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成為一個大人的呢?”
有時候我常常會這樣問自己,大概就是從我開始學(xué)會為別人著想的時候吧。
最近看了三部與孩子有關(guān)的電影,《希弗和希索》是最觸動我心的一部。
電影講述了兩姐妹希弗和希索成長中的故事,希弗作為姐姐,是兩個小孩中懂事優(yōu)秀的那一個,總是幫忙干家務(wù),照顧妹妹,而希索就比較任性了,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大吼大叫,撒賴耍潑。
“她是那么乖的一個孩子,從來不做任何要求,還從來不挑食,為了遷就我,還吃烤焦的面包,她總是把別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她自己都沒發(fā)現(xiàn),她就像個大人。”
這是一天晚上兩個孩子的父母在房間外說的一段話,而這時候希弗已經(jīng)因為父母總是偏愛著希索賭氣不說話一天了。
是的,電影里小孩子表達生氣的方式便是:“我再也不和你說話了。”
我小時候也會這樣。還會故意在和自己冷戰(zhàn)的小伙伴面前表現(xiàn)出和別人親密的模樣,顯示自己不和ta做朋友也可以過得很快樂。
那時候我常常會容易把自我擺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但實際上又深知這種高傲并不對這世間有任何作用,然后又不得不做一些出挑的事情來引起別人注意,但失敗的概率往往很大,并修復(fù)不了友誼,還會背負罵名。
這是我以前常常會陷入的社交循環(huán),后來才慢慢明白并接受了自己的普通,小心翼翼地藏好了那些驕傲。
所以在看到電影里希弗和希索各自用“不說話”這種方式來表現(xiàn)生氣的時候,我內(nèi)心真真是覺得親切的。那其實是人們生氣時一種很本能的體現(xiàn),卻可能只適用于孩子。
其實我并不會懷念兒時和朋友冷戰(zhàn)那些賭氣不說話的時刻,因為回想起來其實都是自己極重的自尊在作祟,并沒有改變?nèi)魏巍?/p>
但偶爾我會想念那個把自我看得極重要的自己。
希弗在影片的最后說:“如果一直做好孩子,大人們是不會改的。”
這是乖孩子對世界的第一次反抗,因為家人們愛她,所以開始嘗試依附她的規(guī)則去改變。
這是作為孩子,父母所賦予的最好的特權(quán)。
離開家是沒有的。
我記得母親從小教過我最多的一句話便是:“你要多為別人想想。”
我知道的,我也深知這在當代社交中的重要性,于是又忍不住把這部電影多看了兩遍,讓自己在她們的任性里多打幾個滾。
做個孩子,真好啊。
-THE END-
我把糖分給你吃,你別生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