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很喜歡蔡穎卿老師的這本書,娓娓道來,平淡中有一種平靜而溫潤的力量。整本書,我計劃在本周之內挑自己喜歡的章節分享給大家。
1,媽媽的味道,那是愛的味道
---“對于生活變動的我來說,永遠開心地在水槽前為家人忙碌,是我給孩子生活安全感的重要訊息。于是家事不是而是一種生活的秩序?!?/p>
---“我相信當一個母親看到孩子那津津有味的允指之樂,心情必然是十分的滿足。這樣的食物感也將成為最美的家庭回憶?!?/p>
看完蔡老師的這些話之后,回想起我的童年,還是滿滿的媽媽的味道。小時候,沒什么零食,媽媽也總是想著法子給我們做紅薯粑粑,糯米粉粑粑,紅薯干等等。媽媽也總是想著法子會給我們做各種好吃的菜干,酸菜等等。每次看我們吃得歡實,媽媽也特別高興?,F在媽媽不在了,但媽媽的味道仍然留在了心間,時不時會想起來。每每想起家的時候,總是想起媽媽在灶臺邊忙碌的身影。她總是用她濃濃的愛意為我們做出一道道可口的菜肴。
? ? ? ? 小時候爸爸常年在外面,每每和小伙伴們野了回來,總是趁媽媽不注意,想用手指頭拿起菜就往嘴里塞,但總是躲不過媽媽的火眼金睛。媽媽總是拿起筷子或者手邊的東西輕輕拍打我的手,說:“趕緊去洗手去,你去叫叫哥哥,你妹妹回來吃飯。”等妹妹,哥哥回來后。哥哥搬凳子,我去廚房端菜,妹妹擺好碗筷。然后三兄妹,坐在桌子上,看著桌上的美食,等著媽媽過來一起開動。爸爸媽媽從小告訴我們,一家人都到了才能開始動筷子。看著一家人坐在桌子前,嘗著美美的飯菜就是一種幸福,這有著家的溫暖和甜蜜?,F在結婚后,這個習慣依舊保持著,一般要是老婆加班,不是很晚的話,我都會等她回來一起吃飯。因為這才有家的氣息和模樣吧。
? ? ? ? 再大一點上初中了,我需要到鎮上上學。這個時候需要寄宿,每周二我們都可以回家帶菜。每次無論多忙,媽媽總是會幫我把菜炒好,第二天一大早幫我把菜裝到罐子里,然后叫我們起來洗漱準備去學校。從家到村里的柏油馬路大概有十五分鐘的路程,然后帶著滿滿的媽媽的味道趕上村頭到鎮上的班車去學校。上學那會,一群小伙伴會一起分享各自帶來的菜,一起分享媽媽的味道。直到多年一個摯友還是念叨,你媽媽做的壇子菜真好吃。
? ? ? ? 又過了幾年,上高中了。高三的時候學習緊經常要補課,回家的周期變成了一個月一次。但每個星期,媽媽都會托在鎮上上學的堂弟或者在隔壁鎮上上學的妹妹捎上一罐媽媽精心準備的菜肴。高中三年,不是每周回家,但媽媽的味道每周都有,不曾間斷。
? ? ? ? 再過幾年上大學了,當年國家喊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口號。而對于我這樣一個紅旗下長大的孩子,第一時間響應國家的號召,報了東北的一所大學。與其說是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倒不如說是為了逃離父母的管束吧。上大學,基本上是每年回家一次。每次一回家,媽媽總是會在村頭等著我,我一下車她一邊接過我手上的行李,一邊說:“兒啊,學?;锸呈遣皇翘盍?,你看又瘦了。等會媽媽給你做好吃的。在學校也不要太省了,要吃飽?!贝髮W四年我的體重總是成波浪線分布,每次歸校前一般是我體重的高峰期,而每次回家前都是體重的最輕的時候。2008年我畢業了,但那個我最親,最愛我的媽媽卻永遠的離開了我。
現在媽媽不在了,每每回家回家就想念家里的壇子菜,因為那是記憶中媽媽的味道,但永遠沒有記憶中媽媽的味道那般美味和溫馨。
2.錯過的何止是一餐飯
---“足夠的安靜”與“好的食物”------精神環保與身體環保
---“十年下來,除了廚藝上的進步,其實最大的收獲是家人的健康,以及全家一起吃飯的專屬于”家“的溫馨感覺。”
---“餐桌才是我們一家人聚會的地方。“
---“我在餐桌上關心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學習。我不愿錯過與孩子同桌的每一餐飯,因為我知道,教養工作永遠是在生活中進行的?!?/p>
正如蔡老師所述,時代的前進,生活的忙碌改變了父母教養孩子的方法與觀念。原本屬于家庭的穩定氣息,也漸漸在商業鼓舞中走味。父母不在努力耕耘家庭的廚房與餐桌,上餐廳吃飯也不再是孩子偶有的珍貴經驗,外食成了生活的常態。
當外食成為常態,我們也無法避免攝取不必要的添加物,也沒辦法保證食物的健康及安全。好的食物才能提供好的身體環保。
當外食成了常態,我們少了很多全家一起吃飯時專屬于“家”的溫馨。
當外食成為常態,我們少了很多了解孩子的機會。最好的教養永遠是在生活中進行的,如果有可能還是自己多下廚吧。正如題目所述,媽媽的味道,那是愛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