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學長好,我是本次社群的授課老師蔡紅錚。很高興今天能夠和大家一起在社群里面分享源解千字文。接下來,我會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講解源解千字文的教學特色、授課原則以及千字文的第一個字——天。
今天是第一課,我們只講一個字。因為在這個班里面,很多學員已經學過千字文,但也有更多的學員對千字文是不了解的。我們希望讓大家先跟隨教學節奏,慢慢找到感覺。學會怎么聽課,學會怎么講。我們再開始加快進度,直到回到一節課四個字的正常進度。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千字文中的第一個字,天地玄黃的天字。天字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字。
接下來,我請大家準備好筆,準備好紙。需要大家做筆記,需要大家學會書寫小篆。
小篆是中國漢字演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它是中國文字從筆意到筆勢的轉折。小篆之前的文字保留了所有的構思意圖,而小篆之后從隸書開始,就更加注重于筆勢,點橫豎撇捺折這樣的筆勢。
所以小篆是非常重要的。而篆書之道重在規整統一莊重典雅古樸流暢,剛柔相濟。鐵線篆因為它的筆畫纖細如線,剛勁如鐵而得名。筆劃纖細,卻不纖弱。
相反,它那筋骨強健的線條猶如銀鉤鐵畫,個性鮮明,獨樹一幟。這些天我們學習的鐵線篆呢,是我們的聯合創始人王興國老師帶領大家,有視頻講解。我們在這三個月中不僅認識字,還要把小篆書寫好。
好,現在請大家做好準備。請保持周圍都是安靜的,讓自己能夠在線及時去聆聽。因為在我們過往的培訓中,爬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最好是現場聽課,跟上這個節奏,你就能夠和這個能量同頻。
現在我開始講課,大家準備好了嗎?
首先我介紹一下關于千字文的一些知識和內容。
千字文成書于1500年前中國歷史上的南朝。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文時代。因為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時代是華麗而動蕩的。不到400年的時間,有30多個朝代的更迭,在政治上是黑暗而痛苦的,但是在精神上卻是最自由、最解放、最濃于熱情、最富于創造的一個時代。那個時候,思想科技文化都達到了頂峰。
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文人、科學家、書法家,比如王羲之、顧愷之、王獻之、阮籍、嵇康、竹林七賢、建安七子,以及華佗、張仲景、孫思邈,這樣的人包括科學家祖沖之,甚至陶淵明,這樣的人書寫了當時最富藝術精神的400年。
因為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長期的戰亂,離愁太輕易的生離死別,讓人們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可貴。生命的長度不可以增加時,他們只能選擇拓展生命的寬度。人們在這短暫里,領悟超脫放縱,一切都直逼本心。
這個時候的生命絕非墮落,而是表達出一種自覺高尚的情趣,寵辱不驚的淡定,不拘小節的自然,處世維艱的幽默曠達。
這一切的至情至信,無不讓我們深深的震撼和景仰,這就是魏晉風度,我們一直向往的魏晉名士。
魏晉之美,美在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這是一個把精神人格當做藝術品雕琢的時代。章太炎先生論“文不推唐宋,獨推魏晉”。而千字文正是這樣一個時代的作品。所以與三字經、弟子規比較起來更為雅致和自然。
其次,千字文這篇文章也是一篇不可思議的絕妙文章。它是由1000個不同的漢字組成的韻文。什么叫韻文呢?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就是今天我們寫字的筆。而對賬的被稱為文。所以千字文是一篇有韻的文章。
南朝時候,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選拓出1000個不重復的漢字,交給最有才華的大臣周興嗣,說“卿有才思,為我韻之”。意思是你很有才華,為我用這1000個字行文作韻。
這篇文章四字成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首尾貫穿,文采斐然,令人叫絕。這1000個不同的字,幾乎包含了所有的構字基因,所以是歷代書法家必寫的文本。
這一篇有1000個不同的漢字組成的韻文。古人贊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長絮于亂絲”,就像在一團亂絲中抽出來一根不斷的長絲,這正是它的精妙絕倫,不可思議之處。
千字文的開篇講到了宇宙的初始。然后從天文地理講到人文政治經濟歷史倫理自然。民俗等等,包羅萬象。所以這篇文章幾乎是一部大百科,作為識字教本,這1000個漢字里面可以延展出5000多個漢字。
這已經是足夠的識字量了,我們高中畢業也只是學習3500個常用字。
而千字文的文章內容更是包羅萬象,豐富至極。所以這是一篇不可思議的絕妙文章。
有很多人都會好奇,說千字文在南朝時候比三字經、宋朝的三字經、和清代的弟子規都早很多。那個時候印刷術尚未發明。那么,這么早的一篇文章為什么能夠流傳下來呢?
在印刷術尚未發明之前,文章、書籍的傳播都賴于口誦與傳抄。因此,中國以前的文章大抵音韻天成,讀來朗朗上口。否則,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沒有韻的文章,都免不了埋沒乃至消亡的厄運。
千字文之所以1500年未改一字流傳至今,正因為它的產生源于書法臨摹。當時,梁武帝為了讓他的兒子學習書法,所以才讓人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選拓出這1000個最有代表性的字。因為用于書法臨摹,所以傳抄甚廣,而且他的文章用音韻天成,所以在尚未結胎成形之前,就有意無意地順應了口誦與傳抄這個靈動的淘汰機制。
好了,對千字文這篇文章有了了解。接下來我們來講一下源解千字文的課堂教學特色以及授課原則。
源解千字文的課堂教學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造字。我們所說的造字并不是常規的說文解字,而是在沒有漢字之前,古人是如何通過觀、察通過思考,對于所要表達的事物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提煉歸納總結出來所能夠表達這個意圖的元素符號,從而形成了漢字。這是我們人類思維中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種思維,叫以抽象去描繪具象的思維。
造字的漢字教學能夠讓我們更為清晰和準確地把握每一個漢字所要傳遞出來的造字意圖。
第二個部分是每個漢字背后的文化的講解。因為每個漢字背后都有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道德和精神。透過文字,可以讓我們更深刻,更清晰地觸摸到我們中國最優秀的傳統文化。
第三個部分是書寫小篆,為什么要書寫小篆呢?
因為世界上的漢字分為兩大類,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是用一些簡單的符號來記錄人的語言。而表意文字。是每一個字背后都有它要表達的本意。我們的中國漢字呢,是以圖像為根本的,用圖像來代表我們的造字意圖。
而我們今天學習漢字卻是從拼音開始。比如梅花的梅,沒有的沒和倒霉的霉都是一樣的拼音、一樣的發音。那如何區分呢?用筆畫點橫豎撇捺折來區分。
其實我們每一個漢字在構字的時候都有它的造字意圖,這個部分卻被丟掉了。書寫小篆呢,就是用表意的方式來了解我們的漢字。
有了對源解千字文的了解,我們進入正式的課程學習。
首先來源解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黃。作者周興嗣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站在宇宙還是一團混沌之氣,什么都沒有的地方,首先是天地分開。天地是萬物之始,所以開篇第一句就是天地玄黃。
這句話出自周易的《坤卦?文言》——“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所以天地玄黃,講的是天玄地黃,說的是天地分開,宇宙初始的畫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天和地是如何分開的。
天和地還沒有分開的時候,叫天地未分,這個時候混沌一氣。宇宙最初是一片虛無,只有一團混沌之氣在運動。所謂天地混沌如雞子,這個雞子就是指像一個大雞蛋一樣。
傳說在天地還沒有開辟以前,有一個不知道為何物的東西,沒有七竅,人們叫他混沌。神話中,世界都始源于混沌。最初天和地是連在一起的,處于混沌狀態,直至創世神將他們分開。所以天地呢,有兩個分開的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關于混沌的,說七竅出而渾沌死。這個說法呢,我們并不建議老師們講給同學。只是在我們自己的知識儲備里頭,對它有一個了解。在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中講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倏和忽在混沌的地方匯合,混沌對他們很好,倏和忽就想報答渾沌。他們看到大家都有眼,有鼻有口,能夠用來聽用來看用來吃用來聞,而混沌沒有七竅。
所以他們兩個人就商量說要報答渾沌,為他鑿出七竅,每天鑿一竅。七天后,七竅出而渾沌死。所以在今天我們都認為混沌這個狀態是人的最高的智慧狀態。
那么最著名的就是盤古開天辟地了。這個故事我們從電視上書籍中都有了解。在課堂中,要求每一位老師一定要會講這個故事。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還沒有形成,到處都是一片混沌,無邊無沿沒有上下左右,也不分東南西北,樣子好像一個渾圓的雞蛋。在這個渾圓的當初,東西當中孕育著一個人類的祖先,他叫盤古。
過了18000年,盤古在這渾圓的一個大雞蛋中孕育成熟了。他發現眼前一團漆黑,非常生氣,于是拔下一顆牙齒,變作一把利斧,用力朝周圍砍去。所以,這一聲巨響極大,慢慢地破裂開來。輕而清的陽氣上升,變成了藍藍的高高的天。而重而濁的陰氣下沉,變成了廣闊的大地。從此,宇宙間就有了天地之分。
盤古出世后,頭頂天腳踏地挺立在天地之間。以后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也日長一丈。就這樣,又經歷了18000年。天終于無法再高,地也不能再厚。天地不再變成過去的混沌一團,盤古也終于力竭而倒下。
盤古的左眼變成了普照萬物的太陽,右眼變成了皎潔的月亮。他的頭發化作顆顆繁星,他的手腳和身軀變作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和聳入云霄的五月。他的血液變成了江河湖海。肌肉變成了沃土,骨骼變成了生機勃勃的花草樹木。
他的經脈化作了縱橫的道路。牙齒變成了堅硬的石頭和閃光的金屬。它的精髓變作熠熠生輝的珍珠,汗水成了雨露滋潤農田。我們講了這么多,似乎感受到我們今天滿眼觸及的所有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盤古幻化而來。
從天地未分到天地初分,這里面的故事在課堂中就是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一定要會講。盤古劈開了混沌,就有了天地分開的景象。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天地初分是什么樣的。
在幼學瓊林?天文中講,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
說文講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在說輕的,輕重的輕,還有清澈的清,這樣的氣為陽氣。會上浮,慢慢地變成了天。又重又濁的物質,下沉變成了地。所以我們就能夠理解,像日月星這三光,能夠照亮世界的都屬陽,在天上。而云霧等物質是輕的,是清的,會升騰在空中。而水土金木等物質屬于重的濁的,自然就下降下沉,慢慢的就變成了大地。
所以天地就是氣的清輕和重著,自然而然的分開。天地初分,在古人的原始理解中,就是這樣分開的。那么分開之后,就有了天玄而地黃。這就是我們千字文開篇的四個字,天地玄黃,在講什么呢?在說天在上有,黑色之象,玄是指黑色,幽遠不測,高明玄妙。故稱天玄。而地在下,寬厚廣博,土色為黃,故稱地黃。所以天是黑色的、幽遠莫測叫天玄。地是黃色的,寬厚廣博,叫地黃。
在古代農耕社會推崇黃色。因為黃河流域的土地也是黃色的,莊稼成熟也多呈黃色。根據五行學說,中央屬土,顏色為黃。這樣呢,我們就能對地黃有了更深的理解。
好,我們剛才理解了,天地未分的時候就是混沌一氣。天地初分,就是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天地分開之后,眼前的畫面就是千字文的開篇天地玄黃。
那么剛才我們對天地玄黃的描述,大家一定要背會,并且會講。
第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天地玄黃,觀于天地初分和宇宙的誕生我們就完成了。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二個部分的教學內容——漢字的講解。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千字文的第一個字——天。我會分別講解天字的構字文化,也會告訴大家,在講這個字的時候要注意哪些方面。
所以聽完今天的課程。每一個同學都能夠知道這個字在源解千字文教學系統中是如何闡述的,也能夠知道這個字,你講給別人聽的時候,要抓住的重點在哪里。
首先是造字。通過觀察和思考,清晰地理解和認識你要表達的事物。天是什么?天在哪里?
天,高高在上,在最高處。所以古人造字呢,用人的最高處頭來表示天的位置。說文講天,顛也,至高無上。天的本意呢,就指人的頭頂。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用刑天的故事,加深對天就是頭這個概念的理解。刑天原來為炎帝的臣子,后來與黃帝作戰的時候,失敗被砍掉了頭。他就以雙乳為目,肚臍為口,一手拿著斧子,一手拿著盾牌繼續戰斗。
因為他是一個無名的巨人,后來人們為它起名刑天,就是取砍頭的意思。他這種勇敢的精神一直被后人景仰。所以陶淵明說“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非常勇猛的一個人。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會問同學,天在哪兒呢,所有的人都會指頭頂上方。所以我們就理解了,首先天是高高在上的,在最高處。所以我們用人的最高處頭來表示天的位置。
其次呢,通過人來指向的頭頂的所有的空間。我們就知道,造字的時候,不僅僅是指頭,還指的頭頂之上的天空。理解了天,我們就可以造這個字了。
首先找了一個參照物,就是伸開手,伸開腿,到了最大邊界的正面的人形——大。大作為參照物呢,用人頭頂的方框、圓形或一橫來表示天。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天字下面這個部分呢,是人形的參照物。然后上面的頭、頭頂和頭頂之上的所有的部分,才是天這個方塊兒這個圓坨坨和這一橫,和一橫之上的空間,就是天。
天字的造字部分非常清晰,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天字文化部分的講解。在這里會有兩個關聯字,配合天字的講解,第一個字是人。有的同學會問,為什么要用大字的人形做參照物而不直接用人呢。我們認識一下人這個字。人是什么呢?
說文講,天地之性最貴者為人。說人是這個天地間最尊貴最高貴的生命,在一切生命中人是最高貴的。所以古人造字的時候,就想用什么樣的姿態來表達人的高貴呢。
我們古人用一個人側身站立彎腰行禮的姿態來造人字。
字形呢,就像一個人側身站立,左面的短話像下垂的手臂,右面的長畫呢,像頭和背頸、腿,所以人的側身站立的彎腰行禮的姿勢,代表著華夏自古以來注重禮儀,人躬身行禮之行就是最高貴的姿態。
我們一定要記住,只要是一個人,就一定要懂得這是人的樣子。只要你是人,就一定要懂得謙卑,有禮貌,懂得尊重別人,這才叫人,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我們看到那些走在街上趾高氣揚,目空一切,自以為是的人,一定要記住,那都不是人的樣子。因為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記住了,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人,謙卑,尊重別人,有禮貌,高貴。而我們的祖先知道,每個人都應該有更高的追求,就是成為大人。什么是大人呢?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大字。
說文講,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有多大呢,和天和地一樣大。造這個字的時候啊,就用一個人伸開胳膊,伸開腿一直伸到最大的邊界,然后正面站立的人形來表示尊貴尊大之意。
我們看一下這個大字,頭頂加一橫就是天,腳下加一橫,就是站立的立。所以大人就是頂天立地,秉承天道,恪守本位的人。而這個字形呢,代表的是直面坦蕩,擔當負責任的人的樣子,叫大,叫大人。
所以大家這個字呢,不僅僅是與小相對。指的在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力量、年齡、重要性等方面,超越了一般對象,這個是相對的大。
大呢,在中國的文化中,特指大人與小人相對。大表示的就是這種頂天立地,立于天地之間,唯萬物之尊,偉大的人。儒家強調的大人就是頂天立地秉承天道恪守本位的人。
所以說文講天大地大,人亦大。有國外的學長問問老師說大的英文是big還是great。老師說是big and great。不僅僅大,而且偉大。所以大不僅僅是面積的大,更是人格的偉大。我們了解了大字。就能夠明白,古人造天字的時候,立于天地之間的一定是大人。那通過講解這個大這個輔助字呢,我們也能夠引出天地文化,對于天來講,天有多大,天有多偉大。
課堂中,對于天地文化的講解也是從這兩部分開始。首先天有多大,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日出到日落就是一天,我們把橫向的這個維度打開。
同時說文講天,顛也,至高無上。說,天很高很高,有多高呢,沒有邊界。我們生活在太陽系,太陽系之外,有銀河系,銀河系之外,我們今天可以觀測到的有10億個河外星系,在河外星系之外,還有無邊無際,至高無上的天。所以用這樣的語言描述出來,天就是宇宙,無邊無際。
接下來我們講一下天有多偉大,在中國的文字文化中,天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把抬頭看到、仰視的稱為天,仰視的都是尊貴的。在古代最尊貴的人叫天子,是來代表天來管理我們的。
在浩瀚的天際,地球是渺小的。所以地球上的所有的規則都是按照天的規律來運行的,我們古人認為天是一切的主宰,代表著至高無上和絕對正確。所以做錯了事情就是違背了天意,離經叛道就是反了天了。
天命不可違,天機不可泄露,這兩句話代表著古人對天首先是一種臣服,其次是敬畏。不敢揣測。所以天都偉大,自古以來在古人的認知中都是高高在上,主宰這一切的。那么這樣去了解天,我們才能夠懂得為什么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說,天有多大呢,我們最偉大的堯可以和他平起。怎么來描述這種大呢,叫蕩蕩乎,民無能名,說,太偉大了,根本找不見一個詞,一句話能夠去描述和表達,民無能名。
每次講這個天字的時候,我的手都會情不自禁的放在頭上,從東到西,從頭頂向上,連接到天的能量,你們看不到,但是課堂中這些肢體語言會更加生動,天,顛也,至高無上,這句話一定要背會。
好,我們回顧一下天這個字,從造字。天是指人的頭頂和頭頂之上的所有空間。所以用大字的人形作為參照物,上面的方框,圓形和橫線代表著天。
天字的文化,我們要把握兩個根本內容,第一個天顛也至高無上,講天高高在上。
文化的第二個部分,我們把握住,要描述天有多大啊,至高無上,無邊無際,河外星系之外的,無邊無際的宇宙,和天有多偉大,天是一切的至高無上的主宰。當把握住這兩個部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天的文化滲透進課堂了。
現在我們進入今天課程的最后一個環節,掌握授課要點。
在總結之前呢,我們有一頁PPT給到各位老師。這個在課堂中并不需要講解,而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有幾層含義,馮友蘭先生認為有5種含義,首先是物質之天,指我們能夠看到的天空。其次,主宰之天,這種主宰呢,就是宗教中的有人格,有意志的至高無上的神。第三呢,講到了命運之天,似乎冥冥中有一種不可琢磨的力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意,它在指揮著我們,操縱著我們。第四叫自然之天,是唯物主義學家所謂的自然運行法則。
第五是道德之天,唯心主義哲學家所虛構的宇宙的道德法則。所以通過這五種含義,我們能夠對天有一個更為完整的理解,好,接下來我們進入掌握課程要點的這一頁PPT。
課程要點的第一部分要求掌握,從天地未分到天地初分,了解天地初分的由來,會講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第一部分要背會這句話,對天地玄黃的解釋,天在上,有黑色之象,幽遠不測,高明,玄妙,故稱天玄。地在下,寬厚廣博,土色為黃,故稱地黃。所以第一個部分講到天地未分到天地初分。然后描述天地初分,我們眼前的夫天玄而地黃這個畫面。
第二個部分,掌握天的造字。天,一個大字的人形,上面加方框、圓形或者是一橫,就是天字,它代表了人的頭頂和頭頂之上的空間,這是天的造字。
第三個部分需要掌握天及關聯字人和大的文化。第一天顛也至高無上,講天有多大,天有多偉大。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講人的謙卑,高貴的姿態。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是big和great,大而為大。大人就是秉承天道恪守本位,直面坦蕩,擔當負責任的人,這是第三個部分對于天,人和大文化的掌握。
第四個部分,要求大家學會書寫天,人大天三個字的小篆。
我們今天講的就是天地玄黃中的天字。另外兩個輔助關聯字人和大,在后面的課程中還會作為千字文的主講字去講。今天只是作為輔助關聯的內容,對天字的理解做個補充,今天我們的課程就講完了,最后我想提三個建議,以便于大家盡快掌握和講解這個字。首先,第一點,按照天字的總結篇的提示反復講述,把這個字深刻理解后就能夠講清楚。
第二,練習天,人,大三個字的小篆。在練習的過程中,把剛才講課中的經典文字背會。
第三,建議大家嘗試跟自己的孩子身邊的朋友,家人講解這個字,當然這個字里面還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延展,我們將會在線下課程,再講授給大家。預備營對大家的要求就是先完成對造字和文化的簡單理解,通過不斷的分享,找到講解文字的樂趣。
另外,這三個月我們一同學習。不僅學習如何講好漢字課程,還希望大家開始從小篆的練習書寫中豐富自己的生活。
今天的課程就到這里,請大家堅持打卡,積極參與試講,我們下周再見。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