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璀璨的先秦文學之后,兩漢承襲、發展了《詩經》《楚辭》與先秦散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學風格。
兩漢文學主要有漢賦、散文、詩歌等體式。
漢賦是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新興文體,可以說是詩的散文化、散文的詩化,它吸取《詩經》、“楚辭”、先秦散文之精華,辭藻華美、慣于鋪陳,容量宏大而又頗具表現力。
與漢賦對應的是漢樂府詩歌,它是繼《詩經》、“楚辭”之后的又一種新詩體,相比而言,樂府詩更通俗易懂、明白曉暢,如果漢賦是陽春白雪,那么樂府詩就是下里巴人,它在漢代文學中同樣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樂府詩的特色。
樂府,是指官設的音樂機構,最初設于秦代。漢武帝時期,正式設立這一機構,并繼續沿用秦時名稱,其職責是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
樂府機構將收集到的民間音樂保存流傳下來,為了區別于官署名稱,漢代將其稱為“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也被稱為“樂府詩”或“樂府歌辭”。
樂府詩,通俗地解釋就是歌詞,它是帶有音樂性、便于配樂朗誦和演唱的一種詩體。
從內容上看,漢樂府可分為四大類,展現了兩漢時期社會面貌。
郊廟歌辭: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樂歌,華麗典雅。
鼓吹曲辭:又叫短簫鐃歌,內容龐雜,主要為民間創作。
相和歌辭:音樂是民間各地采來的俗樂,歌辭多為“街陌謠謳”,其中不乏優秀作品,是漢樂府中的精華。
雜曲歌辭:因樂調無可歸類,遂自成一類,其中也有部分優秀民歌。
漢樂府最大的藝術特色是敘事性強。
詩歌是“緣事而發”之作,《詩經》部分篇章已有敘事成分,如《國風》中的《氓》、《谷風》等,但多為抒情形式的自述,缺乏完整的人物、事件、情節。
漢樂府已經出現以第三者的視角敘述故事的形式,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更為完整,敘事特征更加鮮明。
由于敘事特征比較突出,漢樂府詩歌為后世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其中的身份不同、性格迥異的女性。
一、《上邪》:愛得熾熱的烈婦
漢樂府中有很多歌頌愛情的動人詩篇,《上邪》就是其中一首樂府民歌。
《上邪》為《鐃歌十八曲》之一,屬樂府《鼓吹曲辭》,其感情強烈、熱情奔放,開放大膽地表達了對戀人忠貞不渝的愛意。
初聞這首詩,緣于若干年前的熱播劇《還珠格格》。
爾康:“在我放手之前,可以問你一句話嗎?你愿意和我共度一生嗎?”紫薇:“山無陵,天地合,才敢與君絕!”
紫薇沒有正面回答“愿意”,而是援引《上邪》中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愿。這一句不像回答的回答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電視機前的觀眾個個沉浸其中,淚點低的甚至已經淚眼婆娑。從此,這三個短句走進千家萬戶,也徹底走進我的心里。
除二人的對話外,《還珠格格》插曲《夢里》也有類似的引用:“天蒼蒼,地茫茫,你是我永恒的陽光,山無陵,天地合,你是我永久的天堂。”
可以說,《還珠格格》的熱播不僅使得幾位主演大紅大紫,還讓這首漢樂府民歌《上邪》毫無置疑地走進大眾視野。
其實,讀中學時曾接觸過漢樂府,但對樂府詩的概念卻沒有什么印象。反倒是由《還珠格格》知道了《上邪》,又從《上邪》了解了漢樂府。這個過程確實有點兒迂回。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細品原詩,短短三十五個字,卻字字珠璣。
篇首三句“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直抒胸臆,可以作為女主的獨白或愛的宣言,想與戀人永遠相愛相生的心愿袒露無疑。
為了表達自己愛得堅定不移,女主接連列舉“山無陵”“江水竭”“冬雷震”“夏雨雪”“天地合”等五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即高聳的山峰消逝不見、滔滔江水干涸枯竭、嚴寒的冬季雷聲翻滾、炎炎酷暑白雪紛飛、天地相接合而為一。
然后話峰一轉,當這些不可能、甚至荒誕的事都變為現實,“乃敢與君絕”,她才會舍棄對戀人的情感。換言之,上述五事絕對不可能發生,“與君絕”也是絕對不可能有的結局,她會永遠愛戀心中的白馬王子,他們將永遠相親相愛。
這首情詩完全是女主的愛情誓言,從中可見窺見她對愛情的至死不渝的追求。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全詩不著一個“愛”字,卻讓讀者感受到她愛得熾熱、愛得純粹、愛得堅定。
短短三十五個字,字里行間展現了一位生活在封建社會的熱情、開放、大膽、潑辣、對愛執著的女性形象。
字不在多,而在于精。
《上邪》以短小精悍的篇幅,表現了人間至深至絕的愛意,被后世譽為“短章中的神品”。
與神品一同永存的還有詩中的愛得熾熱、愛得濃烈的女主,我搜腸刮肚,想尋出一個適合的詞來概括她,但總也找不到,就暫用“烈婦”吧,盡管并不十分恰當。
二、《陌上桑》:美麗機敏的智婦
說起漢樂府《陌上桑》,肯定是國人盡知,它是初中語文教材經典篇目。這些年來,歷經多次教材改革,《陌上桑》始終屹立不倒,這大概取決于它強大的藝術魅力和秦羅敷經久不衰的形象。
《上邪》已有有敘事詩的雛形,而《陌上桑》則已是一首真正的敘事詩了。詩中通過講述羅敷采桑時遇到的人和事,以及她的及時應對,為讀者塑造了一個美麗機智的年輕女子形象。
羅敷究竟是何許人也?中學時讀讀課文、看看熱鬧就算學完了一篇課文,只覺得《陌上桑》是一首有趣味的詩歌,羅敷是有個性的年輕女子,此外再無其它印象。
現在心境不同了,年紀越大反倒越愛學習。重讀此詩,對她有了新的認識。
關于她的身份,最常見的定性是采桑女,很多人由此斷定她是平民百姓,詩中“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的描述正是這一身份界定的有力證據。
但是細究之下也會發現,詩中有些描寫無形中又推翻了這一點。比如“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居住在閨閣秀樓中的女子恐怕絕非平民寒婦吧?
再看對她的穿著打扮的描寫:“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倭墮髻”是當時富貴人家的小姐、夫人流行的發式,“緗綺”“紫綺”是上等名貴的絲綢。這套行頭一看就是非富即貴的出身,羅敷穿戴如此莊重并非去會客,而是去采桑。尋常家庭的女子外出勞動不可能如此裝扮。
問題似乎又繞回來了,既然是貴婦,因何還去采桑呢?
其實,采桑行為可以一分為二地看。平民百姓采桑是從事農業勞動,而貴族婦女采桑則是以休閑清遣為目的。羅敷采桑大概率是有錢階層的有閑行為。
采桑女本身自帶美好的意象,羅敷這個貴族采桑女美不美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但美,而且十分美,美得令人忘乎所以。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走路的人看到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擔子、捋著胡子癡癡地望著。少年看到她,不自覺打理自己的頭飾。農民看到她,不禁忘記了耕地或鋤地。詩中不直言她的容顏,用眾人見到她的反應來襯托她的美貌。
看到這里,我覺得她可以加入古代有名的大美女行列,四大美女應該改為五大美女。
我們的羅敷女不但擁有美麗的容顏,還有聰慧機智的內在美。
面對使君無禮的邀約,她的回答鏗鏘有力:“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堅決、直白地反抗了對方逾界的言行,言辭中帶有較強的斥責之意。用現在的話說,她很剛!
斥責之后,再順便打擊一下使君,她可勁兒地夸贊了自己的丈夫一番。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她口中的丈夫身居高官,長相英俊,仆從千余人,跨下高頭名馬,腰配玄鐵寶劍,受到贊譽無數,遠超使君百倍不止。總之,夫君是妥妥的高富帥!她儼然化身為現代版的戀夫狂魔。
當然,這番話一出口,殺傷力極強,著實令使君無地自容。
一場簡單的對話,仿佛是羅敷與使君的智慧的角逐。斗爭的結果是她完勝,使君慘敗。她內在的堅貞、智慧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統觀全詩,羅敷女既有外在的姿容美與儀表美,也有內在的堅貞美與聰慧美,是美麗與智慧的完美結合體。
三、《飲馬長城窟行》:魚傳尺素的思婦
《飲馬長城窟行》最早見于南朝《昭明文選》,是漢末詩人陳琳的代表作,塑造了一位思念多年在外的夫君的女性形象,且看這位思婦如何演繹思夫之情。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這首詩以“青青”開篇,一語雙關的疊詞引出她的“綿綿”思念之情。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俗話說,心有所思,夜有所夢。思之而不見的夫君竟然出現在她的夢中。可惜,夢醒后卻依然形單影只、天各一方。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桑樹枯萎而知天風已至,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她的心里愈加孤苦凄涼,卻無處訴說,亦無人知曉。寥寥數言,將這位女性孤獨悲苦、思念之甚的內心世界揭露無疑。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其中意何如?”
當收到家書時,她激動得接信、拆信、讀信。這里以“鯉魚”入詩,很令人回味,送鯉魚、烹鯉魚即是收、拆的過程,讀來倍感唯美,難道魚傳尺素的典故出自于此嗎?沒時間去求證了,姑且這么認為吧。總之,“魚傳尺素”的運用增添了此詩的趣味。
“呼”字間接向讀者傳達出她接信時的喜悅心情,“長跪”讀信也值得玩味,初時不理解,看了注解后才知道意為直腰,與漢人日常行為舉動相關,這么莊嚴的讀信動作可以想見她的重視程度以及急切心情。
書信內容為“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短短兩句,很家常的關懷與問候,沒有甜言蜜語,也沒有海誓山盟,只是囑咐她加飯加量、保重身體,當然也有男主對她的想念,“長相憶”三字很是耐人回味,她已體會出其中最暖心的關懷了。
夫君什么時候回來?她不得而知,也留給讀者無限遐想。
這首詩以第一人稱自訴的口吻,細致描述了女主人公收信、拆信、讀信的一系列行為,有抒情,有想象,虛實難辨,卻又生動形象,這位居家女性的喜怒哀樂躍然紙上,對丈夫纏綿悱惻的思念也呼之欲出。
與一般思婦動輒哀愁的形象不同,這位女主更貼近生活,更接地氣,仿佛就是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那個她。
四、《孔雀東南飛》:無故遭遣的棄婦
《孔雀東南飛》是女性題材中最具魅力的一首敘事詩,被稱為樂府詩發展史上的顛峰之作,與北朝的《木蘭詩》并稱為“樂府雙璧”。
這首詩原名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首句為“孔雀東南飛”,就有了《孔雀東南飛》這個非常唯美的詩名。
全詩共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被稱為最長的樂府敘事詩,講述了劉蘭芝與焦仲卿被迫分離并雙雙自殺的故事。
初識這首詩是在中學階段,它入選了高中語文教材。記得當年課堂學習時,并沒有跟隨老師的節奏用心品讀優美的字詞句,而是一頭扎進其中講述的愛情悲劇故事。自此,劉蘭芝就深深印刻在腦中,再也沒有忘記。
詩中的劉蘭芝無故遭遣,是個徹頭徹尾的棄婦,但她究竟有何魅力,能夠令人記憶如此深刻呢?細讀之下才發現,原來她身上的亮點很多。
其一,她有驚艷的外形。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這是詩中對她早起梳妝的描寫,從頭到腳的裝束一絲不茍,腰、耳、指、口又都極盡精致,雖然沒有直言她的外貌如何,但從“精妙世無雙”的總結陳詞中讓讀者明了,她愛美、好美,也擁有令人羨慕的容貌,簡直是艷壓群芒、無與倫比的存在,已經可以達到世間唯一、令人驚艷的程度了。
甚至歸家后,仍有媒人接二連三地為富家子弟上門說媒,也從側面可以想見她有著絕色的姿容。
其二,她有突出的才情。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這是詩歌開篇她的自訴之語。織素、裁衣等女紅是當時社會中對一般女子的普遍要求,“能”雖為可以、能夠之意,但作為當時必備的技能,想來她早已能夠嫻熟駕馭。彈箜篌、誦詩書,又可窺見她受過琴棋書畫的專業教育,修養、才學、氣質自然不言而喻。
這四句把劉蘭芝的才情表現得非常飽滿。
其三,她有勤勞的品性。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這兩句自述將她的辛勞展現得淋漓盡致,雖然是向夫君大吐苦水,卻自然而然地道出了她的作息時間,完全是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嫁入焦家后,每日從早忙到晚,一點兒空閑時間都沒有。她所具有的勤勞美德不言而喻。
其四,她有善良的美德。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
被驅遣時,臨別前對百般刁難自己的婆婆沒有惡語相向,反而是真心實意地勸慰。對夫家,她一直放心不下,不但叮囑婆母照應家中諸事,而且哭著安排小姑子“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足以看出她深諳禮儀禮讓之風,心地何其善良!
其五,她有反抗的精神。
她外柔內剛,自述的行為本身就是痛斥在婆家的不公正待遇,敢于還原事實黑白真相。歸家后,雖被迫答應再嫁,卻不愿違背誓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并下定赴死決心,以“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的決絕捍衛了她的誓言,走得從容而壯烈。她的反抗是無力的、微弱的,但在那個年代卻散發著煜煜光輝。
劉蘭芝不同于以往悲悲切切、終日以淚洗面的棄婦,她是光鮮亮麗、敢想敢當的女性。
她的夫君焦仲卿有些明顯的性格缺陷,比如對母親的妥協,比如想要二度迎娶的優柔寡斷,在此就不作重點展開論述了。
劉蘭芝的悲劇其實也是封建社會所有女性的悲劇,是對封建家長以及男權社會的控訴與挑戰。
五、《隴西行》:上得廳堂的健婦
《隴西行》被歸于《相和歌辭》,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反映甘肅風情的詩篇。
毋庸置疑,《隴西行》中也有女性形象,這是一位殷勤待客的大女主。
“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桂樹夾道生,青龍對道隅。鳳凰鳴啾啾,一母將九雛。顧視世間人,為樂甚獨殊!”前八句寫天上景象,目的在于鋪陳渲染,為后面女主人的出場造勢,以“顧視世間人”過渡到人間,自然而然地引出她的出場。
“好婦出迎客,顏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問客平安不?請客北堂上,坐客氈氍毹(qú shū)。清白各異樽,酒上正華疏。酌酒持與客,客言主人持。卻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談笑未及竟,左顧敕中廚。促令辦粗飯,慎莫使稽留。廢禮送客出,盈盈府中趨。送客亦不遠,足不過門樞。”
詩歌的中間部分是全詩的精髓,極盡筆墨描寫女主人周到細致的待客過程。
迎客時“顏色”和悅、笑意盈盈,禮儀鄭重合宜,噓寒問暖,讓客人有賓至如歸之感。招待客人時,清酒白酒雙雙俱全,熱情斟酒先請客飲,自己先退拜再陪飲。酒宴上,時間在談笑風生中過得很快,她又叮囑庖廚備置佳肴,以免耽誤客人行程。歡宴之后,女主人禮數周到地送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地送至大門門檻。
整個待客過程挑不出任何瑕疵,方方面面、事無俱細都做得一絲不茍,這樣的她應該就是傳說中能夠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最理想的女主人吧。
“取婦得如此,齊姜亦不如。健婦持門戶,亦勝一丈夫。”最后四句是對她的評價之語,只看“亦勝一丈夫”即可知作者對她的態度。在封建社會,男性在家庭中處于主宰地位,直言普通女子強過男子,這是至高的贊譽!
讀完全詩,我的頭腦中已經出現了一位鮮明生動的女主人形象,她有禮有節、從容大方、沉穩干練、熱情周到、精明強干……這么多褒義詞用全都用到她身上也不為過。
聚光燈下,我仿佛看到《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影子。也許她比鳳姐還要完美,鳳姐光彩照人的背后,還有狠毒、潑辣的一面,這常常為人所詬病,而女主的形象似乎更完美,她是當家主母的標桿。
怎么形容她呢?借用詩中的“好婦”“健婦”倒是非常恰當,剛強自立的她當得起這個稱呼。
跨越時空,如果這位健婦穿越到現代,必然也是商場上殺伐果斷的女強人。
無論是烈婦、智婦、思婦,還是棄婦、健婦,都是兩漢時期女性的真實寫照,她們成為光耀千古的典型形象,映射出當時女性形形色色的生存狀態。這種女性文學所蘊涵的現實主義精神也為后世多方借鑒。
當然,漢樂府中還有許多表現男性的百態人生,為后來的建安風骨、魏晉風力奠定了基礎,其影響力度甚至波及盛唐的現實主義詩風,在此就不逐一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