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是我小時候上學的口號。那時重視理科,輕視文科的現象很普遍,我也是深受影響,導致到現在,我連個文章都寫不好,說話也無條理,經常詞不達意,更別說去欣賞詩詞歌賦了。從小學到高中,也沒遇到讓我對語文產生興趣的語文老師,也罷,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誰讓我生活在那樣的教育環境呢。
現在,我絕對不會對孩子說什么數理化重要,語文不大重要的話了,我會更加強調語文的重要性,給他創造更好的機會去學習讀書和寫作。希望長大了,不要像我一樣,對美毫無覺察力,對藝術毫無鑒賞能力,觀察力、想象力匱乏,生活過于實際,枯燥乏味,了無生趣。《文心》對于這些問題,給我很多啟示,雖然不能靠一本書解決所有問題,但是至少是為我打開了一扇大門。我在中學時代沒有機會讀到這本書,這是我的因緣不足,不過還好,現在看到了,也不算太晚,因為現在讀起來依然受益良多,更重要的是我還有機會告訴我的孩子。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文心》是夏丐尊和葉圣陶二位教育家合著的,為中學生和中學教師寫的一本關于語文教學的書,其中重點是讀和寫。雖然是面向解放前的中學生的書,可是我這八零后的所謂研究生讀來,如獲至寶。全書以故事展開,主題很多,今僅梳理對我來說新鮮或有啟發的部分。
一、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記錄事情,表達意見,抒發感情等就需要作文。如吃飯、說話、工作一樣,生活中包含許多項目,作文也是一個。
二、文章中的經驗有外面的經驗和內部的經驗,外面的經驗是景物的狀況,內部經驗是作文說話的人對于景物的感想。可體會魯迅的《秋夜》,對景物的描寫,把自己的感想織進去。提高思考力,想象力是接近理解作者文章的關鍵。個人認為,多讀書是途徑,其次是品味現實的生活。
三、心的作用,普通心里學家分為知(識)、(感)情、意(欲)三種。對于一事物明白它是什么,與別的事物的關系,這是知的作用。對于一事物發生喜悅、憤怒或悲哀,這是情的作用。想要如何處置一事物,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現,也有三種分別,那就是: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我覺得這三者不是完全分割的,情、意以知為基礎,知后而發揮情而發出意。
四、除了說明文和議論文,文章或章節一般有兩種寫法,一是通常的記敘,一是印象的描寫。記敘就是如實的描述經過或現象。印象描寫則加入了作者的情感。關于印象的描寫,需要注重隨時隨地的觀察,收得真實的印象,用作描寫的材料,而不是用空洞的形容詞堆砌。我想記敘就像一般人的拍照,記錄現象。印象的描寫如同作畫。可參考印象派畫家的繪畫作品去體會。
五、觸發,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有觸發的功夫。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觸發,最好是自己的,新鮮的。我想這每個人的經驗不同,比如聽到一段音樂,想到某個場景,某個人。觸發不完全同于聯想,觸發是有感而發,而聯想則偏重于有關聯與想象。
六、詞,以表現境界與抒寫感情為主,內容不外乎是情境。大概只有了解了詞的背景,才能更好的欣賞詞吧。
七、凡有“詩的意境”都可以稱為詩,古風、樂府、律句,包括新體詩。新體詩與散文的區別:詩是最精粹的語言,最生動的形象,散文沒有那么精粹,篇幅比詩多,且不純取印象。新體詩不一定要押韻,但自然音節還是要講究的,不上口的話語不行。錄文章中的一首新體詩:
月在天上,
船在海上,
他兩只手捧住面孔,
躲在擺舵的黑暗地方,
他怕見月兒眨眼,海兒掀浪,
引他看水天接處的故鄉。
但他卻想到了
石榴花開得鮮明的井旁,
那人兒正架竹子,
曬她的青布衣裳。
八、關于鑒賞。書中舉例,比如看一幅畫,有三個階段:見、視、觀。見時,只是知道某人畫過一幅畫,大概畫著什么而已。視比見更進一步,辨別畫的構圖、主旨、色彩等。觀比視再近一步,即身入其境地用整個心和它相對。見是感覺器官上的事,視是知識思辨上的事情,觀是整個的心里活動。其實,藝術與實用之間保持著相當的距離,需要玩味。鑒賞的本體是“我”,我們應該把“我”這個本體修養鍛煉好才行。鑒賞還需要知識背景,對作品的起緣,作者的本人經歷等要清楚。當然想象力是鑒賞的重要條件,但是想象力如何培養呢?這個這本書沒有談到。朱光潛說,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產生的嬰兒。所以美是主、客結合后的心的“境像”。我想這方面可以從繪畫和古典音樂去體會。
九、文章的風格,自古就有陽剛與陰柔之分。陽剛者氣勢浩瀚,陰柔者韻味深美。浩瀚者噴薄而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現在的風格區分更加科學化。我覺得對于普通讀者,過分細化文章的風格意義不大。
以上是我讀完《文心》的梳理,當然文章里還談到修辭、語匯與語感、習字、讀書筆記、文學史、文言文等等,這些或者已經知道,或談的不深,就不再贅述了。讀完《文心》像是重新上了一堂中學語文課,雖然匆匆,但是受益匪淺。