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變身》對活著的另一翻解讀
在讀余華的《活著》時,書中的活著就是在千百磨難中仍然保持著生活的前行。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要去經受現實世界的殘酷,就要去思考明天該如何度過?
所以活著,即使命運被摧殘的體無完膚,眾人離去,也要選擇活著,即使最后只落得一頭如同自己一般垂暮之年的老牛,也仍是活著。曾以為這是最心痛的活著。
而讀《變身》之后,東野奎吾對 “活著”? 展示了另外一番的解讀,書中故事情節是:一個本性善良且安于現狀的主人公阿純,在一次搶劫案中意外頭部中槍,卻幸運的成為當時第一位腦移植成功的患者。3個星期他醒來后,發現自己在一點點的變化,對于曾經的愛人和愛好,就一點點失去,變得殘忍暴躁。并在體內隱藏著一顆隨時想殺人的心。
是不是受了移植腦的影響,又是誰的大腦移植給了自己,研究院的醫生為何頻頻欺騙他,阿純一點點的獨自去調查并揭開謎底。變得兇殘暴力的他差點失手殺掉自己曾經最愛的女人。因為愛讓阿純奪回片刻大腦的主導權。
他說:“就算無法活在這個世界,成瀨純一還能活在無意識的世界里,他沒有消失,而是這樣呼喚我,我相信那個世界一點都不小,在那兒能開啟局外的世界,步入目外的人生,就算死了 也沒關系。總比做一個想殺死愛自己的女人的人要好”。
在這片刻之下,選擇了結束生命。
2 在惡到極致時,開出一朵善良的小花
對于愛情的忠貞:即使我變得不再是我,即使我已變身為嗜血的兇徒,即使整個世界已變成廢墟,我仍然會用全部生命來愛你,至死不渝……
對于活著的探索:所謂活著并不是單純的呼吸、心臟跳動,也不是有腦電波,而是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痕跡。要能看見自己一路走過來的腳印,并確信那些都是自己留下的印記,這才叫活著。可現在,我看著以前走過的足跡,卻難以相信那是自己留下的痕跡。
對于死亡的解讀:你能想象得到嗎?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不同,而明天睜開眼的時候,站在那兒的又不是今天的自己了。我只能感覺,那些遙遠的往事都成了別人的回憶,那些花了好長時間培養的東西正在一點一滴地消失。你知道那意味著什么嗎?我告訴你吧,那就是——死亡!
3 七年一次蛻變,為何我還是我
整篇小說的情節曲折,環環相扣,從開始閱讀到結束整個人的都存在極度緊張好奇的狀態,當最后結局時蓋上書,說了一句:“過癮。”
對比余華的《活著》,《變身》則是認為意識主導一切,只因為擁有了自我意識,所以你才是你。而不僅僅是擁有自己的軀體。科學家說 :不管有多么深刻的傷痛,只需要七年都會痊愈,因為七年時間可以把我們全身的細胞都更換掉,一個舊細胞都沒有。那是否是說明7年前的軀體已經和7年后非同一身。
但為何我還是我,只因意識品性再不變,過往留下的痕跡化作記憶存儲在大腦之中,作為自己的財富保存收藏。
倘若作為旁觀者看著自己一點點的死去,一點點的去參與品味這個過程。人還在,感覺卻已經失去。喪失了性格秉性興趣愛好,喪失了對愛人喜愛。彷佛靈魂出竅,俯瞰這一切,看著一個不是自己的人,在自己軀體內胡作非為。
大腦被一點點的占據,本我意識如同沉入迷宮尋不得出路。唯有志貞的愛給予片刻的清醒。在惡到極致時,開出一朵善良的小花。如果我已經不是我,那肉體和呼吸還留在世上也失去了用處。
我想人因為獨特而留下不同的痕跡,造就個人的特征。而非貪戀每日的呼吸。所謂“行尸走肉”也存在兩種解釋。其一無任何思想,其二無自我的思想。前者存在電影之中,而后者卻存在于現實中。
我是糕小糕,在這里為你分享感性的人文美學,和理性的實用干貨。正所謂:書宜雜讀,業宜精鉆
你知道嗎,你的贊,會讓我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