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小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一個節(jié)氣,也是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這樣潮濕悶熱的天氣將持續(xù)三十來天,到立秋才會過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伏天”。公歷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jīng)105°時為小暑,今年的小暑是7月7日。
? ? ? ?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jié)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由于炎熱,此時蟋蟀也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熱消暑;同時,老鷹也會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一)小暑·種植
【農(nóng)事】
? ? ? ? 小暑前后,我國除東北與西北地區(qū)正收割冬、春小麥等作物外,大部分地區(qū)的夏收作物,得益于此時節(jié)豐沛的雨水、充足的光照,都進入最旺盛的生長時期。
? ? ? ? 農(nóng)田管理工作也步入了較為繁忙的階段。這從各地流行的農(nóng)事諺語可窺一斑。如“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里頭種白菜”,“小暑大暑,搶插紅薯”,“小暑前大暑后,莊稼老頭種綠豆”。早稻處于灌漿后期,早熟品種在大暑前就要收獲,要保持田間干干濕濕。中稻已拔節(jié),進入孕穗期,應依據(jù)長勢追施穗肥,促進穗大粒多。單季晚稻正在分集,應及時施好分粟肥。雙季晚稻秧苗要防治病蟲,于栽秧前5一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此時棉花開始開花結鈴,為最旺盛生長期,重施花鈴肥和整枝、打杈、去老葉要同時進行,以協(xié)調(diào)植株體內(nèi)養(yǎng)分分配,增強通風透光,改善群體小氣候,減少蕾鈴脫落。盛夏高溫也是蚜蟲、紅蜘蛛等多種害蟲盛發(fā)的季節(jié),適時防治病蟲很關鍵。
? ? ??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結束,我國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受東南季風影響進入雨季,降水明顯增多,且雨水較為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于西南季風影響中,雨量也較為豐沛。農(nóng)諺“小暑大暑灌死老鼠”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但此時節(jié)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常常出現(xiàn)的伏旱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影響很大,及早蓄水防旱顯得十分重要。農(nóng)諺“伏天的雨,鍋里的米”和“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說的都是此時雨水的重要性。
? ? ? ? 進入小暑節(jié)氣也就入了伏,雖為雨季,但受季風氣候影響,常常是不雨成旱,人望其降;久雨為患,人禱其去。俗語“三日不雨小旱,五日不雨大旱”正是對華北、黃淮地區(qū)此時節(jié)氣候特點的最好反映。此時發(fā)生旱災,會對進入發(fā)育旺期的水稻、棉花、玉米、大豆、紅薯甚至果樹等造成嚴重危害,尤其在農(nóng)田水利較為落后的古代,其危害就更為嚴重了。家喻戶曉的民謠“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就是對農(nóng)田遇旱情形最為形象的描述。所以,“人間辛苦是三農(nóng),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三農(nóng)”在這里指春耕、夏耘、秋收),此時節(jié)的雨水狀況是農(nóng)人最為關心的。經(jīng)過千百年的觀察、體驗,我國勞動人民總結出不少預測雨水的氣象諺語,如“淋了小暑頭,四十五天不放牛”,“小暑南風伏里旱”,“頭伏三場霧,下雨等白露”,“小暑起燥風,日夜好晴空”,“小暑一聲雷,黃梅去又回”等。這些諺語至今在一些尚不發(fā)達的農(nóng)村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花卉】
? ? ? ? 松果菊和荷花是小暑時節(jié)常見的花卉。
? ? ? ? 松果菊,菊科松果菊屬植物。分布于世界各地。株高60-150厘米,葉卵狀披針形;花期6-7月,舌狀花紫紅色,管狀花橙紅色。在美國和歐洲廣泛藥用,含多種活性成分,可刺激人體內(nèi)白細胞等免疫細胞活力,提高肌體自身免疫力。
? ? ? ? 荷花,古稱菡萏,蓮科蓮屬植物。原產(chǎn)亞洲熱帶及溫帶地區(qū)。葉盾狀圓形;花期6-9月,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黃或間色等變化;果期9-10月,果實橢圓形,種子卵形。藕和蓮子可食用,蓮子、根莖、藕節(jié)、荷葉、花及種子之胚芽皆可入藥。
(二)小暑·飲食
? ? ? ? 六月初六日為“天貺節(jié)”。據(jù)史書記載,此節(jié)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jié)。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稱天貺節(jié)。
? ? ? ? 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 ? ? ?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shù)孛裰{: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y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
? ? ? ? 另外山東臨沂地區(qū)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jù)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 ? ? ? 小暑時節(jié)是臺灣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黃熟的時候,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產(chǎn)期。臺灣周圍的海域是屬于溫水海域,也是溫水魚群的群聚時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獲,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鯛。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jié)是芒果的成熟盛產(chǎn)期。臺南縣白河鎮(zhèn)的蓮田盛產(chǎn)蓮蓬和蓮子,素有蓮花之家的白河鎮(zhèn)每年都會舉辦蓮花節(jié)。
(三)小暑·民俗
【曬衣曝書】
? ? ? ? 小暑之后,很快就是六月六“曬衣節(jié)”。傳說六月六日為龍王曬鱗之日,人們選擇在這一天曬衣服、曬書畫,據(jù)說此日晾曬之后,可以避免被蟲蛀,所以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也有些地方會選在七夕這天。
? ? ? ? 曬衣之俗延至魏晉,成為豪門富室炫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瞧不起這種作風,當他的富豪鄰居,在架上搭滿了陵羅綢緞,阮咸卻故意用竹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何故,他答:“未能免俗,聊復爾耳(姑且如此而已)!”
? ? ? ? “曝書”習俗,在我國則至少有兩千年的歷史了。《穆天子傳》中就有“天子東游,次于雀梁,曝蠹書于羽陵”的記載。到漢唐時,曝書逐漸形成制度。北宋更形成了獨特的館閣翰院文人的曝書集會,文人士大夫相互參觀,品鑒學習。
? ? ? ? 南朝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說過一個風雅趣事,東晉名士郝隆,見鄰人皆曬衣被,就跑到太陽底下平躺著,掀起衣服把肚皮對著太陽。旁人不解,問他干什么,答曰:“曬書。”
附:關于小暑的古詩文和閱讀材料。
【小暑六月節(jié)】
【唐】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賞析:這首節(jié)氣詩完整地描述了小暑三候。隨著小暑的到來,熱風撲面;大雨來臨之際,竹子在風中喧鬧,雷聲中山色灰暗;一場場雨下來,門窗上有了潮濕的青靄,臺階上長有綠苔;鷹感肅殺之氣將至,開始練習搏擊長空;蟋蟀羽翼開始長成,居穴之壁。
【和答曾敬之秘書見招能賦堂烹茶(其二)】
【宋】晁補之
一碗分來百越春,玉溪小暑卻宜人。
紅塵它日同回首,能賦堂中偶坐身。
賞析:詩人筆下的小暑溫熱得如此愜意。約上好友,烹上好茶,敘舊海聊,別是一番滋味。
【前調(diào)·小暑】
《明詞匯編》
返照射村斜,三兩人家,
行行忽被暮云遮。
惆悵郭宗昨宿處,林滿歸鴉。
散綺細看霞,城鼓初撾,
征塵飛上敝裘些。
又早見蟾光升樹,映著蘆花。
賞析:一幅很美的小暑時鄉(xiāng)村傍晚風光圖畫:夕陽返照,傍晚的云掩蓋著只有三兩戶人家的村落,樹林中已經(jīng)滿是歸巢的烏鴉;晚霞鋪開如錦,行人聽到城中開始打鼓,而塵土飛上舊衣,很快看到月亮升上樹梢,映白了一片蘆花。
【夏日】
【清】喬遠炳
薰風慍解引新涼,小暑神清夏日長。
斷續(xù)蟬聲傳遠樹,呢喃燕語倚雕梁。
眠攤薤簟千紋滑,座接花茵一院香。
雪藕冰桃情自適,無煩珍重碧筒嘗。
賞析:小暑之時夏日晝長,偶有微風令人心神清朗。林中傳來時斷時續(xù)的蟬鳴,雕繪屋梁上燕子喃喃絮語。躺在竹席上睡覺,感到身下紋絡涼滑;坐在草地上,聞著滿園花香。享用雪藕和冰桃,悠然自得;偶爾嘗嘗“碧筒”,無須別人勸導珍重。“碧筒”是用荷葉柄制成的煙斗;也指“碧筒杯”,是一種用荷葉制成的酒杯。
更多古詩詞請見:小暑詩詞18首:何以消煩暑,窗下有清風
更多關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書籍:
《這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作者:高春香;邵敏;許民振;李婧)
《花之繪2:二十四節(jié)氣花卉的色鉛筆圖繪》(作者:飛樂鳥)
《節(jié)氣手帖:蔓玫的花花朵朵》(作者:蔓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