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看了朋友在圈里轉的一篇知乎上關于《年味》的文章,不禁想動動筆寫寫小時候這些年味。
? ? ? 這里面有一句話我贊同,年味是有些人在幫你撐著,這些人不在了,年味就沒了。我們家的年味是奶奶在撐著的。
? ? ? 小的時候,住在淮安中學大院子里,到了臘月二十左右就開始包包子了,大家會選好一天或二天,所有大院子的人都圍聚在大食堂,全家出動,揉面和餡,每家占據一個桌面,邊勞作邊和隔壁桌的鄰居聊天,人聲鼎沸。大爐子支起來了,按照順序一家家上籠蒸包子,沒輪到的人家的孩子看著別人家出籠的喧白的包子一直咽著口水,有時候大人們會撿起一個小的,給孩子們嘗鮮,剛出籠包子滾燙,我們孩子一邊笑著拼命吹氣,一邊來不及下口去咬,歡跳跑鬧,具體吃的什么味道什么內容倒也忘了,這就意味著年的開始。
? ? ? 奶奶家只有我爸是在外地工作的,每年過年一家三口要坐六小時的長途車才能到淮安(那時候還叫淮陰),我是一放假就被在南京上學的鄰居姐姐哥哥先帶回來了,所以也會跟著奶奶站在家門口石板路的小圓門前等爸媽回來,他們都會拎上大包小包的年貨,后來有妹妹出生了,院子里也有很多游戲的小伙伴,我也就不會站在那里等了,奶奶依舊會那樣等著,那一天是很值得期待的,對于孩子們來說,是年前會有特別加菜的一天。
? ? ? ? 很快要到年三十,香腸啊,鹵煮啊,這些是奶奶早提前很久就準備好的,可是一大家十幾口吃飯,還是要從早上忙到晚上,孩子們年齡再大,年夜飯菜單和統籌規劃會一直是奶奶。我最喜歡看做蛋餃,手持一個鋁勺坐在煤球爐邊,微微倒入蛋液,呲的一聲,稍稍轉動手腕,蛋液就形成蛋皮,再放入事先調好的肉餡,用一只筷子掀起一頭的蛋皮合上,一個蛋餃就成了。隨著加熱,肉香蛋香縈繞,孩子們一會兒來看一下一會兒要用手捻一個,就會被筷子打一下手:“肉還是生的!”又咽著口水嘻嘻哈哈跑掉。
年夜飯從下午兩點開始進入集中烹制階段,大人們在廚房和飯廳間跑來跑去,媳婦們洗切,手藝好的兒子會在最后時刻顛個勺。廚房是在主屋隔壁搭的小隔間,又小又擠,所以我們跑過去偷看是要被趕出來的:別礙事!涼菜早早放在桌上,是不能偷吃的,孩子們的游戲就是趁著大人們不注意偷吃一塊,然后把造型再擺回去,一旦被發現就撒腿跑掉,大人們笑著罵著,又忙自己的去了。
? ? ? ? 差不多六點年夜飯開始,大家倒上酒杯,互敬互祝,期間炒熱菜的大廚們還要時不時離桌,加上兩個菜。這一頓得一直吃到春節聯歡會開始,全家圍坐在屋里看電視,那時候的節目到現在都還記得。我們最開心可以收壓歲包,雖然是一毛二毛的票子,但是能收好幾包,放在口袋里一直捏著,捏到晚上要壓枕頭的時候,手上的汗和壓歲包的紅顏料已經把手染紅了。放煙花是每家每戶必備節目,砰砰啪啪,孩子們最愛摔炮,拿在手里可以轉著燃的煙火。
? ? ? ? 初一一早吃湯圓,見到長輩要先說吉利話,然后討到湯圓。奶奶總是最早起來煮湯圓的,湯圓則是年三十晚上一邊看節目一邊全家出動包好的,包好后用濕毛巾蓋上就等著第二天一早下鍋。吃了湯圓,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新的一年就開始了!
? ? ? ? 整個正月里到十五,每天都有不一樣的節目,吃不完的好吃的,街道上熙熙攘攘,踩高蹺的玩花燈的,還有各種廟會,總之每天起床都是充滿期待!小時候,一年到頭最盼望的就是過年。
? ? ? ? 奶奶年齡逐漸大了,大規模的過年活動有時候也舉行不來了,所以有時候過年也不聚了,她會在三個兒子那輪流過,但只要有機會一定還是聚在一起。不知道是年齡增長還是什么別的原因,年味在我的印象里每年會少一些,或者是原本讓我興奮的那些點也不再令人期待。
? ? ? 奶奶爺爺去世了,撐著年味的人都不在了。中學里原本住的老師也早都各處買房安家,有的甚至和出國的兒女一起旅居海外。食堂早都被承包了也不會再有什么蒸包子活動。廟會時刻都有,踩高蹺玩龍船這些事也是在旅游景點耍一耍,保護環境,煙花爆竹不能燃放了。孩子們的壓歲包越來越厚,我成了發放壓歲包的人。春晚沒人看了,大家低頭抱著手機群發祝福領紅包。在民主寬容環境長大的孩子們沒有磕頭祭祖說吉利話要紅包那一說了。爸爸媽媽那一輩在努力維系著父母時候的年味,卻抵不過時代的變遷。大城市務工的新移民回家的回家,旅游的旅游,在家過年的越來越少,過年時節商店關門街道冷清車輛暢行無阻,過年有了另一種年味兒……
今年爸媽初二就奔赴淮安叔叔家,看著一大家人又重新坐在一大桌上,不由感慨,只要撐著,年味還是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