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浮生六記》一書是清朝文人沈復(沈三白)記敘平生游樂之事的隨性散文,全書一共分為六記,但是現在僅存四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游記快”。就我個人而言,我對沈復描寫的生活趣味不大感興趣,我真正感興趣的是他的妻子——陳蕓。或者可以這么說,是沈復和陳蕓在一起發生的故事,也就是以“閨房記樂”和“坎坷記愁”為主發生的故事,這才是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吸引力。初讀此書,便覺得有如一良友相伴,輕松雅致。
-2-
在本書中沈三白用精湛簡練的文字描寫出他和妻子陳蕓從相識相知到合巹到病逝之間發生的故事,林語堂先生曾給她這樣一個評價: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之一。(另一位是《秋燈瑣憶》中的秋芙)在我看完這本書后,心中甚至覺得沈三白配不上這樣一位知書達理的好妻子。
在我們想來,這樣一個好女人,那一定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美女吧。然而恰恰相反,文章的前段就提到沈三白初次見到陳蕓時,陳蕓的樣貌:“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按我們現代人的審美觀來看,就是“長脖子溜肩,體型消瘦,眉清目秀,兩顆門牙微微外露”的一個形象。但沈三白隨后的一句“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這時的沈復已經對陳蕓流露出些許愛慕之情。
-3-
接下來發生的一個故事,讓他們倆的感情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沈復被陳蕓牽著到閨房中吃粥,被堂兄看見一句:“頃我索粥,汝曰‘盡矣’,乃藏此專待汝婿耶?”蕓大窘而去。短短幾行字,描繪出一個小女孩帶著自己喜歡的人去“藏寶地”不小心被別人發現調侃,那種心理上的羞澀、童真還有孩子的那種特有的懵懂愛意表露無遺,讓人看后忍俊不禁。
在蕓嫁入沈家之后,表現的則像是一種大家閨秀的氣質。每天“朝暾上窗,披衣急起”給公婆請安,“披衣整袖,遞巾授扇,必起身來接”對夫君相敬如賓,分別臨行強顏歡笑留下“無人調護,自去經心”八字贈言。從這些只言片語中一個遵守禮節,恭謹長輩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如果光是這些不足以說她是大家閨秀,“口授《琵琶行》,語罷即能成誦”、新婚當夜忘倦讀《西廂》、與沈復談到李杜詩詞評論到“杜詩錘煉精純,李詩瀟灑落拓,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愛。”一個口能成誦,文能成章的小才女就活脫脫的出現了。當我們在回顧前度發現蕓是生活在一個家徒四壁的環境中,依然有這才華,實屬難能可貴。
-4-
回顧陳蕓的這些才華與愛好,她的這些愛好與沈復都有些貼近。沈復喜歡字畫,蕓每看到破碎的字畫必定修補完整收藏起來;沈復想要與朋友出去游玩喝酒,她則拔釵沽酒;樓亭缺簾布,她就想出用竹做簾;沈復喜雅致賞插花,她就取蟲做配。沈復一介窮苦書生,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有著各種各樣的小欲望,陳蕓就像他的百寶錦囊就像他另一個母親一般,寵著沈復,滿足他的小欲望。
陳蕓她也有自己的夢想,每當沈復游玩歸來跟她講述所見,她總是期頤著自己也能出去,唯獨有一次穿著沈復的衣服外出游廟一解饞癮。她也有自己的小癖好:喜食蝦鹵瓜和臭腐乳。因為陳蕓的這一個特殊愛好還被沈復用蜣螂和狗調侃了一番,傳為一段趣事。
-6-
就是這樣的一個知書達理,溫柔賢惠的妻子,卻是被自家公婆所不喜,次次被誤解,但陳蕓為了家中的平靜沒有一次怨言,哪怕是突發血疾,身體抱恙也沒有多說什么。直至被家中長輩誤解要逐出家門,說出了“親怒如此,皆我罪孽。妾死君行,君必不忍;妾留君去,君必不舍。”帶病出游,最終抱病身死異鄉。說是出游,卻如逃亡一般!可憐這一女子,最終落得如此田地。在這樣的一個封建不平等社會下,單這一羸弱女子也如一葉孤舟,最終被這個社會浪潮拍滅。
說她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想來也是因為她的愛人之所愛,忍常人不能忍。她用自己的方法愛沈復,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蕓的最可貴之處就是她的風雅感性后的緘默沉靜。為了他,穩定家中的關系;為了他,寧愿吃糠咽菜。她對他的愛之深,甚至身死之前,都想找一個妾來替她服侍沈復。把最美好的東西都賦予他,可也是這個“妾”,讓她急火攻心而死。“斷枝桔梗”——惜陳蕓,完美的愛情終以悲傷的結局收尾。
《浮生六記》也是少有的詳細描寫自己夫人的文學,也可見沈復對陳蕓的深情,可是奈于當時社會制度的不平等,這種愛也只能表達于文字之間。如果能有一個像陳蕓一般的女人陪伴在我們身邊,人生一遭已足矣。
轉載需聯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