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雨滿天,繁花怒綻。紅如李清照筆下的海棠,藍(lán)如羅絲頸間的“海洋之心”,金如蜜蠟,碧如翡翠。元宵之夜的煙花,以劍氣如虹的磅礴之勢,以姹紫嫣紅的溢彩流光,演繹了一場最極致的繁華。于是,這個夜晚也便成了人世間最美麗的時光。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中國古代,元宵節(jié)就是情人節(jié)。平常“三步不出香閨”的女子,此時可以盛妝出門,閨中女伴攜手觀燈,是“簇帶爭齊楚”,是“蛾兒雪柳黃金縷,淺笑盈盈暗香去”。這樣“花市燈如晝”的浪漫夜色,正是約會的好時節(jié)。這樣的夜色中,產(chǎn)生出了多少悲欣交集的愛情故事,成為文學(xué)天空中永不湮沒的星子。
陳三與五娘在元宵夜賞花燈時相遇,一見鐘情;宇文彥與影娘在元宵之夜互訂終身;樂昌公主與徐德言亦是在元宵夜里破鏡重圓……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明月與煙花,見證過一場悲傷失落的相思守望;“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明月與煙花,也見證過一場情意綿綿的相約相逢。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
夜色將合,小區(qū)里古色古香的路燈伴著紅燈籠,一起亮了起來,遂想起那些“呼燈籬落”的童年時光。一大群小伙伴,個個都提著用罐頭瓶自治的、點著一小截蠟頭的燈籠,走東家串西家,滿村里都是瘋跑的腳步聲,滿村里都是黑夜也掩藏不了的笑語……
往年的此時,在鄉(xiāng)間,我們都要把家里所有屋子的燈打開,接著,再點起一支支小蠟燭,送到房前屋后棚子里園子里廁所里所有角落,讓所有的地方都燈火燦爛,讓燈火趕走黑暗,讓未來的一年都充滿光明。然后,撮來一堆谷糠,灑些柴油伴好,用小鏟子撮起,灑在家門前、院子里、大道上,灑成一長溜,一家一溜接續(xù)著。火焰燃起,滿院光明,滿街光明,匯成一條光的河流,成為鄉(xiāng)里這一夜最壯觀的景色。
而更壯觀的景色在山間。按照鄉(xiāng)村的習(xí)俗,元宵節(jié)這晚,家里的男人要到祖墳去給祖先們“送燈”,據(jù)說,祖先們要照著燈“抓虱子”。于是,從元宵傍晚開始,登高遠(yuǎn)望,四野里處處燈火瑩然,一片一片,上與天接,下與地連,氣勢壯觀。這是月明風(fēng)清的好天氣。如果遇有大風(fēng)大雪的天氣,就是俗話說的“不收燈”了,那時可有點兒麻煩,要用雪用土塊堆起擋風(fēng)的墻來保護(hù)“燈”呢。據(jù)說,能不能順利送好燈,關(guān)系著一年里的運氣。記得那一年,家里經(jīng)歷了點兒不愉快的事,先生說:“今年過十五上山去‘送燈’,一把火把周圍好大地方都燎了,我就覺得今年會有點不順。”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搬家到城鎮(zhèn),這元宵之夜,便成了看煙花看燈火看人潮的時光。
晚上,孩子和同學(xué)相約去看煙花,十六七歲的大男孩,自有他們的青春飛揚的空間,這美麗的夜晚,就該讓整天泡在學(xué)習(xí)中的他們盡情地釋放青春的激情,青春也應(yīng)該留下這些美好的片段。剩下我們兩個人,便也相攜著順著人流向人潮多煙花盛的地方走。四下里不斷地竄起各色煙花,如星如月,如花如穗。想起二十年前的那個在學(xué)校度過的元宵夜,我們望著學(xué)校門口滿街的燈河嘆為觀止,看著滿天竄起的煙花,憧憬著未來的美好時光。如今,那些夢想的美好時光一點點地實現(xiàn)了。煙花還是原來的煙花,燈火還是原來的燈火。
古時民間有元宵夜“走百病”的習(xí)俗,據(jù)說這一夜出來走走,就能把所有的病都走掉。于是,人們紛紛出門來,于是也便有了元宵節(jié)的各種娛樂了吧。今夜,街道上人很多,如流水一般。平時蟄居的人,紛紛在今夜出門。只是,一群群擦肩而過,卻無一人相識。一首歌中唱道: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原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融入這一夜的狂歡。有如元好問者,在“六街燈火鬧兒童”的良宵,黯然神傷,“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便是南渡的李清照逢此中州盛日,也只能“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當(dāng)是傷心人別有懷抱吧。
我也在心里謅了一首,借用歐陽修現(xiàn)成的韻:
元夕又來時,夜月燈如晝。一朵飛上頭,萬花逐其后。繁華能幾時,寂寞還依舊。舉目無故人,涼風(fēng)滿懷袖。
《京華煙云》里的紅玉,看過了元宵的煙火之后,就吵著要永遠(yuǎn)開不完的煙花。可是,世間哪里有永遠(yuǎn)開不完的煙花呢?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且行且賞。猛抬頭,一輪滿月早從東邊升起,天空一絲纖云也無。想起當(dāng)年月明之夜,張丹楓在洞庭山莊縱聲長歌: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fēng)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dāng)歌。可是,明月與誰共飲?晴空萬里,星稀云淡,孔明燈飛得再高,也無法與明月做伴。忽然之間覺得明月是那么孤獨。雖然這滿天煙花皆是因它而綻放,這滿街人潮皆是為它而沸騰,可是,它就那樣孤單地、孑然地站在高高的空中,一片清冷的光輝灑向人間。
然而,明月真的孤單嗎?
無論下面世界是“縟彩遙分地,繁光遠(yuǎn)綴天”,還是“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今夜的明月和每一個十五的明月并無不同,并不因今朝是佳節(jié)而更溫柔,也不因平日不是佳節(jié)而更冷清。這輪明月啊,早就看慣了人間悲歡了吧。“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千年前的張若虛早有此問,千年后的我仍有此問。
其實,洞明世事,又有什么孤單寂寞?面對永恒,又有什么看不開、放不下?這元夜的清風(fēng)明月與燈火煙花,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年年如此,去而復(fù)來,何來杞人之憂?倒不如惜取眼前所有,共此一世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