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書千篆而后能篆,讀千賦而后能賦,曉千劍而后識器,理論永遠是理論,只有真的去實踐了,才會有切身的體會。
我喜歡篆書之美,喜歡篆書中豐富的信息,喜歡篆書古老的味道,喜歡寫篆時候筆筆中鋒,喜歡篆書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的運筆,有點像中國人的性格。
看了好多理論也很少動筆,偶然的機會看到長卷千字文,突然有了從這里開始的想法。
第一卷寫了好久,總是不得法,筆畫粗細也不均勻,墨也一會干一會濕,看著那樣的狀態有點小失望,但是還是告訴自己沒關系,慢慢來。
想起蔡邕筆論中說,夫書,默坐靜思,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
試著去體會那種感覺,逐漸的靜下心來,只關注手上這一個字,也不用去想十二米什么時候寫完,就一個字一個字的寫,慢慢的發現,筆畫越來越均勻了,安靜寫字,收獲的可不僅是手上技法的提升,而是人的性情會發生變化,感覺自己明顯安靜多了,遇到事情冷靜了,也不容易為小事著急上火了,語速也慢的多了,不知不覺完成了第二卷,第三卷,一直到第八卷,從最初的關注技能到逐漸的理解韻文中的典故故事。
千字文是一部千古奇文,是漢武帝梁蕭為了教育皇子,讓大臣周興嗣做的韻文,取的是王羲之書法中不重復的一千個漢字,四字一句編成韻文,也就是每一句結尾都要合轍押韻,比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晨宿列張(黃,荒,張)諸如此類,讀起來朗朗上口,除了押韻,每四個字還都是有典故或者有意義的。所以可是不能輕看了這一千個漢字,越讀越有味道,越會感嘆古人的博學多識,所謂文人腹中五車書,也不算夸張。據說周興嗣只用了一夜的時間就完成了千字文編寫,也一夜之間白了頭。
就這么讀著,寫著,竟然想更多了解千字文,于是又開始每天誦讀千字文講記,把每一句中內含的典故都了解一遍,感慨古人一本幼童啟蒙教材,竟然如此豐富有內涵,我也見識過我們現代人編的識字教材,也是四字一句的,但是隨便舉例,就會覺得俗不可耐了,什么臺灣收復,試管嬰兒等等諸如此類,還有那些個寡淡無味的教材,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的,聰明孩兒都能教笨了!
持續不斷的寫下去,從自己喜歡的入口,走進自己想去的殿堂,沒有人喜歡天天受挫,沒有人喜歡每天被打擊,無論大人小孩,都是在被鼓勵和肯定中越來越堅定的愛上讀書,寫作或繪畫的。所以古人的因材施教才是科學合理的教育模式,愛學什么,適合學什么就教什么,不像現在,研究生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的人很多,這就是當今教育的失敗之處。
在培養愛好方面還是寧少勿多,所謂得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