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法作篆,破千年玉箸篆之樊籬,開清代篆書新天地

鄧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清仁宗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游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縣白麟畈(今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白麟村)鄧家大屋人,清代著名篆刻家、書法家。

我們在之前介紹篆書時,曾介紹過,縱觀篆書書法家,有三個名字是必須知道的,秦代李斯、唐代李陽冰、清代鄧石如。


李陽冰篆書

李陽冰《三墳記》


從書法藝術語言的核心部分筆法上來講,元代趙子昂提出“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而篆書“千古不易”的是圓轉婉通如秦代刻石式的線條,相傳秦代刻石為秦相李斯手筆,且不論是否是實,但是其玉箸篆的篆書線條樣式是篆書的典型。這種石刻的篆書小篆,表現出濃重的裝飾性和工藝性的特征。這種形制的篆書發展到唐代的李陽冰手中,則更加的極致,成為細如游絲的“鐵線篆”,書寫篆書幾乎成了“描”篆,而這種篆書的寫法一直延續到清代。鄧石如沒有株守古人的成法,他在寫篆之時,使用的是長鋒羊毫筆,取其墨多,筆力厚重的特性,這是宋元以前所不用的書寫工具。以書法和篆刻為職業的鄧石如,對如何運用新工具的特性,對篆書的線條美作了創新的探索,形成了一種不同于前人的筆法。

鄧石如四體書冊節選


小篆的運筆圓轉婉通,起止無跡,而隸書的起筆多凌空著勢而側人。鄧石如以秦小篆的文字結構為基礎,用筆則是參以隸書的意蘊,行筆之時以中鋒為主,但是在起止之處并不求完全的藏鋒。雖然其時,為諸多書人所不喜,但是其書篆放松開來,以求毛筆自然書寫之勢,打破了篆、隸之間的壁壘,以秦篆為體,以漢隸為用,把篆書寫得方圓兼備,婉通而縝密。運筆之時,也一反篆書均等婉通的特點,表現出提按、轉折、方圓等多方面的特性。鄧石如為代表的清篆出現之前,可以說篆書在書法中是較為小眾的體法,其原因在不論李斯還是李陽冰的篆書筆法都比較單一,過于注重裝飾性,而失去了書法藝術的變化。

其后的書法家對鄧石如的評價都是很高的,特別是在其對篆書的貢獻之上。

清末書法家康有為對鄧石如以隸法作篆的評價是這樣的:完白(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得力處以隸筆作篆,吾嘗謂篆法之有鄧石如,猶儒家之有孟子,禪家之有大鑒禪師,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證自悟,皆具廣大神力功德以為教化主,天下有識者,當自知之也。

清代學者、書法家,曾師從鄧石如的包世臣這樣評價鄧石如:山人作書,皆懸腕雙鉤,管隨指轉。

這里的管隨指轉特別值得注意,書法自二王以來,在書論之中大多主張運腕而反對運指,用筆講求使轉提捺而反對轉筆絞鋒。鄧石如的管隨指轉正是“二王”筆法所無的捻管轉指之法。當然這其中亦有,之前用筆多用短鋒硬毫,所以不主張轉指。鄧石如使用長鋒羊毫寫篆,用轉指之法使筆鋒在運行過程中不間斷調整,指腕并用,全身之力貫注筆端。在起止筆轉換中,不避搭鋒入筆和翻折用筆,形成方圓兼備的一套用筆之法。

康友為對此理論作了總結: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翻則滯。

鄧石如在篆書技法上的變革是產生新線條美的先決條件,而其恰到好處的運用轉指絞鋒,創作了豐厚蒼茫又具有力度的線條之美,這也為后來碑派書法家的用筆方法探索了一條道路,其對之后篆書家吳熙載、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都有很深的影響。

我們近期推出了《臨寫鄧石如篆書千字文》臨鄧石如篆書千字文之千字文系列的視頻,從文字和視頻的視角帶大家進一步認識鄧石如的篆書,希望為大家學習篆書提供幫助。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