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朋友提出疑問:巴學園在現代社會可能存在嗎?
從事教育的朋友可能都聽說過《窗邊的小豆豆》書中描述的巴學園,它是日本小林宗作校長于1937年創辦的一所學校,毀于東京大轟炸。巴學園以廢棄的電車作為教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座位;也沒有固定的課表;甚至也沒固定的規矩教導。但它是孩子的天堂。
誠然,再出現一所一模一樣的巴學園是不太可能了,但同樣崇尚尊重孩子自由和快樂學習的學校應該不在少數,至少在上海的浦東,閔行和長寧有十來所以上。
當我瀏覽過去一年的照片時,突然覺得我們學校其實也有巴學園的影子……
1:知識獲得途徑的多樣性
各樣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幫助孩子們找到喜歡的途徑獲取新的知識。
2:小班授課和小組教學相結合
小班授課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常規知識點最快地教學;小組既能讓老師得以分別指導又能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互助精神。
3:快樂和友愛
獲得知識外,快樂成長是我覺得學生在校另一個重要的部分了。我們鼓勵孩子們成為自己,不失去個性,也能感受到被愛和主動去分享愛。
4:熱愛閱讀,閱讀幫助全面地成長
閱讀應該是開心的,也應是無處不在的。不同閱讀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圖書館里找到喜愛的書籍,哪怕是最新上映的電影的配套書籍。
5:鼓勵探索
豐富多彩的活動,既幫助解答了學生的一些疑問,又能激發出他們更大的探索欲。在不斷地外界激勵和自我激勵中,他們的知識面能得到更大地拓展。
6:鼓勵組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無論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形形色色的活動中都活躍著學生參與的身影。他們需要為自己的活動到各教室去宣講拉票,制作海報,找到解決方案……再小的孩子,也有權利參與學校的管理。
7:創造力的培養
巴學園其實就是一種愿意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平等的姿態教育孩子;傾聽孩子的內心;給予孩子極大的自由和愛的教育環境。
盡管社會環境使然,我們無法完全改變我們的教育環境,但我們可以竭力地在每個領域寬容、用心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從而用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心中的巴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