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達爾克羅茲教育體系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采用固定唱名法,培養絕對音高感。現在這種教學目標與內容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今天不但在歐美許多國家,特別是對于普通學校音樂教育,也已經廣泛使用首調唱名體系。
首調唱名體系適應民族民間音樂有調性、調式的傳統,適應兒童的歌唱、音樂活動實踐,在發展聽覺、發展音樂思維、進行即興的音樂活動、學習識譜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現在的體態律動教學活動中還吸收了柯達伊教育體系的一些方法。例如音級學習的先后進入順序以兒童的歌唱實踐為基礎,以符合兒童的心理、生理發展特點,從兩三個音級的兒童歌曲進入,逐漸學習五聲音調、七聲音調等各種調式旋律,并同時在多個調性位置上學習歌唱和五線譜,而不再是長時間停留在C大調音階上追求絕對音高的鞏固。
根據對兒童基本音樂能力的理解,在當代達爾克羅茲體系的實踐中提出,對于兒童的音樂教育要加強兩個領域的最基本的音樂體驗和能力開發,那就是初級的節奏能力發展和初級的音調能力發展。這兩方面的能力,對于絕大多數孩子來說不是均衡發展的,可能各有側重,需要讓孩子們不斷地接觸音樂,逐漸獲得兩方面的發展。當孩子能夠唱準音調,又有穩定的節拍、節奏時,可以說他完成了初級音樂能力的開發,獲得了基本的音樂能力,這是其他方面音樂能力進一步發展的必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