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法否認,《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是最不像星戰系列的星戰片。
“星球大戰”系列是“成人童話”,雖然也有犧牲、有流血,但影片主調積極、善惡分明,有些負面東西被人為隱藏。《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在形式上沒有了系列慣有的矩形字幕,內容上也直面正面角色的黑暗面,主角不再無敵。
影片以琴?厄索與父親蓋倫?厄索的分離開篇,未經世事磨礪的琴?厄索在目睹母親離去后,孤身一人躲進了地洞,然后“精神導師”索?格雷拉向她伸出了手,將她拉出黑暗與孤獨,也自此一路血雨腥風、顛沛流離。難以割舍的父女情是推動主人公選擇的內在驅動力,也是琴?厄索轉變的關鍵。
一邊是無盡逃亡,一邊是慨然赴死,應該怎么選?面對克倫尼克主管的槍口,琴?厄索的母親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或許,無望的堅持比痛苦的放棄更難。
正片一開始,琴?厄索已長大成人,并身陷牢獄,隨著劇情推進,觀眾也慢慢了解了琴?厄索這些年的經歷,她跟隨索?格雷拉一路戰斗,直至被索?格雷拉的義軍“戰略性”放棄。所以,琴?厄索一開始是不相信任何人的,在被義軍救出后,她的第一反應是逃離,同時引出了全片的萌點擔當——機器人K。信任,也是影片的關鍵詞之一。
卡西安?安多上校的成長經歷與琴?厄索部分相同,他從六歲開始加入義軍、接受訓練、投身戰場,但不同的是他沒有被拋棄的經歷,所以他一直聽從于義軍命令,對義軍的決定毫不懷疑。
《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的故事發生在銀河共和國崩潰、帝國崛起之時。面對黑暗壓迫,各地義軍四起,奮起抗爭。流血、死亡,這些并不能阻止義軍的反抗,他們的家國情懷支撐著自己一路走下去,如果為了個人,他們完全可以選擇順從,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與追求自由的義軍不同,奇魯?英威與貝茲信仰的是原力,在絕地武士成為傳說、甚至連神廟遺跡也被毀之后,奇魯?英威仍在堅守,堅信原力的力量。
最能體現影片表達主旨的是琴?厄索的兩次質問及得到的答案。一次是琴?厄索質問索?格雷拉:為什么拋下自己,索?格雷拉的回答是為了大局;在琴?厄索表達了對政治的失望、對戰爭的厭倦之后,索?格雷拉告訴琴要心懷希望。在知道死星已經建成、自己的基地即將覆滅之后,索?格雷拉拒絕逃離,他為了理想奮斗過、堅守過,最終選擇與基地共存亡,告訴別人要心懷希望的他最終陷入無望。另一次是琴?厄索質問卡西安?安多上校:為什么要槍殺她的父親蓋倫?厄索,卡西安的回答是這是命令,另外,不僅僅你失去了那么多,琴?厄索再次質問你們這樣與帝國有何不同,卡西安無法回答。為了正義的目的是否可以采取非正義手段,這依舊是個無解的命題。無論如何,以惡治惡,并不值得稱道。之前對巴勒斯坦某組織為了民族解放事業制造襲擊心懷欽佩,現在已經不這么看,因為無差別地襲擊平民就是恐怖主義行徑,誰都沒法洗地。
在目睹死星毀天滅地的威力之后,義軍聯盟開始分裂,有的人喪失了斗志,有的人堅持繼續抗爭。在得不到義軍支持之后,琴?厄索意外得到了卡西安、貝茲、奇魯?英威、菩提?魯克連同義軍若干飛行員的支持,當“俠盜一號”四個字從菩提?魯克口中說出時,很多觀眾已是熱血沸騰,這些人明知此行多險、極有可能有去無回,仍然義無反顧,他們的選擇令人敬佩。
如何評價死星的建造者蓋倫?厄索,這同樣是一個難題。一方面,蓋倫?厄索在死星建造過程中居功甚偉,沒有他就沒有死星;但另一方面蓋倫?厄索又留有后手,同樣沒有他也就沒有后面的死星消亡。很難將蓋倫?厄索簡單地界定為好人或壞人,在槍口之下,蓋倫?厄索沒有選擇的自由,正如蓋倫?厄索自己所言,如果沒有他,死星依然可以建成,但他加入了,也為死星設置了毀滅的命門。當我們試圖對一個影響歷史進程的復雜人物做出評判時,我們需要更高的格局和更為開闊的視野。
經歷鏖戰之后,絢麗的煙花在地平線上升起,完成使命后的琴?厄索與卡西安迎來了自己選擇的結局。此時頭腦中突然出現李志在跨年演唱會上詠誦《回答》的畫面,年過半百的李志仍然高聲吟誦著“我不相信”,莫管歲月變遷、人事滄桑,心中的理想仍在,胸中的熱血未冷。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追求正義、堅守理想,得到的并一定是幸福,這一路走得必然比旁人艱辛,本應得的鮮花、掌聲可能已經換作噓聲、嘲諷,那么是不是應該繼續下去?每個人都會做自己的選擇。或許,現實冰冷,但我們至少應該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不為丑惡鼓吹,不對別人的善良嘲諷。
人之所以為人,真是因為我們有人性。好的電影不僅僅是娛樂,它會告訴你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