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變化得太快,風口在不斷的轉向,單一的追趕很難讓我們乘風起勢,預有所大為要么把自己扎根在泥土里,擁抱變化不如固守不變;要么去押注一個風口,考驗自己的預測和判斷能力,等待大風起兮“豬”飛揚。
互聯網的下半場是什么?這本身就是一個預測。我們先來看看上半場出現了怎樣的變數:
1.互聯網的流量紅利已經開始失效
網絡的最初價值是消除不對稱,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接觸更大的世界、獲取更多的信息,這猶如飽受苦難的基督徒終于抵達了流淌著奶和蜜的迦南美地,可以肆意飽食來滿足自己長期匱乏的需求。這是一個賣方市場,對于消費者來說來者不拒,商家所要做的就是把商品擺在消費者的必經之地,這就是流量的紅利。
而今信息不對稱已在很大范圍內消除,進而演變成了買方市場,供應大于我的所需,有流量之處未必會有消費,每一個人都有著太多的選擇,以致于亂了心性,流量正在失去它的價值。
2.社群已不只是工具
社群思維曾紅極一時,飽受追捧,社群不是終極目的,而是通過建立一個獨特圈層的生態,來實現更進一步的目標,所以很多人說社群就是一個工具,但這個也會改變了。原本粗放的社群經營,就是把一群人圈在一起,集中施加影響,能營造共同的興趣或價值觀讓人們自動歸附,已經是高階的玩法了。
我們現在看看曾經紅遍國內外的K友會,已銷聲匿跡了很多;羅輯思維依然強大,但羅友們已沒了最初自發組織年會狂歡的瘋狂;樊登讀書會的社群除了搞搞分享活動,一直比較冷清;有書共讀宣稱800萬用戶,但很多群都是死群了。
3.知識付費出現疲態
知識付費的大旗才扛起一年有余吧,喜馬拉雅FM的付費電臺,得到APP以及各種網絡課程,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專欄199元/年,有個歷史數據的訂閱量是7萬多,實現了超千萬的營收。
但是現在人們能獲取的“有用”的知識太多了,已經消化不良,不能學以致用,看到實實在在的改變,繼續付費學習的激情就會受到抑制。
“信息過溢”的現象在微信公眾賬號的閱讀量上體現的更突出,我們訂閱了一堆的公眾號,會主動去長期打開“追劇”的少之又少,有20%的閱讀量相信已經是做得不錯的了。
那基于這些變數,互聯網下半場的用戶運營應該怎么做呢?南溪要去找風口了,給出了幾點分析和預測:
1.用戶的“時間”是下一個主戰場
這句判斷的提出者可不是我,是羅振宇在羅輯思維年會上公之于眾的。過溢的生活狀態已經讓太多人無所適從,一方面工作生活的信息應接不暇,另一方面患有選擇焦慮癥,這個時代不缺少好東西,但缺少能讓用戶有效感知、立即做出選擇的好東西。我們真的可以冥思細想每天做的事里面有多少是浪費了時間,沒有多少價值,但又不得不去做的。
互聯網下半場的價值依然會是消除不對稱,但會從消除信息的不對稱變為消除價值的不對稱。哪些工作是可以不做或借助工具來簡化的;哪些內容是可以經過加工提煉再去獲取的;哪些選擇是可以與自身更匹配的;哪些活動是可以不參加的;哪些人是可以不打交道的……
“釘釘”提高了公司內部的協同效率;“得到”做內容服務商,為用戶提供成體系、有見地的內容服務;大數據分析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幫助我們做出決策;聰明的人會減少無效社交……這些都是在打時間戰場的仗,能幫助人們破除時間價值的疑團,將會為我們釋放出巨大的價值。
2.社群會成為用戶價值的副產品
我們上面說了社群已不只是工具,當然它還會在特定的場景作為工具存在。社群在互聯網的下半場會作為用戶價值的副產品而存在,是要先有產品服務價值被用戶的廣泛認可,才會自然而然的形成社群,好的東西人們會認可,好的價值人們會傳播,這種認可和傳播會形成一種向心力,把用戶集結起來,進而形成社群。
互聯網上半場我們說社群應該是商業運作必備的工具,而下半場它會成為商業價值檢驗的工具,只有我們的產品服務真的產生大量的用戶價值,才會有社群,只是為了拉用戶而建的群是難以存活的。那是不是說社群就會成為自然的產物,不需要苦心經營了?不是!此時的社群更需要經營,去維系這種價值,去放大這種用戶的認可,去做用戶價值的二次轉化。
3.用戶價值進一步前置
其實上面社群的思維已經是價值前置的體現了,不是用戶來買我們的產品價值,價值不再是單純用來交換的,而是用來轉化的,比起金錢,我們用價值換來用戶的時間和信任更加重要,運營就會在企業里面成為一個杠桿,把用戶的時間和信任轉化成更大的價值和財富。
“凱叔講故事”從2013年9月開始每天提供免費的故事內容,逐漸積累了超500多萬的用戶量,其中80%都是媽媽,先有了被認可的用戶價值,這些媽媽們自然而然的聚集在了一起形成社群,凱叔團隊繼而做了“媽媽微課”,圍繞科學育兒,如何和孩子相處等進行教學,轉化成了更大的價值。凱叔也在這個過程中領悟到:內容不應該是直接收費的產品,而應該是了解用戶痛點的最好方式。
4.用戶價值要雙向傳導
傳統的思維是商家用產品價值去換取用戶的金錢價值,未來雖然會進一步爭奪用戶的時間和信任,但還有一大改變會發生在價值的傳導機制上,那就是商家也會向用戶要求價值回報。
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說說知識付費和行為改變付費之爭,因為知識付費出現了疲態,有人就想能不能像廣告,按效果付費,知識只有產生實際的價值了用戶才會掏這個腰包。這種方式值得一試,但能不能規?;€是有待驗證的。這里我們要說的是除此之外的第三種——用戶的表現價值,其實本質是對社交紅利的追求。除了知識付費和行為改變付費,只要我們能為用戶營造一個自我表現的場景,也會是一種付費轉化的方式。
你消費了我的東西,能不能幫我做一個展示?比如拎著MacDonald的袋子滿街跑;你使用了我的產品,能不能給我提些改進意見?比如小米的粉絲參與產品設計;你聽了我的課,能不能主動去做輸出和傳播?比如樊登讀書會“招募講書人”的活動。
有人可能會說這不都已經有了嗎?哪里算什么互聯網下半場的新東西。但南溪覺得以前這種價值傳導還只是作為一種活動運營或者營銷的手段存在,并沒有上升為一種用戶思維,這里面還需要更加體系的運營指導思想和更精細化的設計。
5.用戶價值會更加追求個性化和定制化
通用的解決方案不能很好的滿足需求了,人們會更加追求個性和屬于自我的東西,一開始是在實物商品上,進而會在服務上、學習計劃上得到更全面的應用。數據采集和分析技術的成熟使得個性化成為可能。
6.用戶運營會上制高點
這一點最重要了,“運營”會在互聯網時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有的運營活動都是要服務于市場價值的,而市場價值的落腳點就在用戶身上,所以用戶運營會登上一個時代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