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拖延癥”,就是把一些事情拖著不去做,也不是不做,反正不是當下立馬做。
拖延癥是讓很多人頭疼的問題,因為在把事情“拖著不做”的過程中,你的大腦會不自覺地想到那件你該做卻還沒做的事情,這樣讓你既無法專心做其他事,還會產生很嚴重的內耗。
能量在這種情況下被消耗掉且無產出,很可惜。
下面的5個方法,希望能幫你克服拖延癥,哪怕是稍有緩解,也值得。
一、列周/日目標
對很多人來說年度目標、月度目標可能很空泛。尤其是年度目標,新年信誓旦旦定下的“宏大”的目標,也許到年末的時候早已忘得一干二凈。
而列周/日目標,相對更具體且不易遺忘。
周目標讓我們專注大的規劃,對一個周有個整體的把握;
日目標服務于周目標,因為被分成了7天來做,所以能讓我們每天的壓力小很多。
二、分析目標
周目標和日目標確定好后,我們再來對目標進行幾個方面的分析:
1.進行優先排序。
目標雖然多,但是重要性并不是一樣的。我們要把最重要的找出來,排在首位,每天第一件事先去做這件最重要的事情。
雖然我們列了目標,做了規劃,但因為生活總有不確定性,所以100%完成所有事的概率很小。但是如果最重要的事完成了,其他的就算沒有做完,對大局影響也并不大,對我們情緒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2.串聯、并聯思維
借用物理學中“串聯、并聯”的概念類比到我們的目標上。
如果兩件事之間是一先一后的“串聯”關系,改變一下做事的順序也許就能提高效率。比如給要做的事進行優先排序,先做重要的,再做次要的......
如果兩件事可以“并聯”一起做,那么效率自然會提高。當然這兩件事之間最好有一件是機械性的,不需要大腦思考的。比如可以一邊在走步機上走路,一邊音頻課,身體運動的同時,還不影響大腦的思考。
三、分解任務
如果無從下手,就會導致拖延。而一個大任務肯定可以分解成若干個子任務。一個個子任務就是立馬可以著手做的。
比如我的目標是寫一篇文章,這會讓我有點畏難,不知如何下手。而如果把這件事分解成幾個小任務,選題、找材料、列框架......這樣就會讓我的畏難情緒大大減輕,并且可以立馬有所行動。
四、限定時間
就是因為把事情拖著不做,或者用了很長原本沒必要的時間去做一件事,才導致了我們的拖延。所以時間的把握很重要。
做一件事,先大概估算完成這件事所需要的時間,以此為參考,給自己設定一個截止時間。一旦有了截止時間,我們就會有緊迫感,能大大刺激我們的做事速度。
五、日程校對
當我們完成了日目標或者周目標,就大功告成了,并以此來激勵自己。有了這種信任,我們就能避免過度工作,也不會養成懶惰的壞習慣。不要隨意加任務,這會破壞信任。
如果所謂的“進步”,只不過是“把事情做得更好”的話,那么什么樣的進步沒有方法論呢?
只要你愿意,你總是有辦法讓自己變得不那么拖延,甚至徹底擺脫拖延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