的知識結構,你看,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你的一生當中,有沒有不變的東西呢?有,觀察不變。
就是那個對你觀察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所以我是我的觀察者。就是這個道理,你真正唯一不變的東西是,對你的觀察。所以觀察性自我其實一直都在,只是它經常會被你忽略,你會被你的情緒,知識,反應所帶走。所以搞清楚我是誰,知道觀察性自我有多么的重要,你才能夠跟你的情緒和諧相處。
接下來我們說價值。就是我們得明確我們在人生當中,那個公交車到底要去到什么地方,這個就是價值的問題,如果一個人做事不是遵從著價值的角度出發,你會發現你特別痛苦。比如說有一個叫作弗萊德的人,這個弗萊德失業,結果失業以后他就到處找工作,結果找到了一個在小學給人提供體育器材的這么一個工作。就等于在小學里邊,給人管體育器材,發體育器材。他本來是一個高管,是公司里邊賺很多錢的這么一個人。
你想如果是我們人生出現了這樣的落差,你會覺得好沮喪,好難過,我怎么這么倒霉?弗萊德也會這樣,他也會覺得有點倒霉。但是他就想,他說,我人生真正最具價值的東西,是什么呢?你看,你如果說什么能夠體現我的價值,收入?在哪兒工作?但是他說我人生當中,最主要的價值是什么,他說我最希望能夠做的價值就是幫助他人,給別人創造價值,給別人帶來愛。那么我能不能夠,在發體育器械的過程當中給孩子們帶來愛?我能不能夠想盡一切辦法,讓這個校園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我能不能夠想辦法去鼓勵那些不愿意學習的孩子,去幫助那些貧困的家庭?
你看,他在這么一份看起來比較失敗的工作當中,重新找到了意義和價值。然后每天非常愉快地工作,后來慢慢地又找到了更好的工作,這就是我們說你如果能夠回歸到你的價值來思考問題,和你只是想做某一些目標和事情,這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就是我們之所以,能夠減少焦慮或者沒那么焦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這些外在的物質的部分,發生變動是一定的,它一定會有起有落。什么是真正的價值,我們內心的深層渴望,我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持有什么立場,以及如何與周圍世界發生聯系,在人生旅程中能夠引導,和激勵我們的那些首要原則,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的價值。
在這部分,大家可以參考我們講過的一本書,叫作《活出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就是典型的價值療法,叫意義療法。所以ACT里邊其實綜合了心理學意義療法的很多方法。
那么在這兒它有一個答疑,我覺得是很重要的。就是有很多人你問他說,什么才是有價值的?我想要什么?大家的回答是說我只想要幸福,我想要富有,我想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功,我想有人能夠愛我,我想有一份好工作,我想結婚生孩子。各位,這是價值嗎?不是。這些東西都只是目標而不是價值,為什么呢?因為自信和幸福的感覺,都是可以獲得、實現和完成的對象。我們的感覺并不是一個持續過程,它很短暫。就像是一個電視節目,你看過了目標就完成了。所以你獲得了短暫的幸福,后來呢?它會有后來。
所以你要解決所有的價值問題,核心就是你要通過這樣的角度來思考。比如說,如果有奇跡發生,你現在已經自動獲得了所有重要人物的贊許,你爸媽都認可你了,這時候你將如何度過此生?你想要做些什么事?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就是價值凸顯出來,如果你已不再被他人的觀點和評判左右,你會在生活中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還有一些方法。比如說,假如你參加自己的葬禮,對你來說重要的人都在現場,你會希望聽到大家如何談論你,希望聽到他們如何看待你在他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你只剩一年生命,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樣子?你還想做些什么事,就剩一年了?所以為什么很多人說,把每天當作最后一天來過。就是要過有意義的生活,假如你被困在一座倒塌的大樓當中,知道自己還能再活幾分鐘,你會用手機給誰打電話?最想和他們說些什么?你的答案會揭示什么東西對你而言最有價值。
這就是我們去尋找價值的一個過程,還會有人問說,那如果價值產生沖突怎么辦?比如說我的價值,我既希望好好工作。然后我也希望照顧家庭。但是兩個會發生矛盾,我到底應該怎么辦?你自己想辦法。如果你真的是遵從了價值的方向去做的話,你一定會找出一個協調的道路,你不會痛苦和糾結。因為痛苦和糾結是來自于目標,而不是來自于價值。
就你們看《尋夢環游記》那個電影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那個爸爸想追求自己的夢想,但是他所用到的對孩子的幫助,是給她留了一首歌。所以如果你真的遵從自己內心的價值的話,你是可以把愛和奉獻這兩件事能夠結合在一起的。
那么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設定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因為ACT的療法到最后,一定要幫助你走出現狀,你需要做些動作。唯一能夠給你帶來生活改變的東西是你做事,而不是胡思亂想。你通過大量的胡思亂想,也沒法解決你的困境。所以你要做事,總結你的價值方向,然后設定你即刻的目標。然后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
這里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就是不要設立死人的目標,什么叫死人的目標?大部分人設定目標就是說,我以后再也不抽煙了,做不到。因為搞不好你哪天再抽一次煙,你的目標就破掉了,對嗎?我以后再也不生氣。再也不生氣?開什么玩笑,不可能。我以后要愛所有的人?不可能。
所以很多人喜歡設定這種,所謂的死人目標,你不如把它改成什么?你說如果我不再抽煙,我就會在午飯后散步,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午飯后不抽煙,出門散步,呼吸新鮮空氣,這就是一個活人的目標,而不是一個死人的目標。
所以我們設定了目標之后,去追求一個豐盛的生活,這里邊我特別想給大家念一段案例,這個案例是很常見的。就是有一個人來咨詢,醫生問他說你想你的目標是什么,他說,說實話,我就想變得特別有錢。咱們來演一下,來,我們請這位書友。
-說實話,我就想變得特別有錢。
-如果你現在已經很有錢了,你想做些什么?
-我想做很多的事,比如說環游世界。
-你會在環游世界的旅程中,做些什么事?
-我想懶在沙灘上,吃點冰淇淋,或者是去什么神秘的國度探險,總之,就想領略一下這種大千世界的風土人情。
-好的,請問你為什么喜歡慵懶地躺在沙灘上。
-因為我覺得現在很累,那樣就會很輕松,而且會幫我能放松下來。
-那么去異國參觀對你來說,又為什么有吸引力呢?
-因為那樣的話我可以遇到很多,生活中遇不到的人。然后還可以跟他們,一起學習一些東西,那樣來說對我很有吸引力。
-好的,我現在澄清一下我的意圖,我絕不是讓你放棄目標,如果你的目標是變得很富有,那么你就去做就好了。只是如果你認為只有富足才能心滿意足,那就會將很多時間浪費在痛苦中。這很令人遺憾,其實剛才你已經明確了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兩個東西,一個是放松,一個是冷靜下來,顯然如果你想讓自己放松,并且冷靜,現在就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比如說洗個熱水澡,聽聽輕音樂,或者做做瑜伽,這些活動都不是必須等到你富有以后才能進行的。
-那我覺得你說的有道理。但是我現在真的很想什么都不想地躺在一個地方,放松下來。
-當然了。所以我才說你需要存錢,并且做出度假計劃,只是你并非要等到足夠富有之后,才能獲得放松和冷靜的滿足感,這些觸手可及。就你的其他價值而言也是同理,例如你很想品嘗異國的美食,可你現在沒有出國,你覺得有什么辦法能夠實現嗎?
-那我覺得,可以去周邊的一些餐廳試一下,或者還可以瀏覽一些有關異域美食的烹飪書籍對嗎?
-對,我并沒有說那是一回事,我只是在強調,假如你真正看重的是品嘗異國美食,你并不需要等到足夠富有,然后環游世界時才能品嘗到。欣賞異國的藝術風情和工藝品,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現在行動,你有什么可以去做的呢?
-可以去參加,一些類似的藝術展覽吧。
-好主意,或者參觀博物館,還有附近的工業展覽之類的,還有很多書籍或者上網搜索一番。
-是的,可這還是不是一回事呢?
-我知道這很不同,我再次強調一下,如果你想去國外旅行,現在就可以攢錢并且籌劃。只是,如果你真正看重的,是放松自己,品嘗新鮮食物,和探究不同的工藝品,其實你現在就可以行動,而不是必須要在絕望等待中度日。好了,讓我們再次回到你想要富有的這一目標上,還有什么事,是你在有錢以后想去做的?
-我覺得如果有了錢,大家就會高看我一眼。
-好的,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但先假設是這樣,那么為什么讓別人高看一眼,對你來說很重要呢?
-因為這樣的話,他們就會尊敬我,或者是會聽我的意思。
-假設他們現在已經非常善待你,尊敬你,仰慕你,你可以去做些什么事?
-我想我會感覺到更加輕松,或者是不必努力去討好任何人,就可以做我自己了。
-所以其實你真正重視的事情,是做你自己成為你真實的樣子。
-對,我就是想做我自己。
-好,請問你現在,能否以真實的你出現,還是必須足夠富有以后才可以?
-我覺得如果有錢的話,就會容易一些。
-也許是的。但是,你確定想要等真正有錢以后,才去享受做自己的快樂嗎?
-可是如果周圍的人不喜歡我怎么辦呢?
-所以你想要花時間,和那些因為你富有,才喜歡你的人去做朋友嗎?
-不想,太虛偽。
-那么你想要建立什么樣的友誼?
-我想要和那些支持我,讓我可以做自己的成為朋友,能夠接納我原來的樣子的人。
-很好,既然你重視的是做真實的自己,為何不在現有的關系中就開始嘗試呢?問問自己,為了讓我成為更加真實的自我,我現在能去做點什么事,或者說些什么話。
OK,謝謝,掌聲鼓勵,謝謝。
大家通過這個案例有沒有發現,就是來咨詢的這個人,她認為我必須很有錢,我才能解決這個這個這個問題,但實際上咨詢師,在幫她發覺什么呢?就是你要那么多錢的目的,其實是為那幾個意義服務的,你希望輕松,你希望能夠被別人尊重,你希望能夠怎么樣,那些東西不需要錢也可以獲得,這就是真正的價值。
但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很多人就是喜歡把目標和價值混為一談,沒法區分,導致我們往往做了很多事,是朝著目標的方向在不斷地努力。但是我們根本忽略了,這個過程當中的價值,這是對我非常有啟發的一部分。
所以大家以后在做工作的時候,你們可以經常地想想看,我做這個事有沒有給我帶來價值感,有沒有符合我想要的那個,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所以做讀書會,為什么是一件愉快的事,就在于它每天都在,讓你感受到價值的變化。好了,那么我們學會了有意義的目標,在這兒要提醒大家,得學會直面恐懼。
生活中會有恐懼,fear,f-e-a-r,這個fear,你可以把這四個字拆出來,f代表什么呢?fusion,f代表的是融合,就當你和那些文字想法,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會恐懼。然后第二個叫期待,expectation。就是你會有過多的期待給你帶來恐懼。第三個叫avoidance。就是你回避,我們不斷地回避負面的想法,不斷地回避負面的情緒,我們總想逃離那個。其實是正常的情緒,但是我們回避它。
然后最后一個疏離,remoteness。就是疏離,我們如果不斷地融合。然后不斷地有過度的期待,不斷地回避,不斷地疏離。我們就會天天生活在恐懼當中,但你要學會直面恐懼,直面恐懼就意味著,你需要有一個意愿來解決問題。什么叫作意愿?就是你得自愿去做一些事,你愿意為此承擔代價。
你比如說,我們舉過這個例子,開車真的很好學嗎?開車其實很難學,開車比別的很多事都難得多,手腳配合什么的,到處觀察。但是為什么大部分人,都能學會開車呢?就是因為你有意愿,你愿意為它付出努力。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一定會做很多事情,是你需要努力的,你需要承受代價的。
那么在這兒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就是意愿沒有中間地帶。你要決定做一件事,你要給自己立一個目標,根據你的意義去設定一個你承諾要付出代價,要去做的事,沒有中間地帶,就是要努力做。
所以,犯錯了可以重來。因為所有的人生都是,承諾、努力、失敗、再來,而不是失敗、放棄,如果你失敗放棄的話,你到今天連話也說不了,路也不會走。我們就是因為失敗,再來,失敗,再來,我們才能夠越來越好,這就是意愿。
所以把這些東西綜合在一起,我們總結一下就是ACT,A-C-T分別代表什么呢?A是接納內部體驗,并且學會安住當下,接納,接納內部體驗,有了煩惱,接納它,不要老回避它。就是對于這些,負面情緒的強烈回避,我不能這樣,我不能難過,我不能傷心,我不能沮喪,我不能失敗,才導致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痛苦的。所以接納它并且安住當下。
C代表的是,選擇一個有價值的方面。因為你要承諾,選擇一個有價值的方向。
然后T就是采取行動,ACT就是這三招,當你能夠學會這三招,我再強調一下,它不是按順序來的,而是這里邊的任何一個都可能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候突然之間幫到你,讓你產生思想上的頓悟,你的生活可能就發生了改變。
所以在最后,我們給大家一個互動的話題就是,你對未來有什么樣的承諾,可以在我們的留言區里邊寫下來,用ACT的方法幫助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謝謝大家,我們下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