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我的孩子們都笑話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查理·芒格
讀書的“用”,不在眼前,不在當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潤萬物之后,萬物所呈現的那種清新、新鮮、水靈時的生機勃勃,是看不見和摸不著的。它是一種無形之用,是一種潛移默化,它能融進你的血液、精神、行動之中,悄悄地對你的生活、環境發生作用,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人生軌跡。——董卿
(一)讀什么書
經常有人在微信群里說自己鬧書荒了,求大家推薦圖書。說實話,我覺得這事特不靠譜,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這么嚴肅的事情怎么能交給別人去做呢?再說了,如果要讀什么書都不知道,還學什么習啊。
讀書是個很私人化的東西,是為了讓自己愉悅,讓自己有智慧,讓自己通過某門考試……而不是為了裝點門面或者人前裝叉!因此,只擺在書架上卻如何也看不進去的中外經典或許倒不如被很多人瞧不起的《二十一天精通×××》更有意義。當然,只看技術和應試圖書的人也沒資格嘲笑別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只要別人是真的喜歡而不是裝。切入正題,用七招找到適合你的圖書:
1.關注相關的公眾號
微信上的書單類公眾號很多,翻了一下我的關注就有南都讀書:nddsjlb;書單:bookselection;書單來了:shudanlaile;畢馬威上海seed書友會:kpmgshseed。用微信搜“書單”“書目”“讀書會”,會有很多公眾號,找一個與自己興趣比較接近的關注就OK了。
關注微信公眾號的方式有點偷懶,效率也不高,因為還是那句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而他們推薦的書目,往往并不完全適合你,所以,還得自己去尋找。
2.查找你喜歡的書里引用了哪些書
如果不是純文學書,書中往往會引用其他圖書中的觀點。而某本你讀完且喜歡的書,就可以作為一把鑰匙,帶領你進行進一步的探索與挖掘(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此類代表——劉未鵬的《暗時間》,簡直就是一本相關圖書的索引)。快速找出引用圖書的方法有:①文后的參考文獻。②文中的腳注。③如果是電子書,可直接搜索文中的書名號,可用Calibre2進行搜索。④kindle圖書的X-Ray功能,但并非每本都有。
3.查找你喜歡的作者寫過哪些書
如果你發現某本書寫的不錯,那么關注一下該作者還寫過哪些書。一般情況下,該作者寫的其他圖書你也會喜歡。
4.查找你喜歡的出版單位出版過哪些書
每個出版商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比如文學類的,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比較具有優勢;經管類的,機工華章、中信、湛廬、磨鐵黑天鵝、藍獅子都不錯;計算機類的,人民郵電、電子工業、清華大學出版社占了半壁江山……所以,你可以瀏覽一下出版社的網站或者關注他們的公眾號,亞馬遜、京東、當當的圖書頻道也可以按出版社進行搜索,很容易便可以發現你的下一本所愛。
不過,相對于作者,出版單位的圖書水平往往參差不齊,而編輯和銷售人員還經常為了經濟利益對那些并不怎么樣的圖書進行大力宣傳和推銷。因此,當大概選定一本書之后還應該去豆瓣上看看書評,以防止買到《貨幣戰爭》(該書由中信出版,銷量巨大,豆瓣評分不到8)和《爆發》(該書由湛廬出版,作者倒是厲害,是大名鼎鼎的巴拉巴西,但圖書實在是前言不搭后語,也存在著大量的牽強附會。盡管在多個場合湛廬的人為其辯護,但擺脫不了豆瓣評分6.3的命運)。
5.搜索你喜歡的人推薦了哪些書
有一些你喜歡的名人可能寫過的書并不多,但是你很喜歡他的風格。那么可以關注下他推薦的書。這個也并不難,一種方法是使用通用搜索引擎,另一種方法是看他的微博“薦書”。當然,你還應該知道該名人與這本書是否有利益相關,比如李開復、段永朝等薦書無數,但這些書良莠不齊。
6.主題式閱讀
本文中的第二條和第三條基本上都是在尋找主題相近的書,但是還不足夠全面。如果對某個細分領域真的特別感興趣,那么不妨把電商網站該分類下的所有圖書都瀏覽一遍,然后看看書評進行篩選。如果是在圖書館借書,那么更方便了,直接根據CIP分類進行選擇就好了。
7.“釣魚”式搜索(為自己畫像)
以上的所有方法都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只用一本書或者一個人來確定自己將會喜歡的下一本書。這個“一”可能太少了,不足以描述我們每個人的復雜性,那么您可以試著在Google或百度里將自己喜歡的多本圖書書名同時輸入,進行搜索。如果某個博客上,博主一共推薦了十本書,而你的最喜歡的三本圖書都在其中,那么剩下的七本你基本上要重點關注了(其實這也正是炒的火熱的用戶畫像:喜歡的圖書高度重合,表明你們“臭味相投”)。用Google搜索到的往往不只有博客,還會有豆瓣的豆單等。當然,如果你打算搜索微信里訂閱號的文章,可以用搜狗的微信搜索功能,具體的方法一樣。這種方法因為有些像用已經有的魚肉作為魚餌去釣更大更多的魚,因此稱為釣魚式搜索。用這種方法也有缺點,就是你為自己畫像越畫越準,反而失去了你探索新主題的可能性。
關于圖書選擇,我還在朋友圈發過一個段子,可供參考:中國史要結合西方史看,否則最終會喜歡上文玩翡翠以及《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貨幣戰爭》等宣揚神秘組織和陰謀論的書少看,否則最終會喜歡上參考消息和鐵血論壇。《窮爸爸富爸爸》等宣揚不勞而獲和快速致富的書少看,只看這本書的人有不少在做傳銷。玄幻言情類網絡小說適可而止,否則讀書破萬卷,下筆如便秘,努不出一個字,連評論都寫不出,一生只能給別人點贊。色情小說不要看,傷神傷身傷腎。中信、湛廬、華章經管要結合人郵、電子的書看,否則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五十歲仍只是滿腹經綸的思想家,總覺得自己可以掌舵巨型企業,卻解決不了生活中芝麻大小的問題,一生行走在理想的邊緣。結婚之前不要只看三聯和廣西師大,否則知性小資逼格滿滿的你容易找不到對象。
(二)精讀還是略讀
精還是略,要看讀的是什么書:小說類,精略全看小說能不能吸引你,如果能吸引,恐怕想略都難,如果壓根兒不是你的菜,那么再略都無所謂。如果是技術類圖書,往往必須精讀,因為前后是串起來的。還有一些比如心理學、認知、經管類,這些圖書個人建議介于精和略之間的一種讀法,即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讀,但也不要只是隨便翻翻,尤其是閱讀習慣還沒養成的時候,隨便翻翻容易形成浮躁的習慣,最終導致錯過很多重要信息。對于市場上流行的7倍閱讀法、10倍閱讀法等,了解下就好,切莫完全相信,因其都違背了人的認知規律[1]。對于特別重要的或者特別精彩的圖書,一定要做筆記,前面(這是一個連載,前面還沒發出來,←_←)也已經說過了,即使做的筆記事后再也不看,當時梳理框架、記錄靈感對于加深理解也十分重要。當然,對于壓根兒就不好的圖書,應該迅速地放棄,甚至應該扔掉。因為,知識是無限的,唯有我們的生命和時間是有限的,這是一件既奇妙又有些悲哀的事情 ,我們的很多判斷和選擇都應該基于這點認知去做。
由精讀和略讀還往往引出另外一個話題,那就是該不該刷量。有人在朋友圈曬自己一年內讀了多少本書,總有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好牛叉,怎么做到的;另一種是,書不在多,關鍵要精,要融會貫通,要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要學以致用……那么,到底該不該刷量呢?我個人認為,對于一年25本以下的閱讀者,刷量是很有必要的,在這個量下的閱讀者 ,我們可以認為還沒有形成特別穩定的閱讀習慣。此時,閱讀習慣的養成比吸收書本中的知識更為重要,而刷量是最好的閱讀習慣養成方式。但如果常年穩定在50本往上,可以考慮更深層次的精讀:二刷、三刷、梳理成自己的思維導圖或者寫讀書筆記,尤其是自己認為的經典著作。當然,跟別人講書,我認為是精讀的最高境界,因為你不僅要掌握書中的內容,而且要學習與圖書相關的知識,來面對聽眾的提問和挑戰。
(三)紙書還是電子書
紙書和電子書各有優缺點。
紙書的優點是護眼,做筆記方便,可以迅速翻閱了解全書,閱讀時沉浸度高,平時帶出去一旦丟了沒那么心疼,放在書架上還可以裝點門面,同時讓別人看到知道自己的閱讀興趣;缺點是放家里占地兒,搬家時費勁,隨身攜帶不便,單手翻頁困難(這點對于站在公交和地鐵上的人十分現實),閱讀進度無法自動保留,夜間閱讀需要照明燈,在中國這個大環境下公眾場合看紙質書還會有點被別人說裝叉的尷尬。
手機閱讀的優點恰恰對應紙書的缺點,同時手機可以多終端同步,還可以隨時復制、分享。有人覺得手機屏幕太小,但只要沒有圖、表、復雜版式,往往屏幕小反而有助于目光的聚焦,從而提高閱讀效率,甚至有人發明spritz速讀器,眼睛只盯著屏幕的一個地方,讓單詞如流水般閃過(當然過猶不及,這種做法和一目十行很像,閱讀效果并不很好)。當然,電量不持久、對眼睛有傷害、飛機上不能開機等是其缺點。Kindle等基于電子墨水屏的閱讀器,結合了紙質書和手機閱讀大部分的優點,是我個人比較推薦的閱讀方式,當然做筆記方便程度方面,還是有著先天不足,沉浸度仍不如紙書,而攜帶便捷性不如手機。
電子書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就電子文件形態來說,可以分為以PDF為代表的版式電子書和以epub、mobi為代表的流式電子書。
PDF為代表的版式文件可以保留原版原式,因此適合印刷,并且即使是電子閱讀,也體現了對設計人員的尊重,讓讀者領略原汁原味的美,所以在流式閱讀越來越流行的今天,版式文件并未衰弱,在電腦、平板上仍很有市場,在9.7寸及以上的iPad上閱讀,體驗非常好。
PDF文件又可以分為圖片型(一般是掃描得來,例如超星圖書 ),圖文雙層型(掃描后OCR,例如知網論文)和文字型(例如由Word或排版文件直接轉換而成)。上述分類和命名并不嚴謹,但簡單易懂。掃描而來的PDF由于沒有文字層,不僅沒法復制,而且沒法文字高亮,這時就需要自行對PDF文件進行OCR,ABBYY FineReader和Adobe Acrobat都能勝任這件事。有的PDF沒有書簽(目錄),對于迅速閱讀學習也不利,可以用PDF補丁丁較為快速地添加。PDF高亮部分的導出可以把文件上傳到sumnotes。PDF轉word可以使用Acrobat自帶的另存為功能,當然,如果追求更好的排版效果,可以試試Solid PDF tools。一些PDF的其他各種處理,如解密等,可以在smallpdf上解決。
PDF閱讀器的選擇上:PC端首推Adobe Acrobat,次推福昕和清華知網的CAJ Viewer;平板端推薦pdf expert和福昕;手機因屏幕太小,用什么閱讀器都不太友好,WPS是相對比較好的選擇。
Epub、Mobi等流式文件則因可調字體、字號、行距,可改變背景色,自適應屏幕等特點,因此更適合小屏幕的手機閱讀。
流式閱讀器的選擇:手機首推Kindle客戶端,它可以實現與PC(僅限于購買圖書,通過郵箱發送的個人文檔,在PC端無法同步閱讀)、平板、Kindle硬件的多終端同步,既包括閱讀進度,還包括書簽、標注和筆記,并且,Kindle客戶端在其他細節體驗上也極其到位;次推網易云閱讀、掌閱和多看。平板端同樣首推Kindle。PC端則首推Calibre2,它不僅閱讀方便,而且可以提取目錄、更改行距、轉換格式,還可以一鍵發送到自己的Kindle郵箱。當然,Calibre2能打開的圖書必須是去DRM保護的。
(四)聽書是一種好的方式嗎
聽書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利用真人或者TTS原原本本將書的內容讀出來,另一種是現在流行的讀書會。第一種流行度低些,我們重點說第二種。
聽書具有一定價值,尤其對于從不讀書的來說,用聽的方式來讓自己接觸到新的知識,有什么不好的呢?但是,如果本來已經下決心讀書了,意外發現了聽書這種“捷徑”,想從中取巧,就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了。
第一,聽書的情況下,你看不到圖書的目錄,無法對圖書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第二,你聽到的是二手的,講書的人究竟遺漏了多少重點、多少細節,你根本不知道。第三,你無法看到圖書的參考文獻等,無法擴展閱讀和主題性閱讀。第四,你無法對其中激發你靈感的地方進行標注或筆記。第五,有些圖書有圖有表有公式,甚至需要你的推理和驗算,這些也是無法聽來的。
當然 ,聽書更快,有時候還加入了講書人自己的理解以及趣事,更容易聽懂。總得來說,聽書最好只作為讀書的補充而不是替代,作為甜點而不是正餐。
(五)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們常常看到一種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一方面不看書,而另一方面又把書奉為神明。在農村和三四線城市,稍微上年紀的人,都對圖書特別迷信,用“人家書上就怎么怎么說”來反駁你,即使他看的是《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即使他看的書是一個并不存在的出版社出版的盜版書。老一輩這種對書的迷信,在年輕人中以一種完全不同的形式出現了:馬云說……魯迅說……稻盛和夫說……《三體》說……他們既不分析當前所處的環境,也絲毫不對名人或者圖書有所懷疑,即使他們自己也知道《三體》只是一本科幻書。
這種生搬硬套、三句不離名人或書本的書呆子做法,其實反映的是自己的不自信以及思考深度的不夠,甚至是自私,因為你只想賣弄自己的東西而并沒有想聽眾需要什么。咱有啥事說啥事,扯那些沒用的干嘛,是吧?對于這類,我的建議倒不是少看書,也不是強調學以致用(因為強調了也沒用)。而是建議先從形式上下手:想引用名人說的話時,忍一忍,再忍一忍,把“名言”引用率先降到千分之一以下,也就是每一千句話才允許自己引用一句名人或者書本中的話。嘴上不照本宣科了,慢慢地,或許腦子也就扭過來了。
(六)指導行動不是唯一目的,但是重要目的
很多圖書,差一些的是雞湯類的,好一些的是認知類的,讀者讀完會有滿滿的獲得感,但是僅僅是獲得感。一年、兩年下去他并沒有什么改變(除了氣質上的)。當然,改變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須在認同作者的同時對抗自己的惰性,改變自己的習慣。也正如此,在本連載中我甚至不惜突兀地插入了一些工具、方法、技巧,即使你不認同我的思維,即使你無法改變你的一些習慣,但總有仨瓜倆棗的工具和技巧落入你的懷中,成為你的收獲。
(七)一些小玩意和小技巧
技巧1
你是否也想讀書,但覺得眼睛不舒服、頸椎疼?那我可以推薦兩個與安卓手機(因iOS 的電子書應用幾乎全都不支持音量鍵翻頁,因此無法使用)配套的神器:手機環形支架和藍牙翻頁器(淘寶買加起來也就是幾十塊),然后你就可以:穿在手指上在公交上昂頭看;掛在玻璃上,躺躺椅上看;用筆把火車上提供的一次性紙杯劃個口,將環塞入,在火車上仰著看;捆在公園的樹上,站著、坐著看,你甚至可以用HDMI線或者樂播投屏轉到電視上看……看書,突然就不用低頭、不用靠近,可隨便晃動,不是那么累的事情了。不僅如此,這種方法因為你的手離開了手機,還可以大幅降低刷朋友圈的沖動。
技巧2
把一本圖書的目錄轉成思維導圖,打印出來,在讀書的時候放在旁邊,可以大幅提高吸收效率。具體方法是:在Calibre2中的圖書目錄上右鍵,點擊復制目錄,粘貼后把每兩個空格轉為一個TAB(制表符),再次復制,粘貼到Xmind等思維導圖軟件中。整個過程不會超過一分鐘。
[1]《速度都是套路,多讀才是王道》,腦人言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