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太空歌劇這種類型片的最典型代表,《星球大戰》一直被全世界的科幻迷們奉為經典。作為這個系列的一個番外篇,《俠盜一號》完美的繼承了原體系的所有優點,并且走出了自己的一條新路。
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俠盜一號》里,我們又見到了熟悉的光劍、激光槍和雄偉的殲星艦等這些星球大戰體系中讓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標志,但我們卻不用像往常那樣看到各種斷掉的手以及去思考誰是誰的爸爸這種倫理問題。主角們也不再是那些揮舞著光劍的絕地武士或是駕駛著飛船冒險的韓索洛,而是一個個嶄新的面孔,一個個普通的士兵。
在《星球大戰:新希望》(也就是1977年上映的第一部“星球大戰”電影)的開場字幕中曾提到過,帝國建造了一個可以毀滅星球的超級武器,叫做“死星”,有起義軍偵查員得到了標有“死星”致命弱點的設計圖,并且將它傳送給了萊婭公主。而《俠盜一號》的劇情,正是圍繞著這句話展開,講述了以“死星”總設計師之女琴.厄索為首的起義軍小分隊如何突破重重險阻奪得“死星”設計圖的故事。
其實,這部電影中主角所帶領的團隊才真正稱得上是“自殺小隊”,他們從一開始就不被大眾所認可,完全是為了心中的希望私自開始的一次任務,而這次任務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能活下來的幾率微乎其微,果然,最后主角團隊全滅,沒一個人活下來。那么,是什么讓他們如此義無反顧的去“自殺”呢?
答案就是“希望”。希望這東西很不靠譜,看不見摸不著,就連在神話故事里,它也是被潘多拉匆忙關進盒子中沒有放出來的一樣,但它卻有著強大的力量,能讓無數人因為它而自愿沖向死亡的懷抱,沒有一絲的猶豫。當“死星”的消息傳來時,起義軍內部馬上就亂做一團,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將領們在強大的威脅面前大部分都退縮了,但“俠盜一號”上的成員們沒有,因為他們知道“死星”也有弱點,這個如阿喀琉斯之踵般微小的弱點給了他們希望,讓他們看到了巨人也有倒下的可能。
前科累累的通緝犯、狡猾的特務、叛逃的飛行員、被重新編程的機器人、瞎子、不愛說話的暴力狂、普通士兵........這些人要么是底層,要么是邊緣群體,沒有一個是“根正苗紅”的大人物,但他們卻在沒有任何威逼利誘的驅使下做成了那些大人物都做不成的事情。明知是死卻從容赴死,甘灑熱血寫春秋,稱其為“俠盜”當之無愧。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些邊緣的小人物為了整個星系的生物不被達斯西帝的恐怖所統治,義無反顧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因此,他們的死亡才顯得格外悲壯。普通角色犧牲的時候并沒有對我造成太大觸動,但當主要角色開始一一陣亡時,那種悲壯的感覺便開始不斷沖擊著我。當奇魯倒下后,平時不怎么愛說話還有點鄙視原力的馬彪斯卻開始堅定的說著奇魯一直念著的口訣:“原力與我同在,我與原力同在”,當手雷快要爆炸的時候,難逃死亡的馬彪斯望著奇魯的尸體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帶著即將與老友重逢的喜悅感在爆炸中化為灰燼。
而作為俠盜一號上唯一一個不是生物的機器人K-2,它在臨死之時仍不斷的指引著男女主角,在激光槍將它打爛之前,它只來得及說出一聲“再見”,這兩個字那么普通,但卻是這個機器人所能表達的所有情感,讓我不禁想起當年《超能陸戰隊》里機器人大白的告別。
最戳淚點的還是當“死星”擊中斯卡里夫,男女主角在擁抱中同這個星球一同毀滅后,拉杜斯將軍說的那句“May the focre be with you(愿原力與你同在)”。在以往的星球大戰電影中,這句經典的臺詞不斷被提起,卻沒有任何一次像現在這么讓人悲傷。俠盜一號消失了,連同上面所有英勇戰斗的人們,他們的名字注定被人遺忘,沒有人會記得這些另類的英雄們,雖然他們在漫長的歷史中只有“起義軍偵查員”這簡簡單單的名字,但他們卻值得被所有人銘記和尊重。
除了這個悲壯的故事主題,《俠盜一號》還有很多精彩之處。比如達斯維達伴著《帝國進行曲》的出場,讓人再一次想起了那被黑武士所支配的恐懼;比如暴風兵們不再是千人一面、百發百不中的菜雞背景角色,而是官階明顯、兵種分明、戰斗力強勁的反派力量;比如劇組在片中用高超的3D技術還原了塔金總督和萊婭公主兩位已經魂歸天際的扮演者當年的容貌。
片中還有一處彩蛋,當激進分子頭目索.格雷拉抓到叛逃的飛行員菩提后,他招出了一個滿身觸手的怪物來探知菩提腦海中的想法,而索也說了,這種做法的副作用是被探知的人有可能會發瘋。滿身觸手、能看穿人內心并且還會讓人發瘋,這怎么看都像是導演在向克蘇魯神話致敬。
能站在星球大戰的巨人肩膀上演繹出這么一個精彩的故事,導演和編劇的深厚功力讓人嘆服,這也給某些“大腕兒導演”好好上了一課,想要名利雙收,光靠嗓門大和臉皮厚是沒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