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生活里談將來――《將來的事》

近來看了不少電影,印象比較深的是昨天看的一部《將來的事》,因為昨天以前看過的我已經不記得了。

雖然今天把它寫出來,但我仍然不想讓你們去看,因為當你們看完之后,多半會有這樣的感慨,原來你們這些偽文青喜歡這樣的調調,施于每一個人身上的主觀定義都是束縛。

這是法國女導演米婭·漢森-洛夫(張曼玉前夫的現任老婆)的作品,由伊莎貝爾·于佩爾主演,2016年4月在法國上映,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影片一開始于佩爾飾演的娜塔莉在一艘游輪上與家人度假,溫暖怡適的內容賦以憂郁的灰藍色調讓我一度以為這是一個剖析抑郁癥患者的紀錄片。

圖片發自簡書App

娜塔莉是一所學校的哲學老師,在影片三十分五十一秒之前她的生活如同她賴以為生的哲學一樣,理性,枯燥,日復一日,三十分五十一秒之后,沉悶古板的丈夫告訴她,自己要搬出去和情人一起住;患有焦慮癥的母親結束了這個星期的第五次自殺;出版商放棄了她編寫的不被市場歡迎的教材;所有既定軌道里延伸的生活一夕之間進入了斷層,黑色幽默開始在這個中年女人身上輪番上演。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作為一名哲學研究者,娜塔莉自認有足夠的定力與理性來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中年危機”,然而哲學終究無法作為生活的框架支撐起這分崩離析的現在。與丈夫離婚后收拾東西時的氣急敗壞,與出版商協商時的無奈嘲諷,母親去世時的絕望崩潰,這些灰藍色調的鏡頭仿佛是生活在用充滿諷刺意味的語氣對哲學說,嘿,哥們,你也不過如此,不堪一擊。再自詡理性的人,也扛不住生活的無情碾壓,擁有的說走就走,失敗者總是優先。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然而此時娜塔莉算失敗者嗎?一定程度上算是,但不完全是。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白讀的書,陷入中年危機的娜塔莉更多地展現的是一個哲學研究者的理性沉穩以及自我接納,相比之前看《我的前半生》里前十集的羅子君,真是真實坦然不做作。(為什么是前十集?因為我只看到第十集)。

娜塔莉準備去鄉下看望自己的得意門生法比安,順便問問他是否愿意收留母親生前養的那只肥碩的老黑貓(娜塔莉對貓過敏)。法比安是一個起著對比作用的角色,烏托邦的生活,齊澤克的書,高純度的大麻,昏暗燈光下談論哲學的笑臉,破車里歡快的民謠;這一切與乏味自制的生活,和丈夫無趣的對話,終年的古典音樂以及按部就班的娜塔莉截然不同。剝離了妻子、女兒、老師這一系列既定角色的娜塔莉說自己此刻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可這看似自由的表象下真的是已經超然自在的內心嗎?人生來是自帶惰性的生物,內心總會更趨于舒適,趨于穩定,趨于一成不變,不管嘴巴多么放蕩不羈愛自由。

圖片發自簡書App

被學生的話直中要害的娜塔莉第二天帶著胖貓離開了鄉下。

影片一直以平緩的氣氛展現著生活與哲學之間微妙朦朧的影響,展現著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之間清晰堅硬的界限,用平淡的基調講述了人至中年所面對的生活種種,用哲學這種神思做作的學問將平穩生活里的驟然起伏巧妙的連接在了一起,這個榮獲柏林銀熊獎的影片用各個哲學名句作為點睛之筆。

“如果神的臣民果真存在,他們便可以用民主制來治理,但如此完美的政府,并無法符合人們的需求。”
“希望比擁有更另人滿足,快樂存在之前才是真正快樂的。”

其實拋開影片中彼此嘲諷又相互依存的現實與哲學,于佩爾所展現的法國女人特有的知性,優雅與清韻的氣質讓我在面對這部內容平緩的電影時竟移不開眼,于阿姨拍這部電影時63歲,但她卻比十年前的她更美,縱使臉上開始有了些許皺紋,但這皺紋更為她平添了些許風霜韻味,致命的知性性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電影的法語名為L'avenir,直譯為未來,然而影片中展現的都是瑣碎冗余的當下,或許生活里從來都沒有明確規律的未來,明天永遠是天知地知你我不知的神秘地帶,當你進入今天,才會知曉昨天的明天,所有平穩的一成不變都是孩童的稚嫩的想象,生活中,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就像你能猜到影片結尾,贊嘆自由的娜塔莉又回到了框架歸整的生活中,唱著歌曲哄外孫入睡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多么讓人猝不及防的結尾,可這才是戲劇之外的真實生活。藝術或許高于生活,但終歸無法跳脫出生活。

其實這部影片并非完美,很多奇怪鏡頭讓我揣摩不到導演想說的話,然才疏學淺不敢妄自評議,如果恰好你看過,不妨為我解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