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籍:《把時間當做朋友》李笑來 第一章-心智的力量
心智的力量因為不像外貌談吐等有形的東西一樣容易被看到,也沒有固定標準去衡量,往往被忽略。看李老師的書之前,感受到人與人的不同,身邊的種種,并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看完之后細想很多事情豁然開朗了,為什么有些人可以有更大的平臺更廣闊的格局,而有些人雖然有很多資源卻不知道利用,自己困在自己的思維中,因為他們的心智不同。
心智是什么?
“無論我講得多有趣,多么有用或者多么有道理,跟你一點關系都沒有--當且只當你按我說的做了之后,對你來說,才算是真的有趣、真的有用、真的有道理”
心智是一個人接受外界信息,深入了解自己,制定執行計劃的程度,它最終決定了個人的成長能力。就像道理每個人都懂,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把它們加以應用,指導自己的行為,避免錯誤的決定。
我們都在自然而然的拒絕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不喜歡的專業,不看好的人,不熱愛的工作;其實也許我們才是問題所在。那么為什么我們會拒絕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我想從家庭的角度分析一下。這也許不是普遍的情況,也不是每個家庭都是這樣,但是在一部分家庭確實存在著這種因果關系。
第一,不斷地負面心理暗示。中國式教育(80年代出生的孩紙)會在孩子很小的年齡因為做不好一件事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作為一種負面的影響,效果是毀譽參半的。因為考不好不讓吃飯,因為做不好家長交辦的事情挨打等等,家長的本意是讓孩子記住這件事沒有做好,應該做的更好,但是孩子并不知道如何去做好這件事,于是就會自然的認為我做這件事會得到懲罰,大家不喜歡我,別人笑話我,那我就盡量避免做這件事。直到現在,在遇到沒有做好的事情時,我會去思考為什么自己會這樣,通過觀察,我發現很多人和我一樣,追本溯源,家長的思維如此,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的孩子也是如此,因此一代人的思維和習慣也就此形成,一個習慣造成了幾代人很普遍的問題。
第二,對于自己生活的掌控權。由于我們這一代人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溺愛,所以沒有什么機會自己做決定,很多人即便長大了也在啃老,而且家長很樂意很習慣,并不覺得這是問題。從小對自己的生活不能掌控,不能決定自己的選擇,自然而然就不關注每種選擇的后果和影響,沒有獨立做決定的習慣。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生活,為什么學習,為什么要選擇某個專業。所以,沒有目的導致沒有動力,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按照家長要求一切都做得很好也會很迷茫。對于習慣聽話的孩子,每一個選擇都不是自己的選擇,想要跳出去很難。于是就越來越陷入自己的死循環。
但是,家庭的影響雖然重要卻不是永久的,一旦認識到了是可以主動去改變的,這也是一種心智的成長。
怎樣跳出循環?
“與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還不如馬上開始行動,省得虛度更多的時間”
當意識到了自己需要改變時,就去行動。
發現自己--不做事就不會錯,要改進自己只有先發現自己的錯。多做多錯才能對。
接受新事物-- 學習技能是不會錯的,不知道哪天就用上了。永遠不要想“有什么用”,要積極發展興趣。
擺脫習慣-- 首先有一點是肯定的:家人一定是關心你愛你希望你好的。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不會因為他們是你的家人就沒有任何缺點。如果你發現了他們的缺點,而且你自己也有,完全可以通過后天想要變好的強烈愿望改掉,發展適合自己的習慣。
“學習上的成功,只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任何事情都是一樣,越挫越勇才會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