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瓦爾說:從同一個教室里走出的學生天差地別,就是因為有人等著被打造,有人是自己在探索。
我常常慨嘆,同是一個父母教出來的孩子,為什么有的就特別有出息,有的就一生過的凄慘慘。
多年后我終于明白,成長---終身成長會讓他們的差距越來越大。
朋友家兄妹三個,她是長女,在那個年代,生在團場的孩子努力考大學是跳出團場的唯一出路。出去即意味著再也不用年年拾棉花,再不用面對望不到頭的幾百畝地欲哭無淚。
團場的師資力量當然不能跟城市比,考不上大學是普遍現象。
一個偶然的機會,城里招工,通過熟人幫忙,她進了工廠。
遺憾的是工作不到一年,工廠就倒閉了。于是她開始了打工生涯。在漫長的打工時光中結婚生子。隨著年齡漸長,她逐漸意識到這種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這日子一眼就望到頭了。
于是她開始上夜校,拿文憑,在公司開始做業務。過了幾年又繼續學習,考了會計上網證,拿上了助理會計師。公司領導給她調整了出納崗位,她在出納崗位一干就是很多年。
四十多歲時,她又覺得自己一把年紀了,還干著跑銀行的活,沒啥意思。于是又一次開始進軍中級會計師。多少個日日夜夜她與自已死磕,頸椎病一次次犯的頭暈仍然沒有放棄,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她如愿的拿上了中級會計師資格,公司再一次調整崗位時,她成為了財務主管。我做為她的好友見證著她一路的奮斗史。
而她的弟弟、妹妹,雖然在她的幫助下,也來到了城市并且有了固定工作,但幾十年如一日,沒有一絲改變。如同跑步時,你想帶著他們跑,他們就是不邁開腿一樣拽不動。
如今的她退休后的生活十分愜意,全國各地跑著玩。而她的弟妹卻一邊報怨一邊仍舊在一線崗位上吊著。
一個月、一年不努力可能看不出差距,五年、十年不努力差距就非常明顯了。人們常說寧可慢走不可停,大抵就是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