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去愛、去工作、去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弗洛伊德
我是黃增。
2006年,稀里糊涂地成為了心理學專業的學生。
2010年,用努力和幸運考取了心理老師的工作。
2012年,勉強拿到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
2015年,系統排列意外進入了我的大腦和心靈。
2016年,踏入各類身心靈成長工作坊和導師班。
看起來雄厚的專業背景,我知道含金量有多少。
最典型的是,不論我考證書還是參加課程,老公對我的評價就是:
沒有變化!
那么,問題出在哪兒呢?
弗洛伊德說:心理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去愛、去工作、去生活。
我想,并不是改變愛的對象、改變工作、改變生活。
而是改變愛的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又或者說,改變自己對待外界的模式,自己對待自己的模式。
畢竟有一句很經典的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我想,我們很擅長講故事,特別是在我們受傷、處在逆境的時候。特別會講自己“不幸”的遭遇。然后得到一些安慰、理解、關懷……
可是啊,我們都忘了——
凡事都有三個方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以及事實真相的一面。
我們更愿意從自己的角度去詮釋發生的事實,而不是真相本身。
就如同“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我們對每一件事的解讀方式造就了我們的現在。
而往往,我們的解讀方式(模式)常常是固定的,比如:受害者模式、托付態模式、忍吞型模式等等。
看到模式是難的,因為需要背負起自己的責任,同時直面自己趨利避苦的天性。我不斷不斷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呢?沒有顯著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的模式是什么?
老黃給了我這樣的一段話:
? ? ?? 也許你認為增加會給你帶來勇氣,從你的眼睛里我看見這份渴望。
? ? ?? 同時,我親愛的女孩,你知道嗎?外在的增加只會另你變大,而內在的增加才會令你增強!
? ? ?? 更同時,你內在每增加一分,你就會更苗條更漂亮一分,你會相信嗎?
? ? ?? 反正我信!!
在這個話中,我似乎看到了我的模式:企圖通過外求來達到內在的增加。
很多思考和行為的落腳點常常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的內在。
周四,帶女兒去補牙。之前補過兩次,這次換了一個醫生。
早上10點到近下午4點,終于輪到我們了,女兒卻抗拒。
醫生說:這樣沒有辦法補。
我給女兒做工作,讓后面的小朋友先就醫。
在勸說過程中,我運用了所有我能想到的傳統的、科學的方法。
女兒有懵有哭,我有苦口婆心有憤怒,仍未改變現狀。
嘗試三次之后,女兒仍舊抗拒。
再跟醫生做交流后,才知道:
她是不用外物讓孩子張口的,孩子累了可以休息。
過程中不斷跟孩子對話、鼓勵。
而我們之前的醫生,卻是少有交流,但有恐嚇,有強制手段和外物……
雖然我有過不悅和質疑,但為了盡快讓女兒完成補牙,也就配合、認同醫生的做法了。
兩名醫生一比較,再思考我挑選私立口腔醫院兒童科的目的。
瞬時想狠狠地斥責自己——因為我的處理方式而讓我的孩子恐懼了牙醫。
1.明確目標,導向行為
?? 我挑選私立醫院兒童口腔科的目的,就是得到更好的服務,讓孩子能配合診治。
?? 那么,我就得以這一點來判斷醫院的服務是否能與“私立”“兒童口腔科”匹配,
?? 面對自己,面對孩子,面對醫生做出相應的行為。
2.感知情緒,表達需求
?? 在醫生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預設時,我就可以叫停,提出質疑,提出更換醫生。
?? 因為作為消費者,有權表達自己的情緒,提出自己的要求,也可以更換醫院。
3.正視問題,積極應對
?? 不論是孩子蛀牙,還是恐懼補牙,問題早就有所浮現。
?? 大意也好,逃避也好,最終結果惡化。
于是,拿好東西,回家。那時已經下午5點出頭。
這幾天,我都帶著這幾個新的模式在生活,
其實蠻難的,因為得隨時覺察,
要將習慣性指責別人的手指,收回。
同時,去找到自己可以改變的點。
比如,女兒不肯刷牙,是自己立場不堅定;
比如:女兒愛吃零食,是自己任由她妄為。
比如:自我感覺沒有時間,是自己沒有合理安排;
比如:常以受害者自居,是因為不愿表達,不敢表達。
……
自我感覺是——宛若新生。
我看到現狀中美的部分,看到自己進步的地方,看到他人閃亮的地方……
前不久在大巴車上遇到一對母女,女孩5歲的樣子,玩著玩具手機。
她時不時地叫聲“媽媽”,或者蹭蹭媽媽。
媽媽一直看著手機,自始至終未看過孩子一眼。
那會我就想著:
這個媽媽該去學習正面管教或者處理自己的議題。
后來,女孩玩著玩著睡著了,身體是扭曲的。
媽媽看到后,立刻讓孩子舒適地躺在自己懷里,也睡著了。
看到這里,我痛斥了自己,指責別人是否就能襯托出自己的偉大。
內心被這個普通的母親所打動。
她肯定是很愛自己的孩子,
只是因為自身的原因,她不知如何去面對醒著的孩子,
不知如何去應對孩子的需求,不知如何去表達對孩子的愛……
或許,當她還是孩子的時候,也未曾被媽媽“看見”。
而她的孩子可能會感受不到媽媽的愛,
因為她感受到的是媽媽看手機多于看她。
所有,她學習到的是這樣一種表達愛的方式。
未來,她可能會學習到新的方式,也可能不會。
然后,代代相傳。
找到模式之后,去改變它。
此時需要在創傷性事件中,去更新自己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應對模式。
這時,需要某個個人契機或者可以創造這樣的契機——個別咨詢或團體工作坊。
總之,需要認識到:我想改變自己的某個方面。
對于我而言,我看到了自己——真正去改變自己,
自己的工作意義——真正去幫助他人。
且等我將內在的能量逐漸增強、釋放,你將看到不同的我。
現在,我不斷地表揚自己,哪怕我只有一點點的進步。
這篇文章我琢磨了很久,思路修改了多次,想要寫出我能寫出的最好。
只是這次,我知道,我所謂的“最好”,是想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當意識到這一點,我便卸下包袱,只寫自己所想。
愿你我,都能自助;愿你我,都能宛若新生。
更好地去愛、去工作、去生活。
【自我介紹】
黃增,3歲女孩的媽媽,心理老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系統排列導師(在學)
致力于個人身心靈成長和家庭教育的傳播,自我成長的同時幫助到更多的人學會溝通,學會成長,學會愛自己、愛家人、育兒。
關注請掃一掃微信二維碼,添加時請注明真實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