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31《媽媽是最初的老師》蔡穎卿女兒從小學到大學的教養分享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書中,蔡穎卿分享了兩個女兒從小學直至大學一年級的求學點滴,地點橫跨臺灣、泰國、新加坡和美國,主要發生場景在這幾處的美國學校。我很享受閱讀這本書,書中有三點觀念最觸動我,下面我將一一介紹。

  1. 嫻熟的運用語言

書中有不少摘錄文字,來自女兒們的手筆、蔡穎卿的家書、以及美國學校教師的批改評語和學習進度報告評論,文字清晰,內容富有支持性和建設性,讓我神往。我想到一個能適當運用語言說理的人,真是太幸福了。順暢、有邏輯的表意,使人可以記錄、可以溝通,再加上文字的潤飾,就又可以傳達抽象的觀念,并能交流更具深度的思想。

中國傳統的教育都是讓讀書人可以用文字議論并能創作優美的詩篇怡情的,奈何我們卻拋棄了優良的傳統,改以ABCD的選答,使學生甚至不能寫出通暢的文句。我的外甥女媛媛,小學二年級,因為用心學習語言,看到菜園里的絲瓜花,就用“金燦燦”來形容它在陽光下的顏色;好的語言,為一朵平淡的小花平添了朝氣。我的家庭會注培養小孩議論說理能力,和文字創作基礎的。

  1. 成熟的人際表達

上一篇文章2022-07-27 《放下手邊事,坐下來讀讀書》
,我從蔡穎卿的文章中被提醒成熟的人際表達的重要性,在本書中,我得到了的具體的實例。蔡穎卿的大女兒收到多所美國知名大學的錄取書,包含芝加哥大學、賓州大學榮譽學生學程等,唯獨缺了耶魯大學。相比成績不如自己卻考取耶魯的同儕,大女兒有些不平,然而話才出出口,卻馬上被爸媽制止,蔡穎卿和她老公要求他們的大女兒可以祝福自己同學的成就。這下讓大女兒更加不平了,因為她爸媽明知道她多少的努力,為什么連十分鐘的發泄余裕都不給呢?

蔡穎卿在當晚的家書中如此寫道:

【引文開始】至于你所要的那十分鐘,爸爸和我認為,因為愛你,所以我們想要提醒你,這種情緒宣泄并不恰當。...

你以后會跟愈來愈多的人接觸,不要任意去想要那盡情的十分鐘,那樣的十分鐘有時候是會闖禍的。記得媽媽好幾年前曾送你一句話——用力推推不動的東西,可以使肌肉堅強,同樣的方法,可以使品格堅強。我們這樣要求你,并不是要你只知壓抑,而是希望你訓練自己,處事遇到困頓時,選擇一種更理性、更美好的角度來為自己疏通情緒。

難道我們不能寵愛地對你說:“耶魯真是太爛了,沒有眼光!”可以的,要講那樣的話其實好容易,媽媽還可以想出更多的話來博你一笑呢。但是,我不會這樣看輕你的,我知道你所需要的不是這樣的安慰。陪伴你這么多年,看著你一關一關地闖過,你的堅強、你的軟弱,媽媽都清楚。樂旂,我們是你真正的朋友,我們珍惜你!

但愿你永遠記住,我們要給你的不只是十分鐘,爸媽的心里有一個大大柔軟的枕頭,羽絨當中滿是善意與愛,你若有傷心或沮喪就靠過來,我們會用這些安慰包圍你。...【引文結束】

看完這個范例,心中頗為警覺,我甚至不能經常的提醒自己保持情緒的克制,用成熟的態度面對挫折,遑論給予孩子正確的情緒引導呢?

我如果只是讓孩子宣泄,我是不是根本就錯失她成長的重要學習機會,而是看輕了她,縱容她自我中心、情緒化、不考慮后果的表達呢?調整她是愛?還是縱容她是愛?孰輕孰重?

媛媛這個暑假回家來,常常纏著我說話,才要小學三年級的她,有時有孩童的呱噪。她無厘頭的說話方式,我都是可以了解的,但她的家人很重視她的教育,常要她考慮別人的感受。有一次她的外公很認真的和她說:“別人喜歡你是因為你知道分寸,但如果你過了這個度,就讓人不喜歡了,這個度量是很重要的。”我在一旁十分欣賞,這些家庭教育不是對小孩的苛求,而是幫助她注意到她的年紀來不及深思的人際規矩,讓她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順。

  1. 不錯過生活的養分

即便蔡穎卿的孩子課業繁重,她還是讓孩子做家務、參與料理和家事方法的討論,并寧可放棄晚自習也要孩子回家吃晚餐。她的理念我十分贊許,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怎么可以因此自絕于生活之外呢?更何況生活的技能,會幫助我們過得更好,重要性一點不亞于讀書。

作者分享自己對家務的熱愛:做家事和帶孩子長大一樣,如果完全假他人之手,便不容易產生深厚的情感,我喜歡自己熟悉家中的所有事務,所以每個星期會刻意挪出一兩天留在家里做家事。

她又分享了自己帶孩子參與家務的熱情:曾有朋友晚餐后來訪,看到我帶著女兒和家庭幫手分工在清理廚房而大惑不解。我想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我的成長經驗。母親曾花費許多時間,教會我逐漸加深的生活功課,她的心血成就了我的生活能力與創造力。我愛我的孩子,希望她們也能了解我曾體驗的快樂,學會我所擁有的生活技能。

讀完后,我深以為然,我過去在家庭里沒什么機會參與家務,但成長過程中,奶奶偶爾提起她自己清潔廚房和衣服的習慣,居然到現在都還幫助我整理自己小小的家,比教科書的許多資訊實用多了!我很遺憾我過去沒有更積極的參與家務,我覺得自己做家事能力要好好提高,否則擔心沒有什么可以和自己的孩子分享的。

  1. 后記

就要當媽媽了,我真的很期待,從去年開始就陸續讀了很多教養類的書籍來端正自己。我很慶興和我一起邁入人生新階段的是我的老公。我們相遇在大學的校園,為了彼此同一種思考方式而深深吸引,那是大學里開放的心胸和求知的渴望。今天我還是繼續期許自己是他最好的求知伴侶,我希望在養育孩子這個大問題上,我們會一起查資料、觀察,以開放的心胸討論,并努力實踐學習,時刻改正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