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干旱時節,小樹把葉子蜷縮起來,園丁a透過表象看到了本質,及時澆水;園丁b視而不見,小樹熬到下雨,也活了下來;園丁c很愛控制,不辭辛勞的把葉子一片片掰開,結果小樹失水過多旱死了。
2.我們不可能理解孩子所有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人也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可以生孩子。面對孩子,父母只需要保持一份敬畏,若不懂得愛,至少不要自作聰明地切段孩子自救的活路。
3. 在心理咨詢中,我看到幾乎每個孩子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自救,然而悲慘的是,每次自己的努力都被父母不斷較勁的“糾正”,這才導致問題行為——因心理痛苦而外顯出來的癥狀——持久存在。一些父母自己的童年,太痛苦,愛孩子確實不容易,那就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吧,停止評判控制孩子按照所謂“正確的方式”來生活,那么至少孩子還可以自救,甚至有可能發展出過人的能力。
4.? 我非常反對給孩子貼上各種診斷標簽,但精神科一審經常這么做。比如多動癥,孩子多動是因為嬰兒時期到處探索的行為被嚴重打斷,無法通過豐富的體驗來發育自己的感官神經系統,所以潛意識才會支配身體,獲得加倍彌補。如果父母通過管制或者抗躁狂的藥物來打斷這個彌補過程,結果可能有兩種: 要么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孩子不再對外界產生興趣,要么多動的行為將長久持續下去。
5.每個人成為現在的樣子都自由其原因,我們能給予的最好支持,就是不評判,不打擾。任何粗暴改變孩子努力,都會埋下可怕的伏筆。
6.所有的能量狀態本無常,任何心理問題都會過去,除非我們堅持不懈的要改變它。
7.榮格離世前說:“你連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作為老師,要學習像太陽一樣,只是發出光和熱,每個人對陽光的反應都有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會躲開。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跡象,那是因為還沒有到那個時間點。永遠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8.在心理咨詢中,一旦我升起“正確、應該、更好”之類的念頭,就會和來訪者失去聯結。來訪者也許會在頭腦中贊同我,但他的身體的能量會退縮,以表達抗拒。孩子更是敏感,無論父母的話說的多么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動念想要改變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愛,而是能量被阻塞。
9.不改變別人并非因為別人不可改變,而是改變的念頭,阻礙了別人的成長。當我們覺得別人應該變得更好的時候,已經看不到真相,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醫生連病人都都看不到,怎么能治好病呢?當我們有了足夠的覺知,就會發現每個人當下的體驗就是他最需要的體驗,而只有無評判的覺知和關注,才會點亮對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