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稻盛和夫的《活法》,感覺很有收獲。尤其是那句“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的修行,死去的時候使自己的靈魂能夠進化一點點”,讓我以此激勵自己,去努力,如接受,去體驗,去喜悅。近期的范登讀書會分享了稻盛和夫的《干法》,我上飛機前緩存在了手機上,在漫長的飛行途中,伴著飛機發動機的轟鳴聲,范登的聲音,稻盛和夫的《干法》在我耳邊單曲循環?;貒谝患戮褪菑木〇|下單買了本,并一口氣讀完了。
沒有很華麗、很口號式的句子,書中的內容也與《活法》有一定程度的重復。即使這樣,書上仍然被我涂涂畫畫了好多,大段大段的句子下畫了橫線。
比如對工作的看法:
只有通過長時間不懈的工作,磨礪了心志,才會具備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穩而不搖擺。……工作能夠鍛煉人性、磨礪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貴、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為。
比如對苦難的看法:
孩提時代,父母常用鹿兒島的方言教導我:年輕時的苦難,出錢也該買。
比如對于職業選擇的看法:
與其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先喜歡上已有的工作,腳踏實地,從眼前開始。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往往就像尋找一座空中樓閣;與其追求幻想,還不如先愛上眼前的工作。只有喜歡了,就能不辭辛勞,不把困難當困難,埋頭工作。只要一心一意埋頭工作,自然而然就能獲得力量。
還有他對工作態度的分類:
人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點火就著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種是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不燃型”的人,第三種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自燃型”的人。想要成就某種事業,就必須成為能夠自我燃燒的人。
特別是他對“最佳”和“完美”的論述:
“最佳”這個詞,是同別人比較,意思是比較起來是最好的。這是一種相對的價值觀,因此,在水平很低的群落里也存在著“最佳”。所以,我們京瓷的目標不是“最佳”,而是“完美”?!巴昝馈蓖白罴选辈灰粯?,他是絕對性的,不是同別人比較,而是它自身具備可靠的價值,因此,不管別人如何,世上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超越”完美“。
全書可以這樣簡要總結起來:工作的目的是為了磨煉靈魂、提升心志,要全心全意的喜歡上所從事的工作并投入,對工作要設定高目標,對工作成果要秉持“完美主義”,勇于創新和挑戰,并持續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在豆瓣上有很關于這本書的評論,我大致看了一下,基本分為兩個極端。一種是將本書奉為企業治理或人生奮斗的圣經,膜拜于稻盛和夫取得的成就和其在文字介紹中呈現出來的圣人境界,相信通過依照書中的字字句句奉行不背,必然可以取得不凡的成就。另外一種是對書中稻盛和夫的經歷和字句不屑一顧,認為第一根本實現不了,第二老先生在忽悠人,第三這本書就是一碗超濃縮的日本雞湯而已。
這兩個極端其實就是我讀完書之后內心糾葛的真實體現,一方面被書中所透露出來的熱情、執著所振奮,覺得每字每句都說到了我的心坎里,每章讀罷都想拍大腿,感覺內心的巨人在醒來!但另一方面,內心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嘶喊,”他說的不對,按他說做你會死的很慘,光工作沒有家庭你也是個人生loser!你這么大歲數了還被忽悠!?“為了解除內心的糾結,我又反復看了幾遍書,發現主要的分歧主要有三點:
第一,熱愛工作沒錯,但人生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就是通過工作體現的嗎?稻盛和夫的工作熱情和勁頭確實令人敬佩,甚至都不能簡單的用敬佩來形容。但全身心的、沒日沒夜的投入工作,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必然被工作占據,那拿什么來陪伴家人和朋友呢?專精至極的道路,從下往上看是高高在上、煌煌大氣,那從上往下看呢?會不會是一條孤獨、寂靜的道路,延伸進無盡黑暗呢?
第二,追求完美沒錯,但是工作中每件事都要求做到100%是不是過了?文章中提到的“每件作品完美的都感覺會劃破手”,意思是完美的讓人不敢去觸碰。這是每個認真工作的人對工作成果的一致期望并為之而奮斗,一想到自己能做出“會劃破手”的作品內心會充滿了興奮。但是工作中小到文件擺放這種事也要求整齊劃一、百分百完美嗎?那Facebook等成功企業自由甚至松散的工作管理制度又如何解釋呢?真想知道老先生看到員工抱著狗穿著睡衣在辦公室里工作會是怎樣一番想法?
第三,簡樸、節約的生活沒有錯,但要求每個人都只求工作的意義而不求物質回饋?老先生自己在京瓷(其創立的第一家公司,世界五百強企業)只拿相對不高的薪水,股票長期持有,一股也沒賣過。在KDDI(其創立的另一家公司,也是世界五百強企業)也只拿基本的薪水,甚至一點股份也沒有。老先生領導日航涅槃重生期間更是一分錢的工資也沒有,完全白干。書中也建議讀者不要追求物質的享受,為了錢而工作會抹殺工作的意義,讓下屬和其他人懷疑你工作的目的和誠意。但對物質的追求,難道不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動力和強刺激之一嗎?盡可能多的占有資源,難道不是人類繁衍和生存的基因所決定的嗎?這個社會要發展到什么程度、經歷多么漫長的歲月和波折,才會進化到只為了精神滿足而工作?如果人類沒有了或者只維持基本的物質需求,那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將存在極大的矛盾,面對微量的需求,那工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寫到這,我突然明白了。這本書就不是寫給大多數人看的書,至少不是給你我凡人看的書。凡人和圣人(稻盛和夫被譽為日本經營之圣)的差別主要在三個方面:
第一,“單純”的力量,凡人大多不單純。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佛家講的六塵六欲,讓世人目眩神迷。凡人既想追求事業的成功,同時想兼顧家庭的幸福,想享受鮮花和掌聲,也想"世界這么大,我應該去看看“。老先生呢?他的眼中只有工作,他的全部精力和熱情也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去。圣人的世界相對而言沒有那么多的五顏六色目眩神迷,是一種純純的顏色,乃至純的發出了耀眼的光?推而廣之,歷史和現代,可以稱圣的人,在各領域取得不凡成就的人,是不是都是純色的人呢?寫到這,突然想起了蘋果起死回生的那個廣告,其中最著名的那就廣告語就是“這些世人看起來瘋狂的人,在改變這個世界”。
第二,對自己不一樣的要求。凡人對自己的要求,如果能是“最佳”就相當了不起了,如果能夠做到那就更難了。但老先生對自己的要求是“完美”。如果最佳是99%的完成度,與完美僅差1%。那10件事之后就相差了10%,100件事之后呢?63.4%!加入人生在有效的工作期間,可以完成10000件事,那……。其實也不難理解,任何人如果只專注于一個方向的話,他必然會對自己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乃至“完美”,并且完全有機會、有可能去實現“完美”。甚至可以說“完美”就是全身心投入的必然結果。他可以毫無困難、毫不猶豫的付出全部的精力和時間,因為他的世界是純色的!
第三,對物質的需求不一樣。如果以上兩點想明白了,那這點就是理所當然的。對于活在純色世界里的人來說,肉體只是行走的皮囊和必要的工具而已,靈魂愉悅來自目標達成的欣喜而非肉體的享受。在此情況下,對金錢這丑陋的阿堵物的不屑一顧也是完全順理成章的了。
究其實質,凡人想要的太多,圣人想要的太少?!吧偌词嵌?,慢即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