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周四)
閱讀感悟day2
今天我們共讀了青年與哲人辯論夜的三個小節(jié)
1、蘇格拉底和阿德勒
? 青年提到了他的一位朋友Y 先生,性格開朗,深受大家的喜愛,而我就是一個不善與交往的人,我真心想成為Y 那樣的人,但又確幸自己成不了那樣的人。
哲人: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理解,答案不是從別人那里得到,而應(yīng)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從別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過是對癥療法,沒什么價值。
蘇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通過對話交流來啟發(fā)人們。哲人也希望通過青年的對話引導(dǎo)青年找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訴答案。
我一直有完美主義,對事情總是希望拿到最好的結(jié)果,忽視了過程。因此我總是希望花錢捷徑拿到自己想要的,結(jié)果不盡人意。其實,這并不是說他人的結(jié)果不好,而是不屬于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可以吸取他人身上的對自己有益的東西,引導(dǎo)自己積極向上前行,然后去找尋出屬于自己的成長之路。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2、你想“變成別人”嗎?
青年一直強(qiáng)調(diào)想成為他朋友Y那樣的人,可是從始至終他都沒有發(fā)生過改變。
哲人:為什么想成為Y那樣的人,總之你想變成別人,其“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我很欣賞Y,如果能夠變成他那樣會很幸福。
哲人:青年無法體會到幸福,是因為他不愛自己,青年的一大堆絮叨,都是青年的焦點在于自己“被給予了什么”。
阿德勒的觀點:“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了什么。日常生活中有人被給予的一切都給剝奪,確靠剩下的那一點微博力量發(fā)揮到了極致。
3、你的不幸,皆是你自己“選擇”的
青年:有人擁有富裕而善良的父母,也有人擁有貧窮而惡毒的父母,這就是人世。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認(rèn)為“被給予了什么”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認(rèn)為哲人的語言是紙上談兵,無視現(xiàn)實世界!
哲人:無視現(xiàn)實,一味執(zhí)著于“被給予了什么”,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對于青年感覺不到幸福,甚至獲得很痛苦,是自己選擇了“不幸”。而青年在某個人生階段選擇了“不幸”對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曾經(jīng)的我覺得自己很不幸,很自卑。覺得理所當(dāng)然,從未換位思考自己的短板是否也是可以變換成長處。所謂的不幸真的不能改變了嗎?或許曾經(jīng)的自己也會跟這位青年一年否認(rèn)哲人的話。
其實幸和不幸在于自己的選擇。越痛苦越需要向上生長,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