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分享下本人的讀書方法。
先說一下我的讀書經歷吧。大學前的讀書是幾個月甚至是半年一本,這段經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學后,大一到大三,看的書不斷增多,而且也開始寫讀書筆記,但是每次的筆記都十分冗長,強迫癥地每本書都記下好幾頁,十分費精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讀書進度,在2016年我才讀了20本。2017年的時候,某次偶然在公眾號上看到一篇速讀的文章,以及一本書《快速閱讀術》,在下半年我徹底地改變了閱讀方法和觀念,于是2017年我一下子讀了70多本。
所以總的來說,讀書經歷里,真正值得回顧的其實只有2017年。這一年里,對讀書方法的認識也不斷加深。
首先說個要點:不要為了讀書數量而讀書!或許在上面的經歷中我似乎是以讀書數量來衡量一年的讀書質量,但數量頂多只是讀書的副產品,而不是目標。例如,有時候為了某些目的而閱讀時,并沒有必要看完一整本書,這時候如果還是以看完一本書為標準的話,閱讀數量并不大,但卻真切地獲得了效果。因此,真正的重點永遠是閱讀本身,讀書數量充其量只是一個只供參考的標準。為了數量而讀書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
本文大致結構如下▼
一、書單來源
自己最好要有專門的書單列表,記錄自己想看的書本。看什么書呢?好的書如何發現呢?目前為止我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法:
1. 高質量的公眾號和文章推薦。
2. 看書時作者另外提及到的推薦書籍,尤其是一些經典著作里面提到的。例如,《如何閱讀一本書》背后就有一長串推薦閱讀的經典書單;《喬布斯傳》里面也反復提到對喬布斯影響深遠的書;《人性的弱點》里面也有關于人際交往的書籍推薦。這些都可以引申出作為主題閱讀的材料。
3. 逛書店、圖書館時的「偶遇」。這個就純粹靠「緣分」啦。例如某次我在圖書館借書時恰好在茫茫書海中瞄到了蔣勛的《品味四講》,似乎挺有興趣,于是便毫不猶豫地借走了,閱讀后也意外地有所收獲。
當看到別人的推薦時,可以先在豆瓣或其他網站上上查一查大眾對此書的評價,了解書本內容,如果合適,再加入自己的書單。但無論如何,別人推薦不一定適合自己,最終的狀態應該是自己學會篩選書籍(通過閱讀目錄等等),書單只是一個大概的方向。另外,當真的不知道看什么書時,看那些經典書籍一般是不會錯的,如一些世界名著、各專業的經典圖書(如《經濟學原理》)。
二、閱讀途徑
1. 圖書館
既然在學校,那么圖書館自然是一個非常好的免費資源庫。(其實,要是只拿圖書館當自習室,而忽略了那浩瀚的藏書量和資源,那該有多浪費……)總之,我主要的書都是從圖書館借閱的。
2. 電子閱讀工具
如kindle,或是一些閱讀app(如微信讀書)。對于我來說,這個主要是解決上下班坐地鐵時的閱讀問題,畢竟在地鐵上還是拿著手機比較方便。雖然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紙質書,但必要時候還是要視情況結合兩者。
3. 書店
這個一般是隨興閱讀。逛書店時,看到感興趣的書便取下立刻閱讀,一睹為快。加上現在的書店越來越注重環境的打造,在里面看書是一個很棒的體驗。
4. 購買
由于經濟能力有限,這個選項很少出現,一般發生在放假難以把從圖書館借閱的書帶回家時。而且買書時,一般會優先選經典的、評分高的書籍。既然花錢買,那就最好選擇那些值得讀一次以上的。
三、如何閱讀
閱讀時間方面,本人是每天固定至少30分鐘閱讀,這也是規定留給自己的時間的一部分(不管多忙,其實時間總是會有的)。另外,去實習后,上下班坐地鐵時會有10分鐘左右的時間,此時也一般會拿來閱讀。
對于一本書,閱讀前,一般先看目錄,清楚大致架構和大概重點,并且可以由此先提出自己希望從書里獲得答案的問題,寫下來。至于閱讀方法方面,下面是個人的感受:
1. 像聽歌那樣閱讀
這句話出自書本《快速閱讀術》。什么意思呢?聽歌的時候,你并不會刻意去記住歌詞,但是當聽到一些觸動內心的旋律,你自然而然印象深刻,并且能將歌詞脫口而出。其實閱讀也是一樣:讓書本內容像歌詞一樣流過自己的眼睛,當遇到觸動自己的句子時,其實不用多加記憶也很容易記住。因此這里的重點就是:隨性而讀,不需要記憶,不需要擔心錯過,并且盡量快速。
或許這聽上去有點不靠譜。但以前的我就是因為生怕自己錯過什么,一字一句地細細閱讀,并且十分注重摘抄,結果閱讀樂趣大打折扣,而辛辛苦苦抄下來的句子其實很多都是日后不會再看的。再者,人的記憶力是很有限的,就算你很認真地閱讀,其實也是會忘記。
而當真正學會「放下」后,就要相應提高閱讀速度了。只有提高閱讀速度,才能看更多的書,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讀書帶來的作用。如何速讀呢?其實方法有很多,因人而異。例如,對于一些社科類的書,可以先直接跳過對論點的解釋先看結論(頭尾的句子),如果感到難以理解或者有必要深度學習才看中間的論述部分。對于一些難度較高,或者公式較多的書,也可以先把難的部分放下 ,直奔重點。
此外,如果是真正好的書,絕不僅僅只讀一次。所以應把第一次看書看成是對書總體的快速評估,評估是否值得繼續閱讀。真正值得對我們有價值的書很少很少,沒有必要所有書都一字一句去慢慢斟酌。
2. 關于摘抄
摘抄固然有一定作用,畢竟書本有一些精華還是十分值得記錄下來的。但最好不要邊讀邊抄,這會打斷思路,破壞了讀書的樂趣;而且很容易會抄過多,因為在沒讀完書之前我們無法知道哪里才是書的重點,反而事倍功半。因此,遇到好的地方,做個標記即可,等到讀完后再進行整理。
至于摘抄形式,以前的我曾固執地進行書面摘抄,但畢竟數字時代一切都在進步,其實有一些更高效的方法可供采用,如一些app(本人用的是掃描全能王),或是手機拍照其實也可以。此后我一般會把這些照片分類存到OneNote中,當作電子版的閱讀筆記。
3. 閱讀后的輸出
輸出,就是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有輸入就一定要有輸出!輸入的過程,只是吸收的過程;而輸出,就好比消化。只輸入不輸出,看的知識永遠都是作者的,而不是自己的。
但也不要把寫書評想得太復雜,非得是上千字長文,其實即使只是短短的幾句話都可以。例如看完后在豆瓣、朋友圈,或是自己的筆記本上,任何地方,寫上自己的看法。如下面是本人的例子▼
當然,當遇到一些感觸大的書本,也可以嘗試寫寫文章(如之前寫的我讀《知覺之門》)。寫完以后,還可以在豆瓣這些平臺上搜搜別人的理解和評價,進行對比,更好地加深自己的認識。
除此以外,作為「讀書儀式」的一部分,參照《快速閱讀術》的方法,我還會在看完的書里拿出一句自己認為是最精華的部分,附上自己一兩句簡單的感受,集中放到一個地方。長此以往,就形成了自己在這一時間段內的讀書記錄索引,方便回顧,也可以算是對自己的激勵吧。這一部分我以前是寫在本子上的,今年才換成在Onenote上進行▼
四、其他要點
其實,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書方法。所以,以上說的方法也并非全部適用。例如小說類的書,看的時候也許就沒有必要按照上面的方法,而且一些文學類的書更適合慢讀,細細品味。此外,一本書不一定要看完。例如一些書看了一半仍然不知所云,覺得十分痛苦時,其實可以選擇放棄。
對于讀書,樂趣很重要。唯一能讓自己把看書堅持下去的就是樂趣了,所以一開始最重要的是找到吸引自己的地方,讓自己愛上閱讀。但是也不能全部都只看自己喜歡的書,要恰當挑戰自己,走出舒適區,才會有進步。所以在兼顧樂趣的同時也應該讓難讀的書占一定比例。
此外,不要只看一類書。什么書都應該看一看:文學、科學、藝術、經濟、金融、心理……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知識面得以補充,培養一種跨學科的思維。查理芒格的傳記《窮理查寶典》中就反復提到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在手里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其實就是諷刺那些只專注于某一學科而不理會其他學科的人;喬布斯也正是因為把科技與人文聯系起來,才有了蘋果公司這個傳奇。因此,跨學科地看書,對于培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十分重要。
好了,分享就暫時到這啦。還是那句:僅供參考。最終的實踐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我的讀書方法其實也在不斷改進中。但無論如何,方法都只是作為一個輔助工具,最終的重點其實還是閱讀本身。
最后,你們有沒有什么好的讀書方法分享呢?歡迎提出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