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的事》備忘錄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將來的事》——故事的講述

若水組 平丹

1、 故事簡介和背景介紹

《將來的事》是由米婭·漢森-洛夫執導,伊莎貝爾·于佩爾主演的劇情片,于2016年4月6日在法國上映。豆瓣評分8.2分

娜塔莉(伊莎貝爾·于佩爾飾)是一名50歲左右的哲學教師,她熱愛自己的工作并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她有完整的家庭,丈夫也是哲學教師,兩個孩子已經獨立,有追隨自己的得意門生(法比安),似乎是處于很安穩自足的生活中。然而,隨著影片的展開,她波瀾不驚的生活下已是危機四伏:年老獨自生活的親因患有抑郁癥,總是像孩子一樣編造理由打電話給她求陪伴,多次嘗試自殺;溫和寡言丈夫已經有了新的戀情,被孩子發現后坦白而選擇與情人在一起;出版社因為市場對嚴肅文學的冷淡而向她施壓,而她對通俗寫作的嗤之以鼻態度使事業陷入低谷;愛徒也對她思想提出了“批判” 。這個突如其來的與之前截然相反的生活,給了娜塔莉失重的自由,一個思考自己生活的機會。最好的和最壞的最終過去,娜塔莉接納了這些,開始迎接自己新的生活和角色·····

導演米婭·漢森-洛夫(Mia Hansen-L?ve),1981年2月5日出生于法國巴黎,法國電影導演、編劇、演員。集演員、編劇、導演于一身的米婭·漢森-洛夫擅長從女性角度處理人物和故事,她的電影雖然有點感傷但并不陰沉。2007年,她的導演處女作《百無禁忌》一問世便好評無數,并獲得第33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處女作獎提名、法國路易德呂克獎最佳處女作獎。2016年,她憑借執導的《將來的事》獲得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這部《將來的事》是她的第五部電影,電影中兩個哲學老師的婚姻縮影來自于她自己同為哲學教師的父母。這部是迄今為止米婭最好的作品,影片有著舒服的節奏,看上去隨意的結構和剪輯及如行云般自如的氣質,有卻有著獨特的風格。該片雖也有著知識分子的大段對話,但詩意與哲學都有著適宜的人間溫度,散落其中的幽默之處不多卻恰到好處,也沒慵懶悠閑且略高人一等的自恃,更沒有決絕的悲觀,而是溶于生活的波瀾。

二、故事的主線

暴風驟雨總是在平靜之后驟然降臨,中年危機悄然跟隨在甜蜜的家庭生活之后,猛地一下拉開序幕。娜塔莉和丈夫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乘船來到圣馬洛港口的格朗貝島,瞻仰夏多布里昂的墓——那位“但愿只聽見海和風的聲音”的浪漫作家。在女兒的催促下,娜塔莉和丈夫先后離開,大海環抱墓地的空鏡上出現片名“L’AVENIR”。

影片以浪漫主義的作家和哲學教師和睦的家庭生活作為伊始,以“未來”為名,緊接著時空就跳轉到數年后,深夜里母親的一通電話將熟睡的娜塔莉眇醒,這通他們早已習以為常的電話宣告娜塔莉中年危機猝不及防地到來。

事件一:丈夫出軌,二者離婚

分析了娜塔莉在離婚事件中的主要情緒是憤怒,并解釋了憤怒的原因是二者在精神上共鳴和默契早已消失。娜塔莉由年輕時候的共產主義者轉變成了自由主義者,而丈夫則是堅定的保守主義。夫妻間情感的依戀雖然不強,但是丈夫出軌對現有秩序造成了沖擊,“家庭完整和睦” 、“知識分子的家庭成員” ,這些中產階層的標簽被撕毀,引起了娜塔莉的憤怒和強烈的背叛感。

事件二:愛徒法比安對她的“批判”

娜塔莉的愛徒法比安是個左傾、激進的年輕人。師徒二人在精神世界了默契很對,更像是娜塔莉的精神上伴侶。但是在一次談話中,法比安批評娜塔莉不能保持“行為和思想的統一”,擊中了娜塔莉的軟肋,讓她深受打擊,情緒崩潰。過去一直以來,她自信這段師生的關系中有某種理念的共鳴與知音的契合,所以在現實生活崩塌后她仍然以精神世界的豐盈而鎮定自若;而現在,她構建的精神世界面臨動蕩,終于在失望與孤獨中無法抑制地情緒崩潰。

事件三:母親離世

雖然老年的母親像一個嬰兒一樣無邊界的入侵娜塔莉的生活,甚至通過自殺、絕食這些極端的方式來獲得娜塔莉的關注,但是娜塔莉對母親表現出了感恩、理解和承擔責任的心態來照顧母親。因為她知道母親一直有被遺棄的焦慮,她理解她,接納她,也跟他和解,所以母親去世后,她為母親坎坷一生的結束多次流淚。

事件四:孩子離巢

從總體上看,娜塔莉和孩子們的相處比較融洽。孩子離巢后,娜塔莉積極仍然組織家庭的聚會;孩子也會幫助媽媽處理一些事務。只是兒子會自嘲,法比安才是媽媽理想的兒子;
父親出軌時,女兒很平靜地請父親做決定,沒有對父親的憤怒,也沒有提前告知媽媽。女兒在醫院里的哭泣,可能是為此對媽媽心懷內疚(或者擔憂自己的家庭會不會也最終解體)。

事件五:事業受挫,教材不再出版

娜塔莉的哲學教材質評很好,但是銷量不好。出版社建議改版成更吸引眼球的商業化樣式,但是娜塔莉很反感,最后出版社拒絕再跟她合作,不再出版她的教材,她正在寫的隨筆系列也是個未知數。這對熱愛哲學事業的娜塔莉來說,無疑是個打擊。

最終,知性生活讓她能堅持底線和理性,幫助她重塑自我,走出了生命的低谷。

3、 電影中的隱線

隱線一:黑貓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自由,覺得自由之后人生或許會充滿精彩。但實際上,自由不是這么簡單的,自由也意味著風險,真正面對自由反而讓人恐懼。這就像娜塔莉對待母親留下的黑貓的態度。

法比安說,要相信動物的本能,貓餓了就會回來。但娜塔莉仍舊時不時在樹林邊叫喚黑貓。娜塔莉自己也就像這樣一只被生活馴養慣了的黑貓。她習慣了過去有條不紊的生活,即便現在意識到自己自由了,對新生活仍然是膽怯的,仍舊懷念曾經按部就班的安全感。黑貓回來了并帶回了老鼠,也預示著娜塔莉會適應新的生活。

后來,娜塔莉開始努力將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她再次到鄉下看望法比安,修復師生關系,將母親的貓留給他收養,與過去告別,接納現狀,開始迎接新的生活。?

隱線二:哲學

1、母親葬禮上講話

“這是我所看到和讓我不安的,
? 我到處看,但只看到幽暗。
? 除了懷疑與焦慮的本質大自然什么也沒有給我。
? 假如我無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認為負面。
? 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跡,我會在信仰中安息。
? 但看到太多否定與太少肯定,我于是處在怨懟的狀態。
? 我無數次祈禱,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確地指示。
? 祂所留的印記若是模棱兩可,那祂一定會抹去。
? 祂或明示,或無語。
? 我才能找到我該跟隨的地方。
? 但我現在的處境是,不知我是誰,也不知道該怎么做。
? 我既不知道我的情況,也不知我的責任
? 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追隨它。
? 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思想錄》

這段哲學獨白印證了娜塔莉當時生活支柱崩塌帶來的茫然、無奈和痛苦。

2、課堂上哲學獨白

“當我們有欲望,我們可以不是快樂的,我們等待它未來成真。假使快樂不來,希望就會延展開來。激情維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多久,這個狀態是自給自足的。其伴隨的焦慮是一種滿足,它填補了真實。不幸是屬于那些沒有欲望的人,他們因此失去他們擁有的一切,希望比擁有更容易讓人滿足。快樂存在之前才是真正快樂的。”

? ? ? ? ? ? ? ? ? ? ? ? ? ——盧梭的書信體小說《新愛洛伊絲》

這段話雖然是主人公朱莉和圣普樂的愛情描寫,它表達了,真正的快樂(自由)是主體的選擇,對未來的積極態度,而不是已經確然的獲得 。這可以體現娜塔莉開始對新生活的期待。

隱線三:音樂

1. 舒伯特《水上吟》(Auf dem Wasser zu singen)歌詞大致描寫了在湖面泛舟的美景,時光流逝,明日再好的時光也將消失如昨日一樣,乘上那翅膀,消失于無窮的時光。

這首曲子出現在娜塔莉離開丈夫在布列塔尼曾經供一家度假的祖屋的時候。這首曲子應了娜塔莉和丈夫昔日的美好時光逝去。“逝者如斯夫,欲乘風而去。”這何嘗又不是所有人的生活始末?

2.學生來火車站接娜塔莉,兩人一起坐著車開往山里的農場。伍迪·蓋瑟瑞的 My Daddy 緩緩流出。

歌曲歡快,帶著小孩的童真和想象,有一種生命力。娜塔莉同丈夫共同生活20年里只聽同一類型的音樂,勃拉姆斯和舒曼。車子里的Woody Gurthrie在流動,娜塔莉說自己重新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3. Donova 的Deep Peace 歌曲出現在娜塔莉在送潘多拉去山里農場那次,晚上她頭暈的時候響起。

這首歌的歌詞和旋律都非常美妙,有使人產生安靜的力量。隨著音樂的緩緩響起,她從農場回到家,生活似乎也漸漸回到軌道。

4.《奔放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和法國童謠《在明亮的清泉旁》,這兩首歌很溫情,家,愛,新生命的延續,新的角色和生活。 影片即將結束,生活繼續,放的就是這兩首歌。

寓意著娜塔莉開始迎接新的生活和角色。

四、結語——一種存在主義的解讀

一個中年女人,事業停滯、婚姻結束、母親去世、兒女離巢面對這樣的失敗與沮喪,即便有瞬間崩潰,依然會本能地在旋渦中尋找立足點。這個立足點不是生活意義上的,電影通過人物所呈現的高于生活與道德層面,直面的是存在意義上人的處境,人與世界及自我的相處。所謂丈夫出軌云云,不過是生之艱難的注解與漫長人生中并不更悲滲的插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