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力量大,轉眼間,院子中的柴就堆成了一座小山,四人又做了一次分工——王燕將柴捆成小堆,李大狗騎車拉到新房子去,爺孫倆照舊把柴往院子中挪。
王燕將布條放在地上,轉頭去將柴抱起,擱在布條上。她估摸放的柴恰好能捆上、又不浪費布條的長度時,就把柴攏在一起,捆了起來。
李大狗一手拎著一個捆好的柴堆,邁開腿往外走,來到摩托車旁,扔在水泥路上,解下綁帶,把它們拴在車上,隨即發動摩托車,風風火火地往新房子駛去。
四人就這樣忙活著,一點一點地把柴往新房子搬。看著院子里的柴越來越少,滿頭大汗的李光沫雖然覺得累,但也很有成就感。
時間如流水,緩緩消散在指尖。一晃,好幾個小時過去了,四人的衣裳漸漸被汗水粘在了身體上,發絲也裹成了粗條。
陽光突破烏云的封鎖,灑在南莊中。河畔的魚見了陽光,游得更暢快,偶爾也浮上來換氣;那些被寒風凍得硬邦邦、皺巴巴的衣服,晾在陽光下,漸漸變得平整、柔軟;一條黃狗從窩里出來,趴在院子中的柴垛旁沐浴陽光,它眼睛閉著,漸漸入睡。
太陽真是種令人又愛又恨的東西,特別是對此刻的李光沫來說,他既想陽光再強烈些,好把棉襖曬干,又怕陽光太強烈,干活時曬得慌。
院子中的柴山只剩一半時,爺孫倆就放下了手里的活兒。李老漢提著背簍走進屋里,裝了一些零七碎八的小東西;李光沫喝完茶水,幫王燕捆柴,并提到路坎下去。
李老漢背著背簍走了。這里沒多少活兒要干,用不上他,王燕看他一會兒捶腰桿、一會兒捶腿的,怕他身體受不了,就請他回去休息了。
晌午,太陽離南莊最近時,院子中的小山沒了。李大狗拉著最后三捆柴,在發動機的轟鳴聲中,漸漸離開老房子;王燕收拾一番,鎖上門,領著背著背簍的李光沫出了院門。
母子倆到家時,老爺子換了件干凈衣裳,正坐在沙發上喝茶看西游記,李大狗卻不見了蹤影。一問,才知道他去了鎮上,說是王木匠請他幫忙拉東西。
屋前的空地上有兩根插在泥地中的木棒,中間系著一條小指粗細的電線,約五米長,用作晾衣桿。上面正掛著十多件衣服,紅的綠的、冬裝夏裝、可謂是五花八門;屋檐下的墻邊還擱著幾雙鞋,有棉鞋、運動鞋和最為常見的軍綠色膠鞋。
李光沫將背簍扔進偏房,急不可耐地進了廚房,抄起水瓢伸進水缸中,舀了小半瓢水就往喉嚨里灌。
王燕在水龍頭下沖了手,又馬不停蹄地進了廚房,準備午飯。昨夜做的菜還沒吃完,李大狗不在,李光沫和老爺子吃得都比較少,應該夠吃,熱一下就可以上桌。
從老屋拉來的柴被李大狗扔在了屋前的紅木板上——地上有泥,剛下過雨,柴沾上稀泥等會兒不好收拾。
柴比較多,一時半會兒收拾不好。王燕打算好好休息一會兒,下午再慢慢堆成柴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