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的媽媽對65歲的女兒說,“每一個人都比你想象的更堅強”,這是電影《媽媽》中最有療愈力的一句話,也是最有可能讓內疚多年的女兒釋懷的一句話,但是女兒已經因阿爾茲海默癥不會聽得進去。
這是對壓抑多年的傷口遲到的面對和撫慰。
雖然遲到,但總比未到能更讓人釋懷。
影片中的女兒逐漸遺忘,逐漸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媽媽打起精神來,重新成為一位充滿“狼性”的母親,重新開始捍衛和保護自己的女兒。“說不定,比起以前沉悶的生活,還會多一些樂趣呢。”媽媽安慰發病初期的女兒。
的確,多年如一日的規律生活中,媽媽和女兒之間始終隔著爸爸投水自盡的陰影,在隔膜之間刻意忘記傷痛。為了給女兒一個堅強的榜樣,媽媽連續多年把爸爸的忌日當作節日過。但在過程中,始終缺少對爸爸離去之痛的面對,母女間缺乏敞開心扉的溝通和交流。
如果沒有女兒的阿爾茲海默癥,也許一直到生命的最后,若非有其他意外事件發生,母女倆的生活大概也就如此日復一日重復了。就像她們住的房子和小院,看似繁花似錦的安寧與祥和中,總是缺點什么。
直到女兒診斷出阿爾茲海默癥,直到媽媽從養老院回到家里終于明白女兒的用心和初衷,直到媽媽鼓起勇氣又一次作為看護者照看自己的女兒,直到女兒遺忘自己和母親的身份,生命中第一次,拖去了外殼,剝離了鎧甲,卸下了面具,打開了心門,開始了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的交流。
這個時候,母女之間開始了真正的作為兩個生命個體之間的交流。
影片講述的是遺忘,但是女兒耿耿于懷的,始終未曾忘記,并成為最大心結的,依然是對爸爸的愧疚,以及對媽媽的內疚,以至于覺得自己不值得愛媽媽或被媽媽愛。
媽媽回應的“每個人都比你想象的更堅強”,是和解,是釋懷,是療愈。
而媽媽之所以堅強,是因為她心中有愛,有對女兒無條件的愛,她對不知道她是誰的女兒說,“這些(照顧)都是我愿意做的。”
影片中還有另一個贖罪與拯救,是65歲的女兒對一個生活陷入極度迷茫期以至于成為小偷的年輕女孩的保釋,信任,以及資助。雖然不認識,也沒有血緣關系,但年齡上來看,恰好是兩代人。信任,拯救和資助年輕女孩的,母性的無條件的愛,成為影片中隱喻的媽媽這條副線。
在小時候那個特殊的年代里,她以為爸爸真的是“壞人”,沒有開門,爸爸離開,然后跳水身亡,這件事成為日后久遠的痛,最想彌補卻最不可能彌補。于是,通過對年輕女孩的救贖,完成了一次內心里對爸爸的彌補。正如年輕女孩說的,“表面上看是你幫了我,也許實際上我對你也是一種成全。”生活中,處處是成全,換個角度,全部都是相互的成全,都是感謝。
年輕女孩三年后在上成人大學,并且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影片中的母親替她抱著嬰兒,她歡欣雀躍地替這座房子和庭院打掃衛生,還了三年前的資助金,并約定以后再來看望。這是彌補與救贖的成功,也是媽媽之愛在年輕女孩身上的接力。
女兒說,“媽媽像大海,我像水滴,而爸爸是不會游泳的鯨魚。”媽媽的愛如大海,片尾媽媽和女兒在海中歡欣,舞蹈,擁抱,和解。
片尾88歲的母親身著優雅的旗袍,給女兒穿著素雅的裙子,分別披上披肩,母女倆走向大海,走向無條件的愛,完成彼此生命中對理解,包容和愛的回歸。
祝福每一位閱讀此文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