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7 《放下手邊事,坐下來讀讀書》

懷胎九個月了,大暑時節,家人帶我到山上避暑一周,我正好讀書思考我最關心的孩子教養問題。小孩出生后,我要教他些什么?哲學家傅佩榮說,學哲學是為了:掌握整體觀點、確立價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我讀書這么多年,我對世界有什么看法?我有什么價值取向?他們彼此合理一致嗎?我從栽培我多年的家人身上又學到哪一些重要的價值觀呢?我要以身力行示范些什么呢?

這些問題挺大的,我這路就只針對最近閱讀蔡穎卿《放下手邊事,坐下來讀讀書》,來說一些我認為目前我比較需要注意的事。蔡穎卿是1961年生,正好大我一代人,她價值觀取向比較明確。她重視做事的責任心,比如說事情開頭了一定要完成,而且要不斷精進做好,只是嘴上說說終究不能落實任何事,生活也就不會有任何實質的改善。她也很重視做人的責任心,一定要照顧家人,對家人的關愛付出有所回應,并積極主動體貼家人,帶來貢獻;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辭令,懂得應對進退,不要造成別人的困難。她堅信克服困難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所以她很重視克服困難的態度和方法,比如,控制情緒,把握自己應該負責的事,要有勇氣迎難而上;要有一直想一直想的成長型思維,不要都不嘗試就抱怨命運不公;要關心問題、留心解方、累積經驗、避免錯誤,這樣才值得稱為聰明。讀她的書,常有被好媽媽修正指教的體會,十分感動慚愧。

1 成熟的人際表達

要讓孩子活下來并且活的幸福,根據《親密關系》《社會心理學》《社會性動物》《你好,我好》等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際學派等著作,都指出,有歸屬感是頭等大事,要培養孩子與家人朋友有親密精密的關系。

在這點上,我最需要修正的是言行態度,當眾發怒、隨便沉下臉、對長輩不夠尊重、對服務者提太多要求、不考慮公共環境,都是沒教養的表現。

蔡穎卿說:“許多人并沒有注意到,就在自己認為尊重孩子的意志而放任他們發展的同時,環境中的媒體、同儕或言行不當的大人們,正在進行對孩子情緒表達的影響。”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社會的要求,自我中心地放任自己情緒表達,不顧后果的大叫或是改變臉色,都是社會關系、人際關系中致命的缺點。

成年最重要的意義是“了解”“體恤”與“貢獻”。反觀自己,對家人的諫言有時表現不夠禮貌,很不受教的樣子。蔡穎卿說:“成人子女有時對待父母是比對待自己的子女更不禮貌的,他們把父母當成“老的孩子”那樣的不懂事,所以會強烈地反對他們的主張,乃至呵斥他們的行為,讓人感到人倫之間嚴重喪失了尊重。我常在公共場所看到中年子女“管教”老年父母,這樣的畫面引人唏噓。”教育是身教為重,下一代都是從我們的行為模式與態度來學習他們對待上一代的方法,子女對待父母永遠要以“諫”與“敬而不違”作為基本。而這份“敬”還必須以言行來表達。

2 努力工作

要活的好,努力的工作態度是很重要的。這點我家人言傳身教,我奶奶就是干活十分努力的榜樣,但我生活條件比她好了,沾染了好逸惡勞、不切實際、想要輕松就得到理想的壞思想。

蔡穎卿在書中批判現代留學生的句子,每一句都直指我的心房。如:

“游學并非是在玩樂中學習的意思,而是借著旅游,實行另一種親眼所見的觀察與耳濡目染的見識,因此,游學也是要用功的。

[一名建筑系的游學生榜樣]楊廷寶對旅歐回憶說:“住在小旅館,訂出每天的考察學習計劃,凡是第二天要去看的,前一晚上在旅館里拿出佛萊契爾的《比較世界建筑史》,找出有關章節,把要去看的建筑物的歷史、社會背景、社會藝術特征,以及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以至裝飾細部反復閱讀,一直到全部記得爛熟,然后第二天才去實地考察和對證。這樣去考察體會和走馬觀花方法不同,效果當然也截然不同。”

我遇到好多年輕人總在摸索,可以畢業的不想離開學校,已經畢業的不想好好待在職場,他們想繼續念書但不想攻學位;有理想,卻不愿意付出達到理想一定要出的力氣。如果你問:“將來要做什么?”他們會告訴你:“想多看看!充實自己。”

我看到好多孩子雖說自己對藝術感興趣,他們所謂的“藝術”原來是指:把世界上有名的博物館都走過一趟,觀賞知名的舞臺劇與音樂會,上電影欣賞課,借許多花錢的經驗累積一些無須勞心費力的愉快知識。這樣的游學既不必繳交功課,不必苦心準備考試,更不用承擔拿不拿得到學位的壓力,卻擁有旅行的愉快;但這種經驗也有它的副作用,輕松的日子過多了,對生活的期待就不大切實了。”

只是熱愛,并不表示會做得很棒,不努力就絕無成功的可能。大部分人做自己熱愛的事都做得爛透了。讀完蔡穎卿的批判,我覺得慚愧極了。我如果想要申請博士班,我一定要認真的申請,同時完成我手上帶娃和工作的任務,對自己的熱愛負責,不要頭腦浮泛。

努力工作的教誨,可能對當代衣食無憂的孩子真的具有重要作用。我自己身邊如同蔡穎卿身邊也認識些“憂郁癥”的孩子。蔡穎卿指出:“快樂”的生活不是“咨詢”出來的,其實是怠惰和壞習慣讓許多人的生活變得索然無味。

蔡穎卿說,她如果是心理醫生,她會和年輕朋友說:“你沒有問題的,你只是需要更認真工作,好好吃飯,該休息的時候休息,交幾個有益的朋友。”那么,他就從痛苦中拯救出許多父母,并減少日后必須依賴社會照顧的人。

3 堅持到底的責任心

與努力工作有關,我認為我的責任心和毅力也是有所欠缺的。蔡穎卿說:“不想走完不啟程。沒有堅持到最后一刻的力量,事件就永遠沒有完整的可能;這常是我在任何工作中自覺無力堅持時能夠再加一鞭的力量。”

讀完我還是很慚愧,覺得自己責任心要加強、毅力要培養,要有正確的工作價值觀,要力求知行合一。

4 教育的意義

費孝通在《生育制度》一書提出了一個關于教育的洞見:“我們長大了的人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做事能應付自如,左右逢源,須知這是從十多年種種不自由中掙得的自由。社會的桎梏并不是取消了,而是我們熟習了。”

順利活著所需的成熟態度,很多時候不需要孩子從零開始自我創造,長輩合適的言傳身教,可以讓他們盡早學會有效合理的生活態度和習慣,他們有了在社會中自由應對進退的立足點了,才能釋放他們的精力去做所謂“有創造性”的工作。

杜威《民主與教育》這本書中強調:“生長”是一切事物中最好的,生活的最終目的并非要求至善,生活是改良、成熟、求精的過程。教育是讓自己和孩子改良、成熟、求精,唯有殷勤修剪,我們才有機會嘗到生活中“最好”的那一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