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標題,有人會說,“這對我不適用,我根本就不在意什么品牌,我的購買都是基于自己的理性決策。”別著急下結論,先看完這本書。據可靠的科學實驗,打從娘胎里起,我們就開始“被營銷”了。
這并不是夸張的說法,而是事實。我們都知道準媽媽會聽音樂、講故事來進行胎教,實際上,胎兒不僅對聲音有感知,對氣味、味道也格外敏感。Kopiko糖果商通過醫院渠道,為產科的孕婦們免費提供某種糖果。他們可不是雷鋒——他們瞄準的是新生兒的味蕾。很多媽媽們反饋,她們寶寶從來沒有吃過這種糖果,但只要他們喝一小口該糖果味的咖啡(Kopiko的同系列產品),鬧騰的寶寶就會立刻安靜下來。
很神奇,對吧!我們在幾個月大甚至出生之前有意或無意中受到的營銷,可能幾十年后甚至一輩子都還影響著我們,而我們對此全然不知。與此相關的還有“懷舊營銷”,顧名思義,利用你強烈的回憶和熟悉感促使你選擇購買、接受某一個產品。想想六神、百雀羚等國貨煥發青春,回力鞋、海魂衫這些復古品重新成為時尚,《變形金剛》、《哆啦A夢》系列電影引發80后集體緬懷,可見懷舊的力量。甚至一支廣告的背景音樂正好是承載著你美好回憶的老歌,都可能成功驅使你打開錢包。
除了“從嬰兒抓起”和“懷舊營銷”,書中還系統分析了其他幾大類營銷法:
● 恐懼營銷:非典期間,洗手液銷量猛增,盡管沒有任何機構證明洗手液能預防通過空氣傳播的疾病。《穹頂之下》能引起那么大的反響,也是由于它擊中人們內心對空氣污染的恐懼。除此之外,我們的害怕和恐懼太多了:害怕牛奶里的激素,害怕日光太強,害怕經濟不景氣,害怕腋毛沒剃干凈而失去魅力,害怕孩子被人販子拐走……“沒關系,我們有解藥!”所有廣告的重點其實都是這句話。
● 讓消費者上癮:在食品中加入特定的香料,讓你吃的根本停不下來;Carmex唇膏中含有讓嘴唇更快失去水分的苯酚,使得你越來越依賴唇膏;各種電子游戲,闖關、徽章、金幣、經驗值等等這些設計,都是讓你的大腦釋放出更多令人愉快的多巴胺,從而將你牢牢拴住,欲罷不能。
● “性”的營銷:這個無需多言。有意思的是,女人看男人,男人也看男人,換句話說,那些誘人的男模們,對男性消費者(直男)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盡管他們自己羞于承認。也就難怪超市里男士內褲的包裝盒幾乎千篇一律都是倒梯形身材、健碩的胸肌腹肌以及傲嬌的襠部了。
● 同儕壓力營銷:大家都用這款,你不用就out了!甚至陌生人的偏好也會影響你的決定——想想各種暢銷書榜單、熱門歌曲排行榜、app下載排行榜以及網店熱銷榜。淘寶商家們不惜血本也要打造爆款,正是這個道理。
● 名人營銷:看看滿世界的名人代言。
● 感覺營銷,給你健康、幸福與心靈感悟的感覺。一句話,賣的不是產品,而是“感覺”。各種神乎其神的保健品、化妝品。它們真的是從全球僅存的某稀有礦物(植物、水源……)提取的精華嗎?說服你掏錢的只是那種感覺。
● 數據營銷。“大數據”已經成了一個時髦詞兒,大家都懂。商家通過大數據,挖掘你的使用習慣、個人偏好等等,它甚至比你還了解你自己。
● 口碑營銷。現在流行“安利”。好朋友跟你推薦一個產品,你接受的概率就極高。數據表明,消費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遠遠勝過那些營銷、廣告等的作用。
作者馬丁·林斯特龍是全球知名的品牌營銷大師,曾給數家著名企業做過顧問,并親身參與了多個營銷實驗。為了研究口碑營銷的誘惑力,他甚至做了一個真人秀節目,讓“一家人”住進一個高檔社區,在“正常生活”中以自然的方式說服其鄰里買一些產品(變相的“楚門的世界”)。而且,像作者這種深諳各種營銷邏輯的高手,也曾多次掉進營銷“陷阱”,其中的偵查與反偵察、營銷與反營銷、獵取與反獵取,簡直是一場激烈無聲的心理戰,哪怕不是為了你的錢袋子,只當做心理案例也值得一讀。
誠然,任何人都無法避免被營銷,但我們應該了解我們是怎么被影響的。當你知道了可樂廣告畫面中氣泡的個數都是精心設計的、甚至連開瓶蓋的那“砰”一聲都是經過反復試驗敲定的,知道了牛奶包裝上綠油油的草原牧場只是為了讓你潛意識里感到“新鮮”,知道了那些十幾歲的偶像代言人其實不只是針對青少年,更是針對那些不再青春的大媽大嬸們——當你知道了越來越多的此類花招和技巧,對于買什么以及為什么買,相信你會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