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不是戰法,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是不戰而勝之法;不是戰而后勝之法,是先勝而后戰之法。
我們讀《孫子兵法》,往往第一個字就讀偏了,偏得很深刻,是價值觀的偏差。這第一個字,就是第一篇的篇名,《計篇》的“計”字。
人們常常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并列,甚至并未一本書,叫《<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不過,《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計的“計”,是奇謀巧計,陰謀詭計;《孫子兵法》的計,不是用計,不是奇謀巧計,而是計算的計,是講計算,不是講計謀。
人性的弱點,貪巧求速,總想設個奇謀巧計就搞定了。這恰恰是孫子反對的。《孫子兵法》不是講奇計得勝的書,而是講實力決勝的書。
孫子的“計”,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計”,是計算實力的對比,對比計算的科目有五項,叫“五事七計”。
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就是比較敵我雙方的政治、天時、地利、人才和法治。
計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知勝。比較這五個方面,七個科目,在戰前就能判斷勝負。計算比較后,就知道有沒有“勝算”。
杜牧注解說:
計,算也。曰:計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謂道、天、地、將、法也。于廟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計算優劣,然后定勝負。勝負既定,然后興師動眾。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為首篇耳。
通過計算定勝負,勝了才打,這才叫勝算。沒有勝算,那就不要興師動眾。這就是孫子的核心思想:先勝后戰。
中國歷史上誰最會用計呢?一說計,就想到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的計,恰恰是奇謀巧計的計,不是“五事七計”的計。用孫子的“五事七計”去衡量,諸葛亮就不及格了。道、天、地、將、法,他哪一條分析能勝過魏國?但他為了一個夢想,一個情結,興師動眾,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勞民傷財,尸橫遍野。他要做的事,是唯有冒險,以僥幸才能成功的事,遍他又是天下第一謹慎之人,不打無把握之仗,一看不行就撤兵。那當初又何必發兵呢?
所以諸葛亮之計,計得糊涂。
那為什么在民間諸葛亮那么有名,人人喜愛呢?因為有故事。奇謀巧計,就有精彩的故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津津樂道。
而真正的戰略,真正的勝戰,看上去往往平淡無奇,是沒有故事的。
《孫子兵法》也專文強調了這一點,所謂“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諸葛亮是上下五千年智名第一,不過在他出生之前七百年,孫子就說了,“善戰者無智名”,有智名的都不是善戰者。善戰者打的杖,都是看似平淡無奇,沒故事。
那如何做到先勝后戰呢?后面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