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準備有多重要?
上學時我們的校報發表了一整版學霸的文章,讓他們介紹自己的學習方法。其中外語系的學霸說,不論什么課都會提前預習,作業會提前寫完,考試會提前復習。一切都在提前準備。而我每次都終結在第一個步驟,我想要預習,發現看不懂,就等老師來講,一下找到了差距。秋葉老師也說過,為什么能夠在演講中那么自信,完全是因為準備的充分,在臺下多次練習模擬,反復修改和思考。聰明的人往往不是智商更高,而是提前明白了做事的道理并照做,取得了成功更加加強了信念,于是形成了良性循環;而不聰明的人在掙扎不知道如何從惡性循環里跳出來。
我們的認知需要一個過程,一般是由經歷形成經驗,由實踐變成認知;但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從自己沒經歷過的事情中吸取經驗,即從別人的經歷中學習。第一種,需要自己勇敢嘗試;第二種需要有強大的社交能力。這兩種都是獲取認知,做好準備的方法。
可以用到哪里?
比如學習中,可以先把老師的課件打印出來看一遍,大多數都可以自己看懂,而看的速度比聽課的速度快多了,遇到實在看不懂的地方再去聽課,集中精力聽那個地方,這樣可以節省時間。
比如工作中,領導交辦了一個任務,可以提前查一查問一下有經驗的同事,這個任務需要我做什么怎么做,但不可以完全依靠別人告訴你,遇到愿意教的同事是幸運,他們沒有義務教你怎么做,主要應該靠自己留心去發實現和積累答案。在問之前也不要單純問,而是抱著答案去問問題,你已經知道一些信息或者你想到應該怎么做,這時候再去問,比較別人的答案和自己的答案有什么不同,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讓別人評價一下對錯,當然這要分人和看情況??傊?,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聽別人的更好的建議,要自己發現最好的答案。
比如生活中,旅行之前可以先查好路線,訂好食宿,確定要怎樣玩去哪里玩玩多久怎樣回住哪里,那么即使一個人去也很輕松。
比如情感中,你不可以預知對方,但是你可以選擇對方。首先了解自己的type,然后再去篩選尋找,比碰運氣或者勉強答應不太滿意的人效果要好得多。
越是自知,自己的生活就越容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越容易得到一個對自己內在外在評價相近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