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枯竭期是每一個寫作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蘇秦也一樣有這樣的困擾。再厲害的作家也有缺乏靈感的時候,尤其是對于小說家來說更是如此。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個人非常喜歡蕭鼎老師的作品,但是他之前很少有書能夠堅持寫完。除去生活和懶惰這兩樣可觀原因之外,很可能是因為遇到了瓶頸——內容枯竭。當然這里僅僅是臆測,對蕭鼎老師還是非常恭敬的,最近也看到他重新出發,新品不斷,很可能已經找到突破的辦法。
對于大多數普通寫手來說,我們要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很多人會在網上搜索各位回答,我們看到最多的就是:需要平時的知識的積累,寫作是一項輸出工作,當你被掏空時,需要及時輸入來補充。因此大部分都建議我們多看書,儲備靈感和知識。
蘇秦覺得,看書作為輸入來源是一個十分不錯的選擇。但僅僅依靠這些,往往還是不夠的。我們不能奢望一本書能夠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收獲,即使是掌握了方法快速閱讀提煉了精髓,而你也僅僅是提煉了要點,得到了他人的感悟。
我們知道,藝術是源于生活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前期我們很可能已經把自己的生活寫得七七八八,難道要把兒時的老底拿出來再反復研究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們需要的,就是改變自己的生活,試著去了解,融入一種陌生的生活方式中去。
因為陌生,你才會好奇,因為好奇你會領悟很多的東西。你需要做的,就是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去發現不同生活中的點滴感悟。
還得大偵探福爾摩斯與華生的那段對話:有一天華生問,為什么我們同樣經歷那些線索,一同去調查,最后只有你能找出答案呢。
福爾摩斯說,因為我專注。
華生不服氣道,我也很專注啊。
此時福爾摩斯笑了笑,問道那你告訴我這個樓梯有幾級臺階?
這個……華生沒能回答上來。
我告訴你吧,有17階(具體數字不太記得了)。我們都很專注,但是你沒能從專注中去發現信息。
同樣的道理,也許我們每天都會路過樓下那段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你有沒有試過停下腳步,去觀察那些匆匆的行人、端坐的老爺爺、忙碌的面館老板。
面館老板一直在和面,時不時加一些面粉。客人給錢時,他的神態,收完后用毛巾擦擦手,繼續和面。
為什么要擦手?因為錢其實挺多細菌的,雖然沒有洗手擦擦也好。
為什么大熱天他穿著長袖在和面,因為大量的勞動力,渾身會出汗,動作幅度太大會灑出汗液。胳膊上已經擦拭得黝黑,那是因為老板在不停的用衣袖擦汗造成的……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再熟悉的場景,只要你細心去觀察發現,你就能想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不一定會讓你突破瓶頸,卻能讓你在不斷的思考中找到靈感。
熟悉的環境中尚且能找到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那么到了陌生環境會怎樣呢?
所以蘇秦在這里要告訴寫手們,真正的藝術是來源于生活的,僅僅依靠讀書,并不能完全發現我們身邊的美。當你找不到靈感時,試著走出去,多觀察,你一定能有不一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