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克羅茲理論簡介

第一次知道是大學學到三大教學法,但是并沒有聽,只知道名字。真正知道它是在學了一個學期律動課,每次都好開心之后,才知道這個就是達氏的律動教學。昨天看《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這本書之后,才知道,原來我上的視唱課老師也采用的是這種方法!昨天看書太興奮,這么優(yōu)秀的東西,居然都沒什么人研究!!這就像一個寶藏!如果從事兒童音樂教學,就像一個無窮的銀行你可以從里面隨時提取各種變化無窮的點子。而且,這已然是一種哲學思想,遇到該說是緣分嗎,如果我以后真從事了兒童音樂教育,這就是我的Bible了吧。


書籍:

《快樂的體態(tài)律動——兒童體態(tài)律動課例選》日
《實用音準練習》《達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 《節(jié)奏、音樂和教育》 《體態(tài)律動、藝術和教育 》達
《審美教育書簡》席勒
《達體態(tài)律動學入門》德萊威爾
《愛彌兒》盧梭
《二十世紀音樂教學》喬治路易斯

時間:

達氏:1865-1950,1910理論巔峰
我國:1986年書進入,1990年日本繆力開設培訓班介紹達氏。

達氏簡介:

瑞士,居住維也納。父母音樂世家教育。教授視唱練耳。

發(fā)展緣起:

發(fā)現學生空有演奏技巧,但缺乏對音樂的情感反應,無法感受,體現出音樂的美感。對音樂的認知就是數字式的,機械認知,感受不到音樂節(jié)奏的流動性。發(fā)現傳統教育弊端:音樂理論教授和音響效果,音樂感覺相分離,歌唱,樂器的聯系和藝術的表現相分離。”
突然發(fā)現,沒節(jié)奏的同學走路很有節(jié)奏的流動感,
聽著有感染力的音樂把自己的感受變?yōu)橛许嵚傻纳眢w動作。
我們的教育就像上個世紀的歐洲,學院派,傳統音樂教學。
形成理論:始于視唱練耳改革,構建體態(tài)律動,即興創(chuàng)作教學為標志,形成音樂教育體系。
音樂的感受不僅依賴于聽覺,還依賴于其他感覺。
目的是讓學生聽到節(jié)奏和韻律之后,輕松的做出身體反應。
與古希臘教育理念相同強調身心發(fā)展,現代商業(yè)社會重點在競爭力,專業(yè)化。
傳統教育的弊端:1.音樂學習過于專業(yè)化和分離化。2.所有音樂理論都是作為抽象理論內容來學習,而與其所表示的音響,情感割裂開來。3.孤立的聽覺訓練和歌曲學習并不能使兒童理解和熱愛音樂

理念闡述:

體態(tài)律動不同于舞蹈體操其根本在于音樂。不在于動作模仿,而是將音樂融化于深吸做到用身體官能直接表達音樂。
身體是體驗音樂中節(jié)奏的第一位載體,聽到鼓點,第一反應。
體態(tài)律動是從音樂入手,先聆聽,引導學生通過身體運動表達去感受音樂各個要素。把身體作為樂器,展示音樂要素
音樂應該是觸及人們感覺,影響人們精神。
它填補了極端專業(yè)化音樂教育,是學生沉浸在快樂和良好的自我感覺的氛圍中。它既是一種社交游戲也是一種藝術上的追求
音樂的本質/起源于就是情感,情緒的表達,音樂(詩經,情動于中,形于言,成于歌...),所以與其說音樂教育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一種情感過程——審美體驗。
所以我們是通過聆聽音樂然后讓學生用身體表達音樂,從而鍛煉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達力
孤立的聽覺訓練和歌曲學習并不能使兒童理解和熱愛音樂,只有通過聆聽音樂和身體表達作為手段才能喚起兒童的音樂本能。
只教會學生彈奏樂器,用嘴唱歌是不夠的,啟發(fā)他們到音樂的情感中區(qū),然后把他華為具體的動作,節(jié)奏和聲音。就是說將音樂的要素與孩子運動表現結合在一起,是他們具有聯系和體驗音樂的能力。
實踐先于理論。

概念界定:體態(tài)律動是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以身體的有規(guī)律運動來體驗和表達音樂。并將這種體驗與表達轉化為對音樂的感受與認知。

  • 音樂和身體運動詞匯。身體樂器表達:音高——手勢高度,音響——肌肉力度,音色——不同部位,等等。

哲學思想

  • 音樂起源于情感/情緒表達。我們通過身體表達情緒情感,因此我們同樣可以用身體來表達音樂。
  • 生命就是一種節(jié)奏。相同的連續(xù)性和重復。時間和空間性。

實操理論

  • 盡可能發(fā)現兒童身體活動和他們周圍世界的聲音與自然節(jié)奏。以及游戲活動。把這些引入課堂。

  • 教學目標:發(fā)展身體的節(jié)奏感,對音樂的感知力。

  • 教學過程:
    1.音響刺激與課題暗示。教師通過表演/組織游戲/播放音樂,給學生以音樂、節(jié)奏的音響刺激,并暗示要學習的音樂要素。使得學生全神貫注,進入警覺地聆聽狀態(tài),隨時準備做出反應。

  1. 初步反應與相互作用。學生對節(jié)奏/音樂做出初步動作反應。往往是單一粗略的。教師隨即用動作/音樂對所涉及的時間,空間,重量等問題進行強調,隨后用語言給與提示,鼓勵學生改變,創(chuàng)造動作。
  2. 改進反應與表現。引導學生改進反映和表現。鼓勵更多創(chuàng)造。
    4.識譜與綜合反應。再加入理論學習。理論與剛才動作結合。表現視覺符號。

優(yōu)點、目的

鍛煉學生的:1. 培養(yǎng)學生全神貫注,注意力。2. 提高智力,∵分析,理解,表現聽到的東西。3. 對音樂的敏感性。4. 身體運動,協調。5.社交。

既是藝術上的探索學習,也是社交的游戲。

它融身體,音樂,情感于一體。能錯金聽覺,動覺,思維和情感的協調。

非常適合兒童:因為節(jié)奏運動與兒童天性有密切聯系,而身體運動,音樂與兒童游戲有很容易結合。身體運動和音樂的結合尤其適合兒童的天性和本能。

注重個性化和兒童氣質的培養(yǎng)。原理:人氣質是通過身體動作可以發(fā)現的。

要喚起兒童對音樂和對生活的熱愛

  • 游戲活動使兒童感到親切,自然,還利于教師在寬松的活動秩序中培養(yǎng)兒童的個性,發(fā)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便于教師將有關的教學基本要求和技術滲透在游戲活動中。
    教師指導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感到永遠是被指導者。

重點:

音樂的本質就是情感的表達轉化為音樂(詩經,情動于中,形于言,成于歌...),所以與其說音樂教育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一種情感過程——審美體驗。**
所以我們是通過聆聽音樂然后讓學生用身體表達音樂,從而鍛煉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達力

0808af80e4349ad4aec5f4404ea6923.jpg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隔壁搬進去了一大一小兩個女人,大的一襲素衣,長發(fā)飄飄,小的大概八九歲,扎著馬尾,梳齊劉海。大的叫小的不悔,小的叫大...
    野廚橙先生閱讀 462評論 8 13
  • “喲,三爺您起來啦!” “嘿你個臭小子,還敢笑話三爺我,你問問滿城的老少爺們兒,誰不知道我三爺從不早起的!” “得...
    OscarLuo閱讀 589評論 2 4
  • iOS開發(fā)中經常會用到文件的下載與上傳功能,今天咱們來分享一下文件下載的思路。文件上傳下篇再說。 文件下載分為:小...
    zfl1024閱讀 2,223評論 0 14
  • 他:到哪里了? 她:還有一會到,沒事,我認識路,不用接。 他:恩,好的,知道了。 下了車,他還是出現在她的眼前。 ...
    天漫一閱讀 226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