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說,他的初衷是把我們帶回到那場“戰爭”中親歷似的走一遭,不得不說,他真真切切的做到了~那種喘不上氣的緊張的代入感,從影片開頭零星士兵在德軍槍林彈雨中瘋狂逃命開始一直貫穿到影片最后。中間高潮隨著士兵在海水里海灘上密閉的船艙里各種掙扎喪生幾度難以呼吸難受到大家不約而同叫出來…
這種代入感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漢斯大神根據懷表敲擊的節奏創作出來的幾乎貫穿影片始終的配樂無疑是最大的情緒助燃器,天衣無縫地與情節交錯對接,緊緊鉗住心跳,讓那個時空里的絕望緊迫時刻籠罩著人心;第二個方面則是歸功于諾蘭拿手的多線程交錯敘事方式,分別從飛行員的空戰一小時,游艇的跨海救援一天和海峽大撤退的一周這三條時空線穿插敘事,把事件的始末結果救援的艱辛海峽士兵擔驚受怕的等待和空中緊張刺激的酣戰糅合到短短一個多小時里,把不同時空切割開又交錯拼湊完全展開到一個平面讓你直視因果,直至最終三線交匯到戰爭結束立功的孤勇空軍被俘。比單線敘事更加飽滿震撼。第三個,則是諾蘭選取的角度,不是事件背后的宏大的政治博弈,不是戰爭背后那些大人物風云際會的成功失敗,不是歷史迷霧散去后旁觀者的指手畫腳,而只是,作戰在最前線的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的生死存亡,是當時一個個英國普通民眾們為了同胞為了守住home做出的努力與犧牲,這也是我最欣賞諾蘭所拍出的這部戰爭片的地方。從最微觀的角度,跟隨著三條線里分別不算主角的幾個代表性主角,一起親身經歷他們分秒必爭的生死逃亡,你才能真切見識到戰爭的恐怖和里面任何一個個體的不易。
個人的渺小與偉大。我想這也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