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和交配是生存的兩大主題。也是兩大難題。
看過《動物世界》,或者高級一點的,如BBC拍的《地球脈動》,就會認同:生存(to survive)就是如何吃飽(延續自己的生命),如何交配(延續物種的生命)。
在野生動物世界里,要交配,通常都要競爭,拼得你死我活,強者才有交配權,強者通吃,不然無法應付惡劣且變化莫測的生存環境,物種就會滅絕。人類呢,也有競爭,但文明多了。人類通過建立一系列社會規則,形成了溫情脈脈的婚姻制度,隱藏了競爭的血腥。我們的某一些人忘記了這一點,要公平,要人人有份,人我我有,人有我優。但現實是絕無可能。競爭從來都是強者通吃。弱者就吃點剩飯吧。弱者天天哭,聲討,互相指責。女人指責男性,一心只想要交配權,射了就走,不要責任,不給安全感,不給這不給那。男人指責女性,男人只要交配和交配期之間的安靜的空間,可是女人呢,女人要房,要車,要精子,要安全感,要安慰,要靈與欲的全身心,女人什么都想要。兩性的爭執有無解決可能?我們等會再講。
家養動物呢,或者機械化養殖場呢?怎么交配?人工擇優,通過市場調研,迎合消費者喜好,符合的基因攜帶者將會成為種馬,種牛,種羊。你以為都像意淫小說里的帝王種馬主角種馬,想干就干,還能挑,還能大床同眠?做夢。成為種馬的結局就是,你不想干也得干,干多干少,市場說了算。直至囊中羞澀精盡馬老。未來的機器人時代,繁殖將不再是人類性生活的負擔。無性生殖將會成熟產業化規?;?。繁殖這種累人的事情,就交給機器人吧,不都說懶是人類進化的電梯嗎。我們人類高級動物,有思想,有靈魂,應該進一步脫離低級趣味,擺脫低級使命,進一步進化,進一步消除兩性區別。路的盡頭也許是神或者菩薩。
也就是說,按著邏輯發展,按著目前的軌跡,人類未來社會必然會放棄婚姻制度。因為繁殖是基于數學上經濟上政治上的最優安排,不需人類身體力行,婚姻制度存在的土壤必然崩塌。婚姻是人類祖先不得已的被動選擇,束縛人類天性,給人帶來的痛苦多于歡樂,人們違心的相信、屈服一夫一妻制,苦,太苦了。
我們暢想一下,理想的人類男女關系是怎樣的。不要局限于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也不要局限于多夫多妻或者自由混合,這些提法都是在延續婚姻制度。大膽猜想,未來的社會應該是無夫無妻(但有父有母,基因在延續)。你就是人。不管男人女人,都是人。
你會質疑,那不就是回到原始社會了嗎?對,這才是本該如此,真正的本該如此。這才是返璞歸真。如果造物主能夠看到這一切,會欣慰吧。別著急,未來的無夫無妻,跟原始社會還是有本質不同。畢竟人類進化了,人類的生活不再局限于吃食和交配。
未來的無夫無妻終極社會,再也沒有夫權社會的對女性的壓迫,也解放了男性,男男女女都得了大解放。家庭不再存在。每個人都重新成了社會的原子,每個人對自己負責,我們可以稱之為“原子社會”。
可以從邏輯上看到,未來社會是多么無聊,無趣。爭執少了,欲望少了,仇恨少了,反目少了,戰爭少了,那么和解和平的欣喜再也體會不到。這個時候,機器人和人類的區別就在于,人類吃東西,機器人充電。
現階段,繁殖依然是人類的重要工作。女性在覺醒,女性的社會價值呈幾何級數崛起,她們大部分都不再甘于做生殖的機器。按道理來說,生殖戀的支持者應該逐漸減少才對,女性不應該支持生殖戀才對。事實上相反,女青年不自覺成了生殖戀的主力軍。
困擾社會學家的是,當今青年包括女青年,并沒有比他們的父母輩進步多少。他們還崇拜婚姻。他們還指望婚姻。一有風吹草動,比如馬蓉,比如林丹之類的事件,他們會懷疑婚姻,但還只是萌芽。未來的覺醒之路,漫長又艱辛。
原子社會,與共產社會,哪個先實現?社會學家對前者更為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