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開始玩微信的時候,好像就不喜歡發朋友圈。
是為什么呢?
總覺得分享自己的生活有一種裝逼的氣氛在里面,怕別人看見以后會想:我靠,有什么顯擺的/這也值得分享/真是傻逼。
還害怕自己分享了以后,沒有人點贊或者評論,光禿禿的一片,那得有多么尷尬啊。
所以就慢慢的不在朋友圈里面發東西,我最新的一條朋友圈好像是2017年過年的時候發的拜年消息。
(二)
發現經常發朋友圈的,無外乎是那么兩種人,一種是賣東西的,不得不發,天天刷屏。
另一種,就是生活當中比較活躍,很有自信的那種人。
第一種人沒什么好說的,我加的基本上都是賣零食的,雖然我沒怎么買過,但是看著流流口水也是好的。
另一種人,就是我羨慕所在了。
我身邊的經常發朋友圈的有那么兩個,暫且稱之為小A和小B。
小A性格奔放,不拘小節,視金錢為糞土 ,非常灑脫。
喜歡去看個籃球賽,足球賽,美容瘦身,泡吧唱k,生活非常豐富多彩,交友遍地。
工作上從來不上心,有很多人不怎么喜歡她,但是她卻活的非常瀟灑,老娘不care你的樣子。
她經常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趣事,然后碰見什么抒發感情的段子,也往往直抒胸臆,不避諱別人。
忘了說,小A家境優越,從來不為工作憂心。
小B能力很強,樂觀開朗,做事認真,生活的蠻有情趣。
總是分享自己的手藝,烘焙的成品,還有讀書心得,是一個比較文藝的女子。
單位上的大型活動幾乎都是她主持,文體活動表現非常優秀,深受領導器重。
這兩個人有個共同的特點,長得漂亮,更重要的是樂觀自信。
我雖然沒有窺見她們兩個人的內心,但是我想,別人的言語并不能對她們造成什么是實質性的影響。
“我已經做的很好了,用不到你指指點點。”
(三)
而不敢發朋友圈的我,總是會想。
我發了這條,這個人會不會不喜歡,那個人會不會覺得這人咋這樣 ,思前想后,為了不得罪人,我還是不發了。
所以朋友圈里面長滿了草,我也不想去除了。
我的生活,我好像太過于看重別人的想法。
別人的想法,好像就是我的行為準則一般重要。
但事實上,真的那么重要嗎?
生活是我的,不是他們的;我分享不分享只是我的事情。
他們說什么,我可以選擇聽,也可以選擇不聽。
人生苦短,珍惜過好每一天吧。
別讓別人的話語,成為了我前進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