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或者說整本書的一個重要理念是:知行合一。在《開拓自己的心智》方法中,最基本的手段是“體驗”--高級一點依次是“試錯”--“觀察”--“閱讀”,是從最基礎的親自去做,到身未動而利用心智思考習得別人的經驗。
下面寫一些自己的心得。
有時只要去做,就已經勝出了99%的人。先講一個故事:有個朋友很擅長修改英文簡歷,在公眾平臺上她決定免費幫大家修改簡歷,關注她的人可以把簡歷發(fā)給她改。關注她的人有幾百個,只有幾十個人留了言,留言的人里面只有幾個人詢問關于簡歷的問題,問問題的人里面最終只有一個人向她發(fā)了簡歷。所以,她真正去做了,就贏了,大多數人只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停留在“想做”的層面。
跳出盒子(Jump out of the box)的思維。規(guī)則是做事最簡便的方法,但也是由以往的經驗教訓形成的,因此就注定其必然是滯后的,和現時情況錯了一個時間點。在經濟學中,什么樣的風險就有什么樣的回報,打破常規(guī)意味著承擔風險,但也是因為另辟蹊徑,走別人想不到的路,才能發(fā)現新天地。墨守成規(guī)追求的是一種穩(wěn)妥保本,永遠不能獲得超額利潤。客觀的說,現實中的環(huán)境總體不是鼓勵創(chuàng)新和打破常規(guī)的,在生活中要講規(guī)矩,在各行各業(yè)都有固定路數,所以形成了“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說法,在拓路的過程中,不要授人以柄。創(chuàng)新和自保最好能兼顧。
自學才能獲得80%。再好的老師,都只能教給你20%。因為老師而喪失學習興趣的例子比比皆是,笑來老師指出人們忽略了學習的正確順序:興趣來源于擅長。首先讓自己擅長這件事,然后就會越來越好。這是學習上的馬太效應。老師的責任不是監(jiān)督每分每秒的學習,而是引發(fā)興趣。老師就像是劃著火柴點燃火把的人,你才是那個拿著火把去深入探索的人,依賴別人做好一切自己該做的事,只能是無限抱怨和迷失。
大家口誅筆伐的“中國式教育”是急功近利的學習方法,用在短時的9年義務教育上如魚得水--中國小學就接觸了各類奧林匹克巔峰難題,但是用在九年以外的任何階段都顯然很吃力。科研也好工作也罷,并不需要羅列多么復雜高深的方程式在各種比賽贏得天下的外國人,而是如何把艱澀的專業(yè)領域的知識轉化成日常的生產力,如何跨國合作達到win-win。學習是終身的事,是一件長期的事,是講求方法的事。而在九年中唯一的方法就是這個考試你要學那個不考別看了,致使畢業(yè)以后還要重新學習學習的真正方法。
學習的目的不同方法不同。如果僅僅是短期的,報個沖刺班用以上的方法也就夠了。如果是想要做好做精長足發(fā)展,就要發(fā)自真心的熱愛,努力鉆研,突破10000小時的有效輸入。這個過程主要是依靠自學,可以向優(yōu)秀的人請教方向,請教策略,但最終要自己去做。
本章還提到了記筆記,記筆記的方法很多足夠單獨寫一篇,所以放到下周一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