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藝片《將來的事》,由生于1981年的法國演員、導演米婭·漢森-洛夫執導,演技派女神伊莎貝爾·于佩爾主演,2016年4月在法國上映。
這部獲得第66屆柏林銀熊獎的作品,充滿著帶有各種隱喻的法式對話、哲學金句、書籍名稱和背景音樂,如果沒有相當深厚的歐洲文學藝術修養,很難真正看懂這部貌似平常的電影。
但即便我們沒有做更多的功課,沒有接觸過劇中的那些書、那些音樂,拋開電影中精致得有些饒舌的法式對白,這部電影仍然是一部溫暖、平和、唯美的佳片。
《將來的事》劇情并不復雜,哲學教師娜塔莉(伊莎貝爾·于佩爾飾),有一個穩定而熱愛的工作,有一個同為哲學教師的丈夫,有一雙兒女,還有一個年邁需要照顧、時時刻刻依賴她的老母親。
她的中產生活,波瀾不驚,貌似平靜。可是,有一天,這種常規的生活突然被打破了。
她的丈夫漢斯出軌,并向娜塔莉提出了離婚,做了25年夫妻的一對中年知識分子,和平分手。
不久娜塔莉的母親去世、新書出版遇到阻礙,似乎一系列倒霉的事情,接踵而至。
面臨生活突變的娜塔莉,處在了一個反思生活、瞻望生活的境地。
而生活,遠比電影劇情更精彩而狗血,比哲學更復雜深奧而難以琢磨。
當她坐在一輛公交車上,正暗自垂淚時,意外看到車窗外的街道上,曾那樣熟悉的丈夫和一個她完全陌生的年輕女人親密同行,擦肩而過時,她突然間竟破涕為笑了。娜塔莉那有些夸張的含淚大笑,好像是在說:生活還能更戲劇化么?生活還會更糟糕嗎?
日常生活里,那種出其不意的荒誕滑稽,在于貝爾卓越的演技詮釋下,真是一出黑色得不能再黑了的幽默。
影片一開始,年輕的娜塔莉和丈夫帶著一雙小兒女,在丈夫老家布列塔尼度假。全家欣賞風景的大海邊,是法國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墓碑,沒有銘文、沒有裝飾,一塊立著十字架的無名方石,面對著波濤洶涌的英法海峽,狂風、暴雨、飛濺的浪花,讓它一年到頭都潮濕冰涼,帶著鐵一般的顏色,孤獨而傲岸地面對著一片空茫。
旁邊石墻上,刻著幾行文字:
一位偉大的法國作家,長眠于此,只為聆聽,海和風的聲音,請過往的行人,尊重他的夙愿。
法國大文豪雨果年少時曾發過宏愿:要么成為夏多布里昂,要么什么也不是。二戰及戰后對法國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戴高樂將軍,在帶著被法國人拋棄了的遺憾離開人世前,案頭經常放置的就是夏多布里昂的《墓中回憶錄》,中國有“東坡肉”,西餐中有“夏多布里昂牛排”,可見夏多布里昂在法國人心中的地位。
似乎電影一開篇,就預示了什么,莫非我們自以為穩定的幸福、牢不可破的生活,也無非是一座活生生的墳墓么。
影片前半部,娜塔莉生活在被學生、子女、丈夫和老人的需要里,她的步伐是匆匆忙忙的,她匆匆地奔向教室,又從課堂上匆匆奔去照顧神經質的母親,回到家中,依然是匆匆忙忙,圍著飯桌,照顧家人,接待學生。
當她突然被這些需要拋下后,她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卻也感到無所適從的失落和困惑茫然。
娜塔莉有個很賞識的學生法比安,在她的鼓勵下升入大學,畢業后在山中鄉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過著烏托邦式的生活,他們創辦了一個哲學網站,想要請娜塔莉做顧問。
娜塔莉對法比安說,自己有豐富而強大的精神世界,所以離婚不會怎樣傷害她。但實際上,這不過是她一貫理性的倔強和隱忍表相,她一樣如弱女子般會在深夜里,孤獨寂寞地暗聲飲泣。
女主人公娜塔莉前半生的付出和努力,構建固化起的生活模式,一轉眼轟然頹敗倒塌,付之東流。她看似遇到了一系列倒霉的事,但誰又能說那不是新的開始和機遇呢,“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將來所有的事,都會成為過去,我們所有的努力,看似白費,然而哲學上講“存在即是合理”。這就是生活的殘酷,命運的無常。
生活是什么?生活其實是一門存在的藝術。每個人有他自己的生活和不可知的命運,如果以人生如戲做比喻,人的一生,都沒有導演、沒有劇本、身不由己,每時每刻,完全是即興表演。
劇中有一幕,是娜塔莉和她的學生們,在戶外樹蔭下上課,討論中她說了一句話,藝術是沒有真理的,驗證藝術的只有時間。
生活也是這樣。
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很多時候難以說清楚誰對誰錯。時間流逝,老人(娜塔莉的母親)去世,嬰兒誕生(娜塔莉的外孫),自然自會揚棄,有自然的規律,來的來,去的去,死亡和新生,交相更替。
娜塔莉和分手后的丈夫,最后一次去布列塔尼故鄉的度假屋里,收拾整理她的東西,兩人坐在車上,車載音樂播放的是舒伯特作曲的《水上吟》。這首歌是“歌曲之王”舒伯特根據施托貝爾格的原詩譜曲而成的經典之作,它描寫了一個船中人,對逝去的時間的思考,歌詞原文中有這樣幾句:
明天還要讓時間帶著閃亮的翅膀飛去,
就如同它的昨日與今夕。
直到擁有飛得更高、更有力的翅膀,
?我自己也將從時間的潮汐中消失。
音樂聲中,漸行漸遠,娜塔莉的前半生,就這樣飄然走過。
影片的后半部,娜塔莉的步伐慢了下來,她沒有了那么多的牽掛和被需要,看起來似乎是她被拋棄了,但生活又賦予了她,一個撿起并重塑自我的機遇。
娜塔莉是一個擁有豐富精神世界的知識女性,她沒有像自己的母親那樣,在生活中頹廢、掙扎、自暴自棄。她擁有認識自己和撫慰自己的能力,她從容而孤單、理性而智慧,卻活得更接近于本真了。
當她獨自去看電影時,被一個陌生的單身男子跟蹤并強吻時,她也只不過是平靜地拒絕說:我不是那樣的人。而那男子一直跟著她說:你很漂亮。
年過四十的女主人公,其實還是頗具女性魅力的,只不過在以往的沉悶生活中,她忽略了自己,她的丈夫和別人,也忘記了贊美她。而她和年輕的法比安,一起在鄉間的日子里,她的背影,那條美麗的碎花連衣裙,讓她重新像是一個活潑的少女。
在未來漫長的生活中,人過中年的娜塔莉,其實還很年輕,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劇中娜塔莉的母親,自幼生活在被父親拋棄的陰影中,雖有過三次婚姻,晚年仍是孑然一身。她在掙扎中生活,所以要求娜塔莉好好讀書,做個有學問的女性,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運,娜塔莉做到了,雖然身為哲學教師,也逃不出生活的復雜多變、荒繆無常,但最起碼,她比自己母親那一輩,活得獨立自我。即使遭遇婚變,她依然擁有豐裕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能很快從打擊中挺身而起,擁有繼續下一段幸福的能力。
雖然她一時也會擔心、害怕,就像她在曠野中焦慮地呼喚那只黑貓潘多拉時,多么像是在呼喚和擔憂著自己。法比安勸她:“別擔心太多,只要本性還在,它就能好好生存下去。”
當年,是她鼓勵和啟迪了法比安,讓這個呆在父親病房中和躲起來吸食大麻的少年,有所成就。而現在,當她面臨困惑和挫折時,她曾經的學生,變成了給她勇氣和信心的導師智者。
影片快結尾時,法比安開車送娜塔莉從山間返城,車載音樂是與前夫愛聽的古典音樂不一樣風格的鄉村民謠。那是美國民謠鼻祖伍迪.格思里的歌曲,他一生創作無數,在他的吉他里,一切皆能入歌。
前路漫漫,世事難料,將來的事,誰知道呢。
生活是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平靜的表象之下,暗流洶涌。前路既不是一片光明,也不是一片漆黑,介于光明與黑暗間的那種不確定性,大約才是最迷人、最生動、最吸引人們勇往直前、不停尋找和探求的動力。走得越來越從容自信的娜塔莉,她的未來,一定不會錯到哪里。
影片的最后,是圣誕節的家庭團聚,娜塔莉抱著襁褓中的外孫,哼唱的是一首《夢之浮橋》:
你可一展歡笑,
我卻難掩悲音,
……
思君良久,
不可或忘,
……
我已永失愛侶。
然后,纏綿悱惻的《人鬼情未了》歌聲響起。
娜塔莉又多了一重身份,她像自己的母親那樣,也成為了一個外婆。
影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娜塔莉母親葬禮上,神父宣讀的那一大段獨白,配合著攝影機鏡頭從教堂中推出來,掃向街頭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幅幅行人的畫面,縱橫交錯、不停晃動,大千世界,人潮洶涌。
這就是我所看到的并且使我困惑的,我瞻望四方,目光所及之處幽晦不明,大自然所給予我的,只有懷疑和惶恐不安。如果我無法看到任何神跡,我便會變得消極悲觀。如果造物主的標志隨處可見,我便能于信仰中尋得平靜。然而就我目之所及,可否定的太多,可肯定的又太少。于是我便身陷那種自怨自艾的狀態。我曾千百次地希望過,如果真有一個上帝在維系著大自然,那么大自然將毫不含糊地將他標志出來。如果大自然所給出的標志是騙人的,那么大自然就會將它們徹底勾銷。要么說出一切,要么一言不發,從而好讓我明白我要追隨的方向,而不是處于目前這種狀態,既不明白我是誰,也不明白我該怎么做;既不了解自己的狀況,也不明白自己的責任。我一心想要尋找真正的美好,我想要追隨它,只要心系永恒,任何代價都不足掛齒。
《將來的事》以行云流水般的敘述風格,流水般的畫面,流水般的音樂,完美詮釋著流水般的人生。
歲月如歌,每個人的一生,不到最后一刻,最終結局誰也不知道。就像這部電影精巧的結構一樣,給觀眾也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生活會有怎樣的走向,娜塔莉的命運會怎樣,將來的事,還是留待將來吧。
夏多布里昂生前,以從善如流的文筆,歷經四十年寫成了《墓中回憶錄》,并立遺囑,在自己死后五十年后再公開發表,他為自己建筑了一座絕美的墓志銘,實踐了他對世人的勸告:“你們喜歡光榮嗎,那就細心經營你們的墳墓吧。”
所有將來的事,都將成為過去,被埋葬在屬于我們每一個人、僅有此生的墳墓里。
所以,永遠不要害怕生活中的那些變故,和未來的那些不確定性,要知道,恰恰是這些,證明了我們還活著,而不是真的已經死去,一成不變的生活,可能更糟糕。
凡將來的事,都會成為過去。導演的鏡頭下,有壯麗的大自然,有溫馨的愛和親情,有藝術和哲思。頭頂著天空密布的繁星,心懷著堅若磐石的律法,盡管去生活吧,就像你從沒生活過,以后也不可能再重新活一遍那樣,向著將來的事,不憂不懼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