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考取駕照的過程對于很多人而言都是一段十分難忘的經歷,駕校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這里,你會遇到一群素昧平生的同學,他們性格迥異,年齡跨度巨大,行業背景千差萬別。因為一個共同的目的,你們走到了一起,跟隨著一個牛氣沖天的教練,一起分享一臺破舊的教練車,無論寒冬還是酷暑,一次又一次的重復著一套簡單乏味的動作,只為了最后能夠拿到那個夢寐以求的小本本。現在我已經是一個持證多年的老司機了,也算駕車走過南闖過北了,也早已進入人車合一的化境了,但是學車過程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到現在仍然讓我記憶猶新,在學車的過程中的那些感悟,到現在仍然讓我受益匪淺。
大叔
大叔是我們同一臺車上學車的學員里年齡最大的一位了,當時已經54歲了。大叔是一個賣菜的小販,和老伴一起在市里的某個農貿市場經營著一個自己的攤位,每天早上他都要3,4點鐘騎著三輪車趕去十多里外的蔬菜批發市場去進貨,然后等把菜拉回攤位上之后,便由老伴照看著攤位,而他便要趕回家送孫子孫女上學,每天忙碌而充實。聽他自己講,駕校出于安全的考慮,對于學員的年齡是有限制的,當時的規定是不能超過55歲,大叔已經考了兩年了,而那一年已經是大叔最后的機會了。于是大叔對于練車這件事情格外的上心,無論刮風下雪,每天教練的車還沒到練車場,他就已經等候在那里了。由于當時我們那一臺車上有二十多個學員,所以基本上一個上午每個人也就能輪到一回上車操作,因為大叔每次總是第一個到,所以他也是每天第一個上車練習的學員。練習完畢下車之后,大家有時候會夸他練得不賴,大叔每次總是不好意思的搓著手說,沒有沒有,還得練還得練,然后便會離開回去照看他的菜攤。
大叔是一個不修邊幅的人,每次來練車的時候都是一臉花白的胡茬子,仿佛好幾天都不曾修剪了,身上也總是一身灰黑色的夾克衫,腳上一雙黃膠鞋。可是到我們場地考試的那一天,我們驚奇的發現大叔的胡茬子都刮得干干凈凈的,夾克衫也明顯是洗過的,黃膠鞋也換成了皮鞋。當時大家還跟他開玩笑,說他打扮得跟要去相老伴兒似的,大叔也只是嘿嘿一笑,說哪有啊之類的。候場考試的時候,大叔在候考大廳里踱著步,雙手來回的搓動,看得出來大叔非常緊張。其實大叔的車技算是練得不錯的,可能是因為這是他最后的一次機會吧,想想也在情理之中,于是大家都想辦法跟他搭茬說話,想安撫他緊張的情緒。
終于輪到大叔了,他在大家的鼓氣加油聲中走進了考場,正在大家還在猜測大叔會考得怎么樣的時候,大叔垂頭喪氣的從考場里走了出來,他考掛了。大家也不忍心去詢問細節,只是很無力的安慰著大叔,因為大家都知道等來年開春了,大叔就學不了車了,氣氛一時有些凝重。結果大叔嘆了一口氣之后,抬起頭來看著我們,淡淡的說,沒事兒的,你們好好考,不要管我,那一刻我分明看見眼淚在大叔的眼眶里打轉。
小王和小李
小王和小李是兩個在校的大學生,因為是校友的緣故,他們見了我總是要喊一聲師兄。他倆是這群學員里最年輕的,也是因為年輕的緣故,他們倆學起東西來都特別的快,還記得教練都經常忍不住夸贊他倆不愧是大學生。他們倆永遠是最快記住操作要點的,他們倆上車操作也永遠是最早達到教練要求的,這一點當時讓那些年齡稍長的學員羨慕不已。可是后來我慢慢的發現,他們倆來練車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到后來竟一個星期也見不到他倆的身影了。
最后考試的日子到了,我再一次見到他倆的時候,他倆還是結伴而來,一路說說笑笑看起來很輕松的樣子。這個樣子一直持續到他們走出考場,當時我們在候考大廳的人見狀還都以為他倆都通過了考試,結果他倆搖搖頭,還是那副輕松的樣子說,考掛了。眾人還沒反應過來,他倆又踏著輕快的步子走出了候考大廳,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中了。
王姐
王姐具體年齡不詳,但是大家都管他叫王姐。她應該是我們這群學員里天資最差的了,學起東西來總是要比別人慢兩拍,直到要考場地操作的前一天,她還經常分不清楚前進和倒車的時候往左打方向盤和往右打方向盤的區別。在她上車操作的時候我們都默契的把她和教練留在車上,因為她經常會往左打了一圈方向之后,突然反應過來,然后瘋狂的往右打方向,碰到這種情況教練都是崩潰的,于是我們在場地邊遮風的棚子里都能聽見車里教練憤怒而絕望的吼叫。
可是王姐是一個執著的人,為了能多練一會兒車,她總是留在場地邊練到教練收車為止,因為冬天的夜晚總是來得特別的早也特別的快,我們的練車場就在海邊的一塊廢棄的停車場上,夜幕降臨之后,呼嘯而過的海風總是能輕松的抽走人身上的所有熱氣,讓人感覺到一陣陣徹骨的寒冷。可是每次我們離開練車場時,總能看到那個倔強的身影,在昏黃的燈光下,蜷坐在遮風的棚子里瑟瑟發抖。
整個練車的過程對于王姐而言不啻于一場煎熬,還記得她嘴角因為著急上火而結的茄,一直到考試的那一天也沒有消下去。考試的那一天王姐也早早的來到了考場,不知道是因為緊張還是因為寒冷,王姐一直不停的跺著腳,嘴里還一直小聲的嘀咕著些什么,仔細一聽才發現是在背誦教練教授的操作步驟。可是到最后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王姐居然通過了考試,到現在還記得她走出考場進入候考大廳的時候,臉上掛著的那種孩子般發自內心的笑容。
我
學車的那段時間正好是我們一家三口要離開那座海濱小城回武漢的最后兩個月,等我開始練車的時候,妻子和女兒早已經先行回了武漢,租住的房子也已經跟房東商定了退房的時間,工作也已經交割完畢辦理了離職手續,于是我便成了一個全職學車的學員了。當時的境況對我而言也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如果那次考試不通過,按規定至少得間隔3個月才能再一次預約考試,而三個月之后,再一次回到這個城市來參加考試對我而言無疑是一筆巨大的開銷,后面新的工作要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一度讓我感覺壓力山大。
也是因為年輕的緣故吧,我學車的過程一直都比較順利,但是因為現實壓力的存在,我無法做到像小王和小李一般的瀟灑自如。于是每次我到達練車場的時候,在場邊候場的伙伴們總是會打趣我說,你都已經練得這么好了,還這么天天跑過來干嘛啊,每次我也只是淡淡的一笑,說沒辦法,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啊。大家也理解的一笑,又回過頭去聊別的事情去了。
最后路考的那一天,當我聽到考試車上的設備報出那一聲考試通過的時候,一直壓在我心頭的那塊大石才算真正的落地了,我壓抑住喜悅的心情,長舒一口氣,對考官到了一聲謝之后便下了考試車。那一刻車外的的天空在我看來是真的藍,那一刻的風在我感受來也是真的暖。
考試結束不久,我便離開了那座海濱小城,最后連駕照都是通過郵寄才拿到的。而之后的這些年,我也很少回去,也不曾再見過跟我一起學車的那些同學,但是學車過程中的那些人和那些事現在想來依舊鮮活,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學車的過程中讓我學到了很多車技之外的很多東西,憨厚的大叔在最后知道自己可能此生都沒有機會開車時的那份落寞和堅強,執著的王姐頂著巨大的壓力一直勤奮練習并最終如愿以償的那份喜悅,讓我明白了做事情應該有的態度,凡事盡力而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永遠保持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小王和小李,因為畏難和自滿,徒然擁有過人的天資卻荒于練習,最后也無法通過考試。他們的經歷也時時警醒著我,不要再犯他們一樣的錯誤,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有一個端正的態度,不驕不躁。這些道理雖然樸素,卻也會讓我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