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間想起了王菲的一首歌《我也不想這樣》,歌詞講的是一段纏綿不清的關系。最戳中內心的是“反正最后每個人都孤獨”這句話。
聽到這句歌詞的時候不禁在想,既然每個人最后都是孤獨,每段關系都是孤獨的,是不是在每一段關系中,根本就不需要奮不顧身?不需要改變自己去遷就對方呢?
可能因為我比較喜歡獨處、自由、極度需要自我空間,所以會覺得無論處于哪一段關系中,都不太想改變自己,不太想完全交出內心。在這一方面,我承認自己很自私。
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處的能力,在獨處的時候沒有任何身份,只是自己,好好去思考一下最真實的自己是什么模樣的,不用那些關系角色的模型去刻畫自己。如果總是沉溺于每一段關系中,不斷按照這段關系的角色要求去改變自己,那樣會很累的,也會很快就變得自己不像自己了。
每個人都保持自己原型,不為關系里的任何一個人去改變,同時包容別人的不一樣,好像這樣的關系才是最平等、最舒適的。
昨天在咖啡廳聽到一群80后在聊天,聊自己的婚姻生活。
他們說,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忙完自己的興趣就回家,這樣不用整天花心思揣摩對方的心思,不用整天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家庭瑣碎事上面,這樣的話,爭吵也會少很多。
大概,這就是別人常說的,愛情是要一起變得更好。
雖然在80后已婚的人口中講出來,希望另一半忙自己的興趣愛好,感覺好像是為了讓對方少點煩著自己,讓自己有點空間喘喘氣,但是能夠這樣想也是挺好的,起碼不會說是要求對方一下班就待在家里,像坐牢一樣。
我想,不僅夫妻之間,情侶之間、朋友之間更應該這樣。就算是很親密的關系,都不應該是束縛對方的,而應該是一起在一個很自由的空間,一起變得更好。這樣,大概能相處得很舒服,也會很長久。
之前,在對一個很喜歡的男孩子表白的時候,說的并不是我喜歡你也不是我愛你。
而是,我覺得和你相處的時候很舒服。
最好的關系大概是共性吸引吧。那應該會是這樣一種感覺:你不是我認識的人中最漂亮的,卻是最讓我心動的,因為你的個人魅力。
希望在遇到TA的時候,我們都能固守內心那片屬于自己的孤獨,保持做自己,用嘴真實的自己去吸引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